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临床使用指南

第四章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注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或输注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1%~10%,即使按照严格标准执行献血者挑选、血液采集、加工和贮存,发生与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几率仍然存在,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生对输血不良反应要有充分认识,并应能积极避免、及时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缓急和临床表现,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输血反应两种类型。各种类型输血不良反应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方法。

一、急性输血反应

急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24小时内的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和急性非免疫性输血发应两种。其中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是由于供受者血型抗原-抗体不合引起的,包括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导致的急性溶血反应;因白细胞抗体产生的发热性非溶血反应;IgA抗体介导的过敏性休克反应;输入抗受者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血液导致的输血相关性肺损伤及荨麻疹等。急性非免疫性输血反应是由于某些非血型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包括因血制品污染导致的高热、甚至感染性休克;循环超负荷导致的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细胞因理化因素破坏发生的溶血反应;空气栓塞及输入大量库存血导致的枸橼酸钠中毒等。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常将急性输血反应分为三种。 (一)轻度反应。

患者在输血数分钟内出现皮肤反应,如:皮疹、荨麻疹伴有皮肤瘙痒。 其常见的处理方法是: 1.减慢输注血液制品速度。

2.肌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 mg/kg)。一般经以上处理30 min后症状缓解,可继续以正常速度输血,如30 min内无临床病状改善或有恶化,则按照中重度反应处理。

3.一般应在输注血液制品前30 min预防性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mg/kg,肌注或静注,或异丙嗪50mg,口服。

(二)中重度反应。

患者一般在输注血液制品30~60 min内出现发热、寒战、面色潮红、荨麻疹、皮肤剧烈瘙痒、烦躁、心跳加快,轻微呼吸困难及头痛。其常见的处理方法如下: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2.将输血器械及剩余血液、新鲜的尿样及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样(一份抗凝,一份不抗凝)送血库和检验部门分析。

3.肌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 mg/kg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0 mg/kg)或肛塞退热药物(如吲哚美辛栓50~100 mg)。

4.若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和哮喘等,静注皮质类固醇药物。一般经以上处理15 min后症状改善,可换一袋血液重新缓慢输注,密切观察;如15 min内无临床症状改善或有恶化趋势,则按照有生命危险的反应处理。

5.对于反复定期输血患者、曾有两次以上输血相关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者,应减慢输血速度并且可在输血前60 min预防性给予退热药物。如果条件允许,可采用去除白细胞或过滤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三)有生命危险的反应。

常见急性血管内溶血,细菌污染及败血症休克,液体超负荷,过敏性休克,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1.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血管内溶血是由于输注血型不合红细胞导致。患者血浆中抗体与输注的异型血红细胞发生溶血反应。主要见于ABO血型不合,其他的血型不合也有发生,如Rh血型等。即使少量异型血(5~10ml)输注也可以引起严重的溶血。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增快、低血压休克、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头痛、烦躁焦虑、腰背疼痛、少尿、血红蛋白尿、DIC。处理方法如下。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2)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高浓度面罩吸氧。

(3)循环支持:输注生理盐水20~30 mg/kg,保持血容量和收缩压;如果需要可用强心剂及升压药支持血循环,如肾上腺素、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

(4)预防肾功能衰竭,在保持血容量及血压稳定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