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10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神格、能格、逸格、妙格 C. 能格、妙格、神格、逸格 D. 逸格、神格、妙格、能格 4
【单选题】(10分)
中国历史上的道艺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为道之本 B. 艺术为道之文 C. 艺术为道之根 D. 艺术为道之心 5
【单选题】(10分)
西方历史上的艺术形式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形式为艺术的根本 B. 形式表达思想 C. 形式从属于内容 D. 形式是思想的结果 6
【单选题】(10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B.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C.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D.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7
【单选题】(10分)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感兴论是在下列时期成为普遍性的艺术观念的? A. 先秦两汉时期 B. 魏晋至唐代 C. 宋元之际 D. 明清之际 8
【单选题】(10分)
在艺术定义问题上,西方经历了如下演变过程: A. 艺术的定义——艺术不可定义——艺术可定义 B. 艺术不可定义——艺术可定义——艺术的定义 C. 艺术可定义——艺术的定义——艺术不可定义 D. 艺术是形式——艺术是模仿——艺术是理念 9
【多选题】(10分)
以下符合艺术表现论原理的表述有:BCDE
A. 艺术是生活的本质的再现 B. 艺术表现想象力 C. 艺术表现自由的感觉 D. 艺术表现情感
E. 优秀艺术品总是天才的创造 10
【多选题】(10分)
以下符合艺术余兴层中余兴的意思的词语有:BCDE A. 余论 B. 余味 C. 余音 D. 余意 E. 余韵
第二章绘画
1中国古代工匠可以留下自己的名字吗? (单选题)
A:可以
B:不可以
2东方绘画的高峰期是什么时候? (多选题)
A:魏晋南北朝至北宋初年
B:公元6世纪到16世纪
C:4世纪~10世纪
D:延伸到17、18世纪
3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吗? (单选题)
A:对
B:错
第二章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春蚕吐丝”是哪位画家线条的代表性特点? A. 顾恺之 B. 曹仲达 C. 吴道子 D. 尉迟乙僧 2
【单选题】(10分)
“曹衣出水”是哪位画家线条的代表性特点? A. 顾恺之 B. 曹仲达 C. 吴道子 D. 尉迟乙僧 3
【单选题】(10分)
“屈铁盘丝”是哪位画家线条的代表性特点? A. 顾恺之 B. 曹仲达 C. 吴道子 D. 尉迟乙僧 4
【单选题】(10分)
“吴带当风”是哪位画家线条的代表性特点? A. 顾恺之 B. 曹仲达 C. 吴道子 D. 尉迟乙僧 5
【单选题】(10分)
“锥画沙”是一种什么样的用笔技法?
A. 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 B. 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
C. 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
D. 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 6
【单选题】(10分)
“折钗股”是一种什么样的用笔技法?
A. 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 B. 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
C. 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
D. 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 7
【单选题】(10分)
“屋漏痕”是一种什么样的用笔技法?
A. 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 B. 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
C. 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
D. 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
第三章雕塑
1只有建筑和绘画属于造型艺术,雕塑不属于。 (单选题)
A:对
B:错
2主题面面观内容我们看圆雕的时候,可以360度从不同的角度环绕着雕塑来进行观看。 3下面哪几种雕塑是中国古人对雕塑的贡献? (多选题)
A:薄肉塑
B:《国王与王后》
C:《大卫》
D:塑山水壁
4《村长》这件作品体现了古埃及雕塑的哪些特点? (多选题)
A:正面律
B:面面观
C:对额动作
D:用对立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 5中国四大石窟有? (多选题)ABC
A:敦煌石窟
B:龙门石窟
C:云岗石窟
D:大足石窟
6抽象雕塑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几何抽象、有机抽象等。
7中国传统雕塑就是做“加法”和“减法”,雕是:加法,塑是减法。 (单选题)
A:对
B:错
8雕塑材料的日益丰富多样性是雕塑现当代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 (单选题)
A: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