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畜牧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农业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将畜禽粪污经处理后用于葛根、蚕桑、水果和粮油作物的有机肥,既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又能改善葛根、蚕桑、水果、粮油作物品质,生产出无公害产品,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六、合理规划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多数农民逐步集中居住,但由于传统的习惯,农民从事养殖的愿望十分强烈,将其就近纳入小区,满足其增收的愿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第二节 规划的可行性

一、畜牧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符合国家、省、市、县产业政策

近年来,畜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要求将畜牧业发展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号召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将会不断加大。各级政府部门也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县委县政府将畜牧业中的生猪产业列四大立县产业之首,专门成立了生猪产业办公室,同时成立了生猪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亲自任组长,其重视力度史无前例,这就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财力支持。

9

二、全县畜牧业发展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和环境条件 全县属于浅丘,有白云山、小乐山等山脉,为草食牲畜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以嘉陵江、清溪河、河舒河为代表的江河贯穿全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水源优势。多年来,全县形成了优质水果、蚕桑、葛薯和粮油作物生产基地。2007年底,全县粮油经济作物126.13万亩,其中以广柑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3、6万亩,蚕桑 3、7万亩,葛薯 3万亩,集中成片的种植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畜牧业的发展和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三、 畜牧业发展空间巨大

畜产品消费需求空间巨大。目前全国居民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农村人口畜产品消费水平更低,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将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阶段,农村居民的畜产品消费将进入高峰期,新增城市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将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畜牧业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最近几年,农民通过畜产品的出售可人均增收210元,占农民出售农产品人均增收的60%以上,在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农民对发展畜牧业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同时随着畜牧业产业链的逐步延伸,大量的社会资源不断转向畜牧业,为畜牧业发展提供

10

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随着三元种植结构的逐步推行,专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饲料产量还可望大幅度提高。同时,我县每年拥有大量秸杆、大量菜籽饼和工业下脚料,只要大力研究和推广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技术,就可为畜产品生产提供丰富的饲料资源。

四、种养结合的探索和实施,为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

大型生猪良繁企业四川巨农公司租赁当地土地种植疏菜、水果,南充特驱畜牧技术有限公司与驻地种植业联姻、七环牧场有限公司和中坝养殖小区建在中坝疏菜基地,其他许多规模户、养殖小区都与种植业相结合,使畜禽粪污就近田、还地、还果利用,改善了环境,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畜牧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种养结合先进理念,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源,增加循环经济效益,形成种养立体结构和良性生态循环。

第三章 市场分析

我国畜产品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世界年人均消费肉、蛋、奶 126公斤,西方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肉、蛋、奶315

11

公斤,我国年人均消费肉、蛋、奶 67公斤。国内肉、蛋、奶的消费水平不断增长,1978—2006年,我国人均动物性蛋白食物消费量(猪牛羊肉、禽肉、禽蛋、水产品等)成倍增长,从1978年的11.44kg/人,增加到2006年的45.36kg/人,人均增长了33.92kg,增长幅度为296.5%,年均增长速度为9.79%,比同期粮食增长速度快4倍多。随着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将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如果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达到世界人均消费水平,肉蛋奶将增加80%,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肉蛋奶总量将增加4倍。蓬安作为畜牧业大县,在空前的历史机遇面前,畜牧业更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第四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 规划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二、国发[2007]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