为了强调这种行为的正义性,作者描绘了吉米尔· 宁努尔塔在受辱之前,是一个贫穷的、善良的、安守本分的诚实的人,故事中说他穷得:“??五内如焚何为食??空腹而卧度日月??”也只是暗自思忖:“我要扒下我那从未换过的衣裳。在我的城市尼普尔的(市)场买一只绵羊”,这短短的描述,就把贫穷,善良,安守本分的特征突规出来了。其诚实性,则在他对市长谈自己心里所想的话中表现出来。为了强调吉米尔· 宁努尔塔能实施他的正义行为,作者又在他的行动过程中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他的三次报复的设计都十分巧妙,这是机智的表现,而对每次报复之前都预先警告市长,这是他的勇敢与光明磊落的表现。人物造型的设计是丰满完美又能突出性格主要点的特征,已能体察出这一人物刻划已有艺术创造的因素,而非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了。 ③ 作品的主题
从内容看,作者是从自由民的立场来观察社会的。因此,他选择了一个敢于和统治者抗争的自由民为作品的主角,并以天王恩利尔之子,尼普尔人崇敬的宁努尔塔神作为人物的名字、把一个不关心公民生活,只追求自己的财富,接受贿路,高高在上的官僚市长作为讽刺的对象,甚至作者笔下的国王也是个只贪图金钱的昏君。作者对当时的统治者是持批判态度的。这种思想符合公元前24 ——前23 世纪时的社会现实。这一时期出现的乌鲁纳基那对苏美尔社会的改革和萨尔贡一世统一阿卡德都是平民阶层进行社会改革的历史。是平民阶层的思想愿望的反映。④ 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一,显示了从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向自觉的艺术创作过渡的特征。 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特征是:借助人类早斯的幼稚的想象力,对自然或社会现象作幻想性的理解,其构成幻想的情节,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如苏美尔神话《 提阿玛特创造天地》 就是苏美尔人对他们的生活环境作幻想性的理解。而自觉的艺术创作,则是作者以形象思维为思考基础:对人类生活的可感现象,可察形态,饱和着感情,围绕着艺术形象的萌生,发展、成长、成熟的过程进行思考,并以理性思维使之深化,并舍弃客观对象的非本质的东西,以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质或规律。从《 可怜的尼普尔人》 的内容看,其特征基本上是属于后者。但还不是很成熟的艺术创作。作者不会是专业的作家,从语言的节奏上看,是说唱文学.,但内容是经过选择,剪裁,组合等过程的,而这些手法都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赞颂有正义感的普通公民,讽刺贪婪、无能的官吏。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作者已掌握了突出人物某一主要性格特征,并用一些次要的特征以作烘托的手法了。
第二,作者用多种手法来求得幽默效果。
a .运用强烈的反差性描述来求得幽默效果。例如:吉米尔· 宁努尔塔是一位具有社会地位很高的公民身分,但另一方面却又是一个仅有一件衣服的穷光蛋。又如:市长本应是一个有智慧而且道德高尚的人,然而,事实上却是贪婪成性又蠢笨如猪的家伙。
b .运用带变化的夸张性描述来扩大幽默效果。例如市长第一次听门卫说:吉米尔,宁努尔塔要来报复时,作者描述他“整整笑了一天广而第二次听门卫说吉米尔· 宁努尔塔要来报复时,作者描述他“整整地[? ]一天。也就是说他已不敢笑,也不知如何应付了,而在第三次报复后,作者描述:市长是爬回城里的。三次带变化性的地夸张描述,把市长的昏庸无能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使人忍俊不禁。
第三,以强烈的现实与理想不协调性来突现出默效果。 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应该是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过好日子,而昏庸、无能的人不受重用的。但作品中写的却是有智慧,有能力的吉米尔· 宁努尔塔过穷日子,昏庸,无能的市长却权大、势大,因此,一带强烈讽刺性的幽默效果便突现出来了。
29
第三章 巴比伦文学
巴比伦文学(The deterature of babylonian)是苏美尔文学闪未特化的第二发展阶段.也是古西亚的第二世代文学价出现了文学繁荣荣的景况。
巴比伦人属闪米特民族的柯摩利分支。,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从阿拉伯半岛移居于美索毕达米亚平原。公元前1894 年,其首领苏木阿布定都城于巴比伦,宣布创立巴比伦王国,史称第一巴比伦王朝。这个王朝,继承苏美尔、阿卡德的文化遗产,使巴比伦成为公元前18 世纪至公元前7 世纪、这一历史时期的西亚的重要政治文化中心,也可以说,巴比伦是西亚古代文化的第二世代的发展中心。巴比伦文学的创建也是从公元前18 世纪开始的。
一、巴比伦文学的载体
巴比伦文学的书面载体是巴比伦化的楔形文字。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是从苏美尔楔形文字和阿卡德楔形文字融合奋演化而成的,它带有新的质变。
巴比伦人和苏美尔人是不同种属的民族,讲的是不同语系的语言。巴比伦人和阿卡德人则同是闪米特民族的不同分支。语言比较接近,所以,巴比伦人在使用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时,多数接纳其意而弃其音;、并从阿卡德语的读音规则上发展自己的民族语音规律。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苏美尔楔形文字的15 00个左右的字符中,简化和整理成为600多个基本字符,由它们组成了巴比伦语的基础载体。
苏美尔语基本上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粘着型的孤立语。其特点是:① 没有内部屈折,它的语紊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变化;② 一个词缀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用同一个词级来表示;③ 语素的结合不紧密,词根和词级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比较容易识别,然而,由于这些语言特征使苏美尔文字在创立时期有相当多的不同字符出现。从苏美尔人留下的文物看,苏美尔文字形成纯表词文字的时间比较早,而文字中出现表音成份比较晚。在公元前三千年代初期才产生最古老的音节符号。它们是来自外国的地名,国君名等;有些描述征伐、战斗的铭文中,对一些用得甚多的表意符号也音节化了。如“箭”这个词,苏美尔语读作“ti \,后来,这个“箭”符也当成“ti ,这一音节的符号。可以说,由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转化,是苏美尔人和外族人进行文化交流产生的成果。 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还有一个有利于向音节文字转化的特点,就是:有大量语音结构简单的单音节词,而且其中有部分有由一个孤立元音组成的。例如:五——读作i ,房子——读作e 。因此,它没有古埃及语在从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过渡时,仅形成了辅音符号,而暗藏了元音符号的缺陷。另外的一些单音节词,则是由辅音+元音组成,例如:手——读作su ,人种——读作lu , 或由元音+辅音组成,例如:一读作as,天,读作an ,也有辅音+元音+辅音组成的,如国家,读作kur,忠实,读作gin , 名字,读作mun 。苏美尔文字与埃及文字的演化进程不同的是:苏美尔的音节文字是带元音的。元音也参加构成词根或词级的词素。
公元前三千年代末,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借用这一文字时,音节符号有了进一步发展。 闪米特的亚述——巴比伦语和苏美尔语不同之处是以三音节词为主。因此,在亚述——巴比伦文字广泛地使用表示复合音节的特殊方法(辅音+元音+辅音)把这类音节符号的两个元音融合为一。例如:Pa +ar =Par da + al =dal。
由于苏美尔人的语言和闪米特族(包括巴比伦、亚述、巴勒斯坦、希伯来)的语言是不同体系的。因此,对某些物体,事件、概念有着不同的发音。例如:苏美尔人把“土地”读作kur ,而巴比伦人却把“土地”读作matu ,苏美尔把“山”也读作sadu ,于是
30
在巴比伦楔形文字中的 便有了三种读音,既保留了苏美.尔人的kui ,又有matu 和sadu 的巴比伦读音。不过,从概念来说,它依然是解释为“土地”与“山”。 由于这些原因:巴比伦——亚述的楔形文字每个符号都有几种表词字意义和音节意义。其中一些意义或音是继承苏美尔的,另一些意义或音则是从苏美尔语译成巴比伦——亚述语后产生的,所以,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带有多民族的因子。加上巴比伦、亚述曾是西亚的重要国家,因此,巴比伦、亚述楔形文字在公元前二千年代的相当长时期,它成了地中海地区各国(包括埃及及赫梯、巴勒斯坦、巴比伦、亚述)间通用的文字体系。埃及与赫梯签订的《 和平友好条约》 除了用埃及、赫梯文字外,还用巴比伦文字写了一份。作为有争执时的解释用。
公元前18 世纪左右,在两河流域东部的扎格罗斯山区,有一支可能是源于印欧族的游牧民族——加喜特(kassities )人与古巴比伦王国进行长期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6 世纪占领了巴比伦,在公元前1530 年建立加喜特王朝,一些历史学家则称之为喀西特
(cosseans)王朝或巴比伦第三王朝。他们接受了苏美尔——巴比伦文化和语言,也使用楔形文字,但在其中添进了很多加喜特的民族语汇。这种语言文字,语文学家称之为新巴比伦语。这是巴比伦文学第二发展期采用的语言。 二、巴比伦文学的发展分期
巴比伦文学的第一发展期:巴比伦人的文学起源于底格里斯河的支流地亚拉流域,这是一条起源于波斯地区的河流,在阿克沙克地区汇入底格里斯河。在埃什努那(泰尔· 阿斯玛尔)遗址中出土了很多用地亚拉地区方言创作的神话与民歌。这些作品,没有苏美尔?阿卡德文学的影响。显示这是巴比伦文学创立初期的作品。不过,同地方发掘出来的泥板飞也有用苏美尔文字写成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明,当时是两种文学并存而还没有融合的时代。这些作品显示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0 世纪左右。 公元前18 世纪,是巴比伦人接受和继承了苏美尔——阿卡德人的文学传统并且以之改造为巴比伦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① 大量地整理已有的苏美尔文献,并把它译成阿卡德文。这是因为阿卡德文的词意接近巴比伦的语言,并同时用巴比伦语编辑,整理新发现的苏美尔文献。这类文献,没有阿卡德译文了。已经完全佚失。② 用巴比伦人自己的方言进行带社会现实性的文学创作。巴比伦文学的第一发展期约为公元前18 世纪至公元前16 世纪。
巴比伦文学的第二个发展期:这一时期从公元前16 世纪加喜特人建立巴比伦第三王朝时开始,至公元前14 世纪时,国王布纳布里阿什二世(burnabrnash II )在位时最繁荣,至公元前12 世纪时,则逐渐转人衰微时期。加喜特人虽然不属于闪米特族,而其语言也接近同为印欧族人的赫梯语。但在他们统治巴比伦的时候,却接受巴比伦文化,从保存在亚述的巴尼拨图书馆的一份创作目录考察,他们很细致地在研究与整理苏美尔——巴比伦历史上的各类文学作品,并依照各种不同版本的内容辑录,比较并标明作者的姓名、籍贯以示区别。 从表面上看来,他们带有明显的“复古”倾向,然而,仔细地鉴别,则可以看出他们是带有新理想主义去整理这些古籍的。因此,这些被整理过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渗透了新的阐述倾向。仿佛是激情淡薄了些,理智更占重要位置。象征性、理论性的文学体裁是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一部分作者喜欢使用一种夹杂着古巴比伦词汇与发音特征的“标准巴比伦语”。显示出作品的古色古香特征。 在公元前15 世纪以后,巴比伦文学渐趋衰微。
31
三、巴比伦神话
巴比伦神话除了少部分是从巴比伦部落神话演化的之外,大多数是以苏美尔——阿卡德神话为基础,渗进巴比伦神话的部分因素写成的。 (一)马尔都克神话( The myth of marduk)
这是巴比伦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神话之一,马尔都克是巴比伦神殿中的主神,也是巴比伦城的守护神。从他的神话故事中,可以看到巴比伦人改造苏美尔——阿卡德神话的主要倾向。
马尔都克原初并非巴比伦神祗,在公元前22 世纪的苏美尔的乌尔第三王朝时出现的一些神话故事中已有他的记载。其名称以来自苏美尔语“阿玛尔——乌图克”(意为乌图的幼子)是作为“新兴之神”记人神话故事中的。
公元前19 世纪,巴比伦王国建立时,他成了巴比伦神话体系中的主要神话人物。因为他是巴比伦城的守护神,便从二级神摧升为主神。在著名的《 汉穆拉比法典· 前言》 中就多次提到马尔都克以统治全人类之权??我? ? 使吾主马尔都克的威望:“安努那克之王,至大之安努,与决定国运之天地主宰恩利尔,授与埃亚之长子马尔都克衷心喜悦??当马尔都克命我统治万民并使国家获得福社之时,使我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①
马尔都克的外貌特征:在一块很古老的石碑上,马尔都克手拿三角铲。这是表达他的最早属性是植物生长与丰产神祗。后来,在一些画幅中,他手执君王节杖,身背弓箭,另一手拿长矛,有雷电在身旁闪雁,长至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上缀饰群星。有些画的背景是巴比伦城的城墙,城墙上绘有圣物——叉舌龙。这是他作为巴比伦守护神的外貌。这是乌首龙身的复合体。
《 埃努玛· 埃利什》 (Enuma Elish )是记载马尔都克神话的重要典籍。它是用阿卡德文写的叙事诗。直至公元前2 世纪还有它的新抄本。学者们认为:这是巴比伦王朝建立者们授意最高祭司集团编写的。其用意是:改写苏美尔人的创世神话,以显示巴比伦人是世界的创立者,巴比伦的君主是由神授与的。撰写的年代应在汉穆拉比王在位之前,因为汉穆拉比法典的前言,已确立了马尔都克的主神地位。所以,有些学者认为:《 埃努玛· 埃利什》 的最早写本是公元前19 世纪编成的。
《 埃努玛· 埃利什》 的标题是后世人用它的第一个词的音译写下的。其意是:“当时在上面。”全诗共1000 多行。目前存世的最完整的版本是由7 块泥板组成的。因此,有些出版者又命名为《 七表诗》 。 作品的内容大致如下:
马尔都克的父亲是智慧神埃阿,母亲是女神达姆基娜(即苏美尔神话中的达姆伽尔努娜,是神圣母亲)。当原水化身者阿普苏(苏美尔神― 阿布祖)阴谋造反时,埃阿杀了他,并在阿普苏身上建立乐园——阿普苏之所。马尔都克的出生地是阿普苏之所。 若干年后,阿普苏的妻子提阿玛特要为丈夫报仇,便向诸神挑战,她带着一群水渊的魔 怪来到天国,其中有体内充满毒液的夫齿怪蛇,又有残暴凶猛的恶龙。当时,众神多已年老力衰,惊恐万状,马尔都克则正是年轻力壮,敢作敢为的时候,便挺身而出,提议由他率军与提阿玛特交战,年老的神抵们怀疑他是否有能力为帅时,他一声号令,天上的星辰,随着他的号令隐蔽或复明。神抵们这时以诧异而又赞叹的口气尊他为年轻的神祗的首领,并允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 摘自周一良等主编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第58 ——62 页。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