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概论
第一章 导论
设计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又创造着新文化和新文明。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概念与定义 一、“设计”的概念
1974《大不列颠百科全书》“Design: blah blah........只要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的都可以说是‘设计’”
郝伯特·西蒙:“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最本质的意义是计划/设计,即预设一定的目标并为此而建立方案。(不是以大工业生产为前提的意义) 二、设计的意义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价值的创造活动。【设计的宏观定义】
“一种对目标问题的求解活动” “从现存事实转向未来可能的思想跃迁” “......”“......”
1950麦德华·考夫曼·琼尼:现代设计的12项定义:【大工业生产后的定义】 1)应满足现代设计的需要 2)应体现时代精神
3)应从不断发展的纯美术与纯科学中不断汲取营养(自我发展) 4)应灵活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并不断使其发展(与时俱进)
5)通过运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产品的造型、肌理、色彩等效果(外观创新) 6)应明确的表达对象的意图、绝不能模棱两可(理念清晰)
7)应体现使用材料所具备的区别于他种材料的特性及美感(忠于材料)
8)应明确表达产品的制作方法,不能使用表面可行、实际不能适应大量生产的欺骗手段(诚实) 9)在实用、材料、工艺的表现手法上,应给人以视觉的满足,特别应强调整体效果的满足(效果展示) 10)应给人单纯洁净的美感,避免繁琐的处理 11)必须熟悉和掌握机械设备的功能
12)追求豪华情调的同时,必须顾及消费者节制的欲求及价格问题(物美价廉)
1957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ICSID)1964年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他的目的是解决工业产品的造型质量,这些造型质量不但是外部特征,而且主要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他从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观点把一个系统转变为连贯的统一。工业设计扩大到包括人类环境的一切方面,仅售工业生产可能性的限制。” 【设计从物向人的转变】【表明了设计的创造性质和意义;注重内部结构、功能与外观形态的统一;从人的需要出发(即实用、经济、美观),以造物的实用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实现为基点,运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为条件达到为人所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设计本身不是目的,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和出发点。因此,设计师的工作首先与社会价值相联系,与人的需求相联系,而不是与
1
物质相联系。
1980年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侧面进行工作,而且,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20世纪80年代末 彼得·汤姆逊 现代设计的5原则:
1)完整性:设计的全面完整性、系统性2)变化原则:产品不断变化,适应人的需要,欲望的改变3)设计的资源:应用物质资源。设计师作为资源应量力而行4)综合原则:充分考虑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工业技术等5)服务原则;满足需求原则
第二节 设计的范畴 一、分类
1)现代建筑设计、室内与环境设计2)产品设计3)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纺织与服饰设计 二、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
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注重现代生活品质,淡化了传统,陈设艺术中的社会意识。空间环境的整体设计。 三、产品设计
【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是指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的一种创造性方法。主要解决产品的功能与形式、结构与符号等的关系,通过产品造型设计,将功能、结构、材料、生产手段、使用方式统一起来,实现具有较高质量和审美向度的合格产品的目的。【功能、审美、生产合理化、效益、需求等都考虑到了,体现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性】 四、平面设计(装潢设计)
(1)德维金斯提出。
(2)平面设计又有图形设计、印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之称。
(3)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中,主要是图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综合设计。 (4)它以易识别,易懂,形象的方式传达给观众。
(5)平面设计的一个现代特征是与现代印刷技术的结合,它包括书籍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字体设计及其他出版物的设计等等。
装潢:
(1)装潢是指“染纸’,装演原指中国古代书画卷轴的“装裱”。
(2)装演是设计学科中的传统概念,包含包装、商标、广告、装裱等工艺在内的设计门类,可以说与平面设计相同。
(3)装演设计是商品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亦是充分体现商品价值的手段。
(4)通过宣传与促销服务,体现出装演本身强烈的实用目的性,而绝不是为装演,当然,实用目的的实现,必须充分考虑大众消费心理和审美需求。因此,优秀的包装设计,能够激发人们积极的需求,引发购买欲望,实现购买行为。 五、广告设计
(1)指将各种高度精炼的信息,采用艺术手法,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大众,以加强或或改变人们的观念,最终引导人们行为的活动。
2
(2)广告,即广而告之,以一种用登报、广播、招贴等形式介绍商品、服务性事业等的宣传方式。 六、染织与服装设计
第三节 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实践的简要分析 一、概述
二、平面设计(装潢设计) 三、产品设计(产品设计)
国家工业生产水平的标志。我国处于改造和建设时期,仿造为主,企业家认识不足。但已经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1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使工业设计的观念得到社会的确认和政府的重视,由此会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更大的对工业设计的需求。2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提供着一批较高质量和较高水平的设计师,会促进工业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3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内外设计交流将会在新的层面上开展,有利于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设计经验和方法,形成民族的设计特色。 四、环境艺术设计 五、染织服装设计
课后习题
1.你怎样界定设计的含义及范畴?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价值的创造活动。
设计的核心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设计的范畴不仅扩展到物质生产领域,也包括文学、艺术等的精神生产领域,甚至包括经济规划,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景,国家大政方针上等诸多方面的决策和方案等,只要为了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畴划、策划,都可以说是设计,根据不同对象,范畴大致分为五大类:1)现代建筑设计、室内环境设计;2)产品设计;3)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织品与服饰设计。
2.对当下中国的设计实践,你有何评价?
国家工业生产水平的标志。我国处于改造和建设时期,仿造为主,企业家认识不足。但已经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1)国民经济发展和政府重视2)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3)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3.有关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状态的思考?
4. 列出2~3个设计的定义并加以辨析。
只要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的都可以说是‘设计’ 郝伯特·西蒙:“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价值的创造活动。
Design must become an innovative, highly creative, cross-disciplinary tool responsive to the true needs of men.
3
第二章 艺术设计的历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 一、陶瓷艺术设计
陶:陶土8-900℃ →瓷:高岭土1200℃ 有釉→炻器:紫砂 彩陶:淘洗、磨光、红、褐等装饰
陶釉:清洁光泽美观的玻璃质表面附着物。商 低温釉:汉→唐三彩:(冥器为主)
青瓷、(去掉Fe后变)白瓷、彩瓷(高温 红釉、蓝釉,低温 粉彩、珐琅) 隋唐:南青(浙江越窑:唐至北宋发展到鼎盛)北白(北方邢窑) 定、汝、官、哥、钧窑
定窑:白瓷,乳白、牙白+刻花。 芒口:覆烧工艺使器物口沿无釉。(镶金、银扣边——扣装) 汝窑:釉色天青,釉质莹润,内蕴光泽,上有细密开片,宫廷民间都有,精粗俱备。 官窑:盘、碗、洗、瓶,葵花莲花瓣装饰,精致规整。 哥窑:含铁多,黑灰色,口沿褐黄色(紫口铁足)
钧窑:北青瓷,乳浊釉近于蓝色,颜色深了天蓝,浅了天青、月白。有铜,“窑变”。 磁州窑:白地黑花
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釉下彩)。
青花:白瓷,含钴青料绘饰。青花以前,以刻花,剔花,压印花,贴花为主,青花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装饰结合于其中,将中国绘画艺术从纸帛的平面上转移到立体的器物上来,成为一种新的视觉欣赏形式,新的艺术载体。
明清:釉上彩:珐琅、粉彩、五彩、斗彩(釉上、下彩结合) 二、青铜器设计
青铜=自然铜(红铜)+铅+锡(越多越脆),发展高峰:晚商和西周早期:司母戊鼎、虢季子白盘 礼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 青铜重器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天子用九鼎... 四羊方尊
三、漆、木、玉等器物得的设计
7000年前开始,4000年前彩绘,战国至秦汉顶峰。
手法:髹涂、描绘;分类:木、卷木、皮、竹、腾、铜、夹等材料为胎骨的漆器;家具类。
雕漆:刻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髹涂很多遍),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最常见)”“剔黑”、“剔彩(刷不同颜色的漆)”及“剔犀”名目。
玉器:“玉龙”。
家具:低矮型 宋代以后 高座型家具,明代家具为典范。(看设计史书去吧)
第二节 西方的艺术设计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设计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史称“巴洛克”,“罗可可”时期,以浪漫风格为特征。 “巴洛克”一词愿意为畸形的珍珠,作为一种设计风格它追求标新立异,活泼浪漫,造形夸张,奔
4
放的涡形装饰表现出一种流动性,深受贵族阶级的欢迎。“罗可可”: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盛行的风格,它是“巴洛克”设计风格的延续与变异,其特征是纤细柔美的造型与华丽的繁饰,自然主义的装饰题材与夸张的色彩组合在一起, 影响:巴洛克,罗可可的设计风格最终走向浮华虚饰,其登峰造极的发展似乎暗示了18世纪开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的到来。工业革命不仅使人类的生产方式从手工向大机器的深刻转变,也导致了新的设计思想和方式的产生。莫里斯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
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标志着在汽车设计中实现了标准化,经济化的思想,同时也使简洁的功能美学得以实现。
在设计史上19世纪最具历史性的事件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世界首次国际工业博览会,展会的主要场所是当时采用钢铁和玻璃材料建造的大型建筑“水晶宫”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莫里斯的美术装饰商行可以说是现代设计史上第一家从事设计,组织生产的公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广泛涉足各设计领域,但其最关心的是染织品的设计,他的这类设计多以大自然中的植物为题材。由于莫里斯开创性的工作和努力,其影响越来越大,并积聚了相当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形成了一场有声势的艺术工艺运动。受其影响,不少艺术家,设计师纷纷建立自己的艺术和设计公司或组织,如1882年成立的 “世纪行会”1884年成立的“艺术工作者行会”1888年成立的“手工艺行会”等.
“新艺术运动”:这是一场装饰艺术运动,涉及众多艺术领域。从设计而言,新艺术运动可以说是一个注重艺术设计形式的运动,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新艺术运动曾风靡欧洲,对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新艺术运动主张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人为因素都应该经过设计,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反对将艺术划分为纯艺术与实用艺术,认为艺术家不应该只致力于创作单件的“艺术品”,而应该创造出一种为社会生活提供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比利时和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主要策源地。比利时设计师们以“人民的艺术”为口号,为大众开展设计,以消费者的需要为出发点,最著名的设计师是凡 德 威尔德,另一位大师是维克多 霍塔1893年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霍塔旅馆”布鲁塞尔是经典作品。
巴黎和小城南锡是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集中地,最著名的有萨穆尔 宾创建的“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和“六人集团”等。
包豪斯 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创始人是德国沃尔特 格罗皮乌斯,第一二阶段由沃尔特 格罗皮乌斯担任校长,第三阶段由梅耶和密斯 凡 德 罗任校长,于1933年结束。包豪斯意义:包豪斯在设计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倡导了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新精神,创立了工业化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发展了现代设计的新风格,为工业设计指示了明确的方向,对现代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说包豪斯是工业设计史,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标志,是现代设计的摇篮。格罗皮乌斯办学思想的核心是坚持艺术与手工艺,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与统一,在设计理念上提出三点:一是坚持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三是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进行。
5
课后习题
1、中国古代设计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2、西方艺术设计自古至今的发展是否具有必然性?
具有必然性,历史的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和革新是辨证的统一,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继承和革新的辨证统一中向前发展,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的规律。
3、论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
包豪斯的办学思想的核心是坚持艺术与手工艺,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与统一,在设计理念上主要有三点:一是坚持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三是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进行。在教学结构上表现为手工艺传授的师徒制与艺术训练的结合,即车间与教室的结合,通过工艺技师的手工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材料、工艺、肌理等技术和工艺的关系,加上工艺训练的创造性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合理的设计教育模式,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
4、何谓波普艺术设计?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群青年艺术家有感于大众文化的兴趣,而以社会生活中最大众化的形象作为设计表现的主题,以夸张、变形、组合等诸多手法从事设计,形成了设计产品的喜剧性、浪漫性效果,而与以往的“优良设计”相对立。形成特有设计流派和风格。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
1.从设计上看,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反叛,现代主义设计从一开始的社会工程性,为民众良好的设计动机开始,最后发展为国际化的,功能简单,风格单一,缺少人的情感和承受力的关心,导致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强烈不满。
2.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追求的装饰的,历史的折衷主义风格,它所追求的历史的文脉和情趣一扫现代主义严谨的理性主义和冷么感
6
第三章 艺术与设计
黑格尔:“艺术类型不过是内容和形象之间的各种不同的关系。”艺术是精神的产品,同时是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产品。
第一节 艺术与设计艺术
一、“艺术”的概念(艺术概念发展的历史)
Art,股拉丁语Ars :木工、段铁工、外科手术类的技艺或专门形式的技能。 古希腊、罗马没有超出“技艺”之外的关于艺术的概念。 中世纪,托马斯:“理性的正当秩序”“艺术自由”
史考特:“正确观念的产品”“建立在真实原则基础上的制作能力”【这时,“艺术”的“自由”性质开始出现】
文艺复兴,“艺术”的“技艺”含义重新恢复。
达芬奇为自己设计的机械图而兴奋,而不是绘画。 米开朗基罗。 艺术家=工匠、设计师、画家。从事建筑、绘画、工艺品的创造等
18世纪以前,艺术是混合状态的,综合质的,已技艺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性活动,包含了艺术和其他工作的能力
17世纪以后,技术、自然科学、美学的形成,纯艺术与手工艺艺术逐渐分离。→孤高的画家:纯艺术家出现了。
艺术的纯化\\艺术与工艺技术分离→18世纪中期→纯艺术体系开始建立 夏尔巴托《简化成一个单一原则的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模仿的艺术) 美学理论建立,艺术更加纯艺术。美学家席勒:艺术家:世俗社会高尚的传教士。 “皇帝”说法,顶峰......
黑格尔:美的艺术,与宗教、哲学处在同一境界,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人类最深的旨趣,以及心灵最深广的真理色一种手段,艺术才尽到了它的最高职责,成为自由的艺术。【纯精神化的艺术概念】
美学家克罗齐:“艺术是诸印象的表现”【直觉学说】
科林伍德“优美艺术”“不是技艺而是情感的表现”→个性化的活动,表现情感的全部独特性。 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恩斯特·卡希尔:艺术是一种符号语言。
苏三·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在艺术中,形式之所以被抽象,仅仅是为了显而易见,形式之所以摆脱其通常的功用,也仅仅是为获取新的功用——充当符号,以表达人类的情感。”
对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理解,影响艺术的概念和本质
托马斯·门罗:“艺术有美的价值,在决定艺术的本质和功能时,艺术的社会效果比艺术家个人的需要更加重要。”“艺术产品是人类艺伎的产品,他试图成为或已被用作产生满意的审美经验的刺激物和向导,并常常带有其他目的和功能,任何一种照此使用和具有这种企图的产品都是艺术品。”
艺术是精神的产品,同时是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产品,必然会有技艺的成分,包括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在内。
7
二、艺术:纯艺术与设计艺术
在艺术的范畴内,只有功能、表现、作用、性质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差别。包含了纯艺术、实用艺术、现代设计、手工艺术(传统工艺美术)。
纯艺术:造型艺术,(绘画书法等)也有欣赏、教育等实用功能,但是功能划分是相对的,纯艺术主要是精神性的,(但需要构建艺术形式的基础‘材料等’)
实用艺术(评价标准:实用+艺术):物质艺术、物质功能为主,也具有审美欣赏的意义。审美性和艺术性使它区别于一般造物。经过艺术设计【属于实用艺术】的用品,既要实用又要有审美性、艺术性。
实用艺术与纯艺术的关系:都因人类需要而产生,各司其职,互为关系。纯艺术更多的体现了艺术的本质。
工艺美术:实用手工艺→功能淡化→艺术化。
陈之佛(艺术的花园图看书上的)生活→实用艺术【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纯艺术【艺术的起源是实用的、纯艺术从实用艺术中发展而来】
三、历史溯源
智人→石器时代【功能】→工具时代(弓箭)【智慧和力量的表现】→劳动→装饰品的出现【美的产生】 美,是由劳动而产生和创造的,美,亦是设计的产物。 装饰,同时满足审美和实用上的需求→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二节 造型与形态 一、造物与造型
自然界→造物活动→人工界(第二自然)
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造物活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伟大的活动,也是最根本最关键的生存活动。 造物:人工性的、物态化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品或物体,它是人类为生存和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造物是文化活动,文化因造物而产生。
造物活动:人类造物的劳动过程、方式、意义。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艺术质的造物: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产品【审美性、艺术性】
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1、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同步,并因为造物的发生才确证着文化的生成。2、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文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世界。
人类文化史——造物文化史——造型文化史
造型的发展过程:感觉、知觉——意识——认识——形的改变、塑造(造型的过程,改变原有形态-产生新形态)
从打制石器到制造陶器,人类经过了一个对形的意识、认识到形的塑造即造型的漫长的进化过程,人类所从事的设计和造物实际上是一种造型活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对形的感受和认识基础之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感觉的世界中,生活在自然界,时时感受到形的存在,在人生命的早期,人们就经常用视觉探查周围的世界,从感觉到知觉,从意识到认识,进而通过造物活动对形加以改变和创造,认识到形的可变性和可塑性,随着造型能力的提高,逐渐产生对形的新功能和和审美方面的要求。
技术进步发展——造型能力进步发展。 石器时代:减法造型。陶器:加法造型。
造型的要素:形态(现实形态【自然形态、人为形态;可被知觉】、概念形态【一般情况下不可被知觉】)
8
纯粹形态:不同于现实形态的可见形态: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可被知觉的概念形态】点、线、面、立体为基本形式,通过改变要素产生各种形态。
正方形(直线系)、圆形(曲线系)——形态演变(纯粹形态是现实形态的中介环节)。
大自然是最杰出的设计师,自然形态是设计造物的优秀原型,在人类的造物史和艺术史上都可以明确的看到这一点。原始造物以自然为形态和造型的依据。
在模拟自然形态的基础上,人类逐渐积累了造型的经验,进而能按照生活的需要创造无数新的人工形态,即根据生活需要而造型。
仿生学:形态(目前仍然以外在造型仿生为主)、生理、物理等(内在结构)的仿生。
如何去创造和设计使人感到美好和愉悦的形和形体,对于设计而言不仅仅是创立一个新的形,而根本意义上则是创造人类新的生活伴侣和培养创建人类新的对形的感知方式。
二、造型与产品形态
艺术的主要任务:造型→将设计的本质特征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
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作为艺术的造型设计而存在和被感知的,即是一种“形式赋予”的活动。 没有造型即没有产品的存在,作为艺术造型而存在的艺术设计是“以明了的观念作为最终艺术品的充分前提,以推进其实现并达成目标的现实手段为基础,是带来明确记录结果的创造过程中的全部活动”。
设计活动是综合性的形的确立和创造,它不是对某一现存对象的操作,也不是对事物的在装饰和美化,而是从预想的构建起就是一种创造,是形的新的生成。
造型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基本语言,造型与造物紧密相联。 造型的过程:要求、设计、制作、使用。
造型设计:在艺术的造物这一限定下的产品造型。
强调功能美和反对表面装饰,并不能把设计师进行表面造型设计的职责予以否定或夸大,无论造型设计怎样处理与内在结构的关系,设计师的立足点只能是外化的艺术造型。(这里指的是工业艺术设计师)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其造型的可变性仍然受到来自工程结构、科学、材料诸多方面的限制,在限制的基础上追求造型的多变和多样化。
产品形态分类:功能形态;符号形态(装饰形态);色彩形态。
功能形态:产品物质性的结构,因一定的功能而生成,由材料的相互关系而决定。产品的功能与材料有关,功能主要是由结构所决定的,结构是产品功能的载体,没有结构就没有产品的功能。
结构的特点:层次性(复杂成都决定,系统性)、有序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结构各个部件的组合与联系是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规律的建立起来的,不是杂乱无序的凑合【实现功能的保障】)、稳定性(一种产品内部的平衡状态,稳定才能有结构的存在和正常功能的发挥)。
产品的使用过程是从有序转化为无序的过程,是从平衡状态转化为失衡状态的过程。 功能形态:受制于结构的形态。(产品的结构决定了产品的外部形态) 装饰形态:有较大独立性,不完全由结构决定和表现。 产品的符号形态:产品的所有外部特征
形态是一种符号,它是产品自身的外在形象和自身综合体,是产品的表征,是产品质量和造型质量的反映。
形态是产品本身的一种语言符号,可理解、易记忆、易认识,又总具有象征性和寓意,人们可以通过符号或者装饰形态,可以联想到它的功能及更多方面,以至于发挥情感作用。
9
色彩形态:审美、装饰、符号意义、象征意义。【视觉审美的核心】
第三节 装饰艺术与设计 一、作为艺术的装饰
装饰:广义-装饰现象和活动;侠义-具体的装饰品类、图案、纹饰。
日本《设计词典》1.赋予美的行为,不仅仅表现为外表的装饰,也包括无装饰的美(功能美)。2.vt.用一定的装饰材料进行某种装饰活动。3.装饰性。4.作为一种工艺技法、技术。
古汉语:人为、人工化的修饰行为。自然本性之情貌的饰。
“文”“伪”“饰”“拭”——装饰←→“质”: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人们追求文与质的和谐统一,如孔子所谓“文质彬彬”,不偏不倚而归于中正,既重质又不轻于文,既重于情,又重于饰,追求两者的辩证统一。
“贲”-饰。“饰极则实商”。饰,作为质的另一面可有可无;从艺术审美和道德精神上看,文质彬彬的饰(文)不是最终境界,具有最终境界的“饰”是“饰极反素”——“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任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本色”——无色。无色不是无颜色,而是指独具自然朴素之本质,是一种至高至尚之美。
“饰极反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超然之境。如Bauhaus校舍,摒弃了表面装饰,以功能决定形式,即将装饰之美通过结构化而整体的表现出来,使装饰结构化而不是表面化,这种无装饰的建筑追求和崇尚的是淡美、归趣本真的境界,在装饰美学上具有典范意义。
近现代装饰的意义发展:道德的、哲学的、审美的↓普通美术的、实用的↑——出现了更多的层次和丰富性。艺术史标明装饰成为文明的表征,观国力世运的窗口。
正衣冠正言行、礼仪风度,都是相异于人自然本性的装饰行为,文明的“礼”化,其本质是装饰的。 装饰,是人改变旧友事物和旧有面貌,使其变化、增益、更新、美化的活动。
“装饰”-“得体”:适宜(装饰要把握尺度)、形式化。巴洛克、洛可可、维多利亚风格、清代风格。 装饰作为人类特有的艺术禀赋和智慧,它来自人类心灵的强烈需求,他是不可排除的,犹如人类需要智慧一样。文化人类学者认为人类对于寂寥空间的恐惧和对于空白的一种压抑而转化生成的填补冲动的情感是不能根除的,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生成与成长的同时,人对于自身个体意识的宣扬与尊重,也都通过装饰得到补偿和满足。
装饰以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为要求,创造合乎人的需要、与人的审美理想相统一、和谐的美的形态。装饰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艺术的整合力,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纹样、标志、符号),又是一种艺术方式和艺术手段(将装饰性物化或现实化)。
装饰具有结构的特征——层次性——装饰越是结构化,装饰的功能越大,意义越深刻。 装饰是文化的产物,亦是文化的一种艺术存在方式。传达和表征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 自己的物化形式+完整的社会功能=文化的符号——在装饰中发现和把握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在特征和精髓 装饰的出现——艺术起源。装饰艺术的历史构成了人类艺术史发展的主线,是其发展的动力,是艺术变革的主要力量。——现代艺术:将装饰结构化——后现代:装饰又从结构中凸现,成为了结构与形式的全面负载体。
装饰(艺术的、感性的、形式的)结构(理性的),机构与形式的统合使装饰兼具了理性和感性的双重特征。
装饰的形式适应和积淀着人类的视觉对于形式的感受经验,它以美的形式符号刺激和满足人的感觉,因
10
此,装饰艺术形式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人视觉经验的反应和变化,视觉经验的变化又会要求其他视觉形式如绘画艺术形式发生相应的变化。装饰既是人类视觉的产物,它又不断的以自身的存在和改变导致人视觉方式的变化,从而导致其他艺术的变革。
二、现代设计与装饰(这些总结省略了大部分与设计史书里的重复内容)
装饰是建筑、工艺、设计等实用艺术的内容之一,是其内在的结构要素,两者是内部结构或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装饰是实用艺术不可分离的内容和结构要素,无论是建筑、工艺还是现在设计都不可能没有装饰或与装饰无关。实用艺术对装饰的背离,实质上是这一艺术内部的一种变革和调整,是自身整体的一种自我适应、更新与发展,这种调整不是排除装饰,而是通过否定,找到更合理更具时代性更具结构意义的装饰方式与形式。
工艺美术运动:拉斯金:艺术脱离生活,艺术家为少数人的艺术,艺术需要为人民大众创造。莫里斯,反对“为生产而生产”“为艺术而艺术”,主张以艺术装饰设计和手工艺技术的方式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物。 莫里斯用装饰的艺术方式纠正机器生产中的缺陷。
新艺术运动:用自然曲线取代了僵化的传统形式,创造了新的装饰风格,但装饰的方式没有改变。 现代艺术设计:非装饰思想产生。《装饰与罪恶》卢斯:“文化的进步和从实用品上取消装饰是同义语”,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已不能产生新的装饰了。
装饰艺术运动: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以装饰的方式创造新的装饰形式。试图用装饰设计的方式使机械产品具有美观和高贵的效果。
装饰艺术运动因为多种设计和艺术思潮的互溶,而表现出多种风格样式,它既具有装饰的传统性,又具有设计的现代性。试图用装饰设计的方式使机器产品具有美观和高贵的效果。他的动机主要是装饰的,具有传统设计的规范特点和思想内容,表现出了某些为贵族阶层服务的倾向性。装饰艺术运动也表现出现代主义的性质,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爵士现代主义”。
装饰艺术运动受到的影响:1、古埃及、波斯、阿拉伯装饰风格的影响。2、受舞台艺术的影响,主要是俄罗斯芭蕾舞艺术。3、美国乡村爵士音乐的启发。4、汽车等现代工业产品的影响。
装饰艺术运动是旧装饰形态向新设计形态的过度运动,与同时代的现代设计运动包豪斯保持着某种内在联系。
包豪斯:在建筑和产品设计中排除了传统的,表面的装饰形式,从功能出发,从结构出发,做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风格
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减少主义的形式,背离了形式追随功能。事物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这一现象也表明了:形式,包括装饰的形式仍是人们挥之不去、舍之不得的东西。无装饰的形式,也是一种装饰的美的形式。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最终的实践表明,现代主义设计不是从根本上摒除了装饰,而只是改变了装饰的存在方式和形式,或者说,它摒除了传统的、表象的装饰旧形态,把装饰与结构同化,创造出了“无装饰的装饰”的新结构新形势,并使装饰更深刻地进入了结构层面,丰富和扩展了装饰存在的意义,这也是现代主义的伟大贡献之一。
装饰与结构的关系:《建筑艺匠》1、结构装饰化2、装饰结构化3、装饰的结构4、建造的装饰。装饰主要是结构的,是由结构决定的。一定结构决定了一定的装饰形式。传统建筑的结构决定了传统的建筑装饰形式。只有改变旧有的结构才能改变旧有的传统装饰形式。如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一样,装饰与结构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新的结构同样会出现相应的新的装饰形式。装饰在建筑中不是消失了,而是幻化为整
11
体结构的新形态。如果说旧有装饰还主要是一种外在的“形”,新建筑的装饰已消融在结构中已化为新建筑的魂或是一种内在的“形”。格罗披乌斯《新建筑与包豪斯》:“(新建筑的目标是)合成的但又是不可分割的艺术作品,其中在纪念性的与装饰的成分之间的旧界限将永远消失。”
三、后现代主义与装饰
詹克斯:“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主义加上一点别的东西”。从设计上看,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完全回避任何刻板的正宗观念,是多元论设计风格的典型,后现代主义的折衷风格,其主导原因是装饰风格的综合与折衷,是多种设计风格和形式的拼接、抽出、混合。
后现代设计的装饰主义追求含混的、模糊的历史文脉和情趣,通过非严肃的、自嘲的、戏虐的风格,给人予欢愉的宽松和自慰,一扫现代主义设计中严谨的理性主义与冷漠感。
后现代主义赋予了装饰新的意义,扩宽了装饰的层面,更新了装饰的表现手法,给人们重新认识装饰的存在价值和历史意义提供了机会。
课后习题:
※1、纯艺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纯艺术与实用艺术都因人类需要而产生,他们各有所属,各有所长, 各有分工,互为关系。 纯艺术更多的体现了艺术本质的一面,实用艺术上艺术本质和非本质的一面在都有体现。 实用艺术是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一个环节,是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实用艺术是艺术介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与工具,也是生活艺术化的必由之路。
艺术之根是起源于实用的,装饰的,实用艺术是艺术的本源,纯艺术是从实用艺术中生发出来的。
2、如何理解人对形的认识与感知?
从打制石器到制造陶器,人类经过了一个对形的意识、认识到形的塑造即造型的漫长的进化过程。 人类所从事的设计和造物实际上是一种造型活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对形的感受和认识基础之上的。 人们生活在一个感觉的世界中,生活在自然界,时时感受到形的存在,从感觉到知觉,从意识到认识,进而通过造物活动对形加以改变和创造,进一步认识到形的可变性和可塑性,随着造型能力的提高,逐渐产生对形的新功能和和审美方面的要求。
3、如何理解产品的形态?
产品形态分类:功能形态;符号形态(装饰形态);色彩形态。
功能形态:产品物质性的结构,因一定的功能而生成,由材料的相互关系而决定。产品的功能与材料有关,功能主要是由结构所决定的,结构是产品功能的载体,没有结构就没有产品的功能。产品的结构决定了产品的外部形态。
装饰形态(产品的符号形态):有较大独立性,不完全由结构决定和表现。是产品的所有外部特征。形态是一种符号,它是产品自身的外在形象和自身综合体,是产品的表征,是产品质量和造型质量的反映。形态是产品本身的一种语言符号,可理解、易记忆、易认识,又总具有象征性和寓意,人们可以通过符号或者装饰形态,可以联想到它的功能及更多方面,以至于发挥情感作用。 色彩形态:审美、装饰、符号意义、象征意义。【视觉审美的核心】
12
4、怎样理解装饰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装饰是建筑、工艺、设计等实用艺术的内容之一,是其内在的结构要素,两者是内部结构或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
装饰是实用艺术不可分离的内容和结构要素,无论是建筑、工艺还是现在设计都不可能没有装饰或与装饰无关。实用艺术对装饰的背离,实质上是这一艺术内部的一种变革和调整,是自身整体的一种自我适应、更新与发展,这种调整不是排除装饰,而是通过否定,找到更合理更具时代性更具结构意义的装饰方式与形式。
5、装饰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如何?
形式,包括装饰的形式仍是人们挥之不去、舍之不得的东西。无装饰的形式,也是一种装饰的美的形式。现代主义设计不是从根本上摒除了装饰,而只是改变了装饰的存在方式和形式,或者说,它摒除了传统的、表象的装饰旧形态,把装饰与结构同化,创造出了“无装饰的装饰”的新结构新形势,并使装饰更深刻地进入了结构层面,丰富和扩展了装饰存在的意义。
13
第四章 设计与科学技术
设计本质上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统合的产物。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品,为人类的生活服务,满足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 第一节 技术:古典技术与现代技术 一、古典技术与现代技术
所有产品都是技术的产物。
机会技术→工匠技术→工程科学技术(工具开始与人分离)
技术是人类造物的能力和知识。技术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智慧的标志,人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这是技术的本质特征之一。
技术“人们借助工具,为人类目的,给自然赋予形式的活动”
古典技术(手工业技术)与现代技术(工业革命后以及其生产为特征的技术)的差异:
1、古典技术产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受制于自然提供的物质可能性;现在技术掌握着自然,环境被打上了技术的烙印,而且人也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2、古典技术掌握的材料是自然提供的,其造物的形式总与自然所赋予的形式相联系;现代技术中人们选择材料,并将自然材料简化成小的成分,再织入想望的结构中,形式上尽量脱离自然赋予的形式。
3、在“能量”这类技术形式中,技术的早期主要是由动物和人类提供的施力和肌肉力量;在现代,除自然的风力、水力等外,还有间接的原子能,太阳能等。
4、古典技术的“形式赋予”是由人类所使用的工具技能决定的;在现代,人的技艺被融入机器的技术装置中,导致了技术的决定性更新,并出现全新的技艺。
5、手工业时代,产品的生产制作基本由一个人完成,制造者又是消费者,自作自用;现代技术必须由工程师、缔约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合作,制造的过程独立到工业企业中,与消费者的联系与手工业时代已经完全不同。 在设计方面:古典技术时代,设计与制作过程往往是一体的,边想边做,边设计边做,一个人完成过程;现代技术中,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而存在,设计作为意向性构型和实际生产之间联系的中介,他勾勒出或者给出一个抽象出的图景,其计划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由脑力(理论)决定。
6、与古典技术相比,现代技术依靠现代工具(技术设施)尽量在技术构型中除去人的因素,它借助技术措施提供的能量转换过程,有可能依照理论制造物品。即生产的“自动化”。
古典技术:自然性、局限性、未分化的,静止的。
现代技术:出自于手工技术,它以科学为基础,与科学结合统一是其根本的特性。 没有手工技术即没有科学,没有科学也就没有现代技术。
二、科学的现代化技术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学为贵族哲学家所有,而技术则是工匠的专利。
19世纪开始,生产力,经济等发展,科学与技术开始产生联系。两者相互促进,技术的需要为科学的动力,科学又为技术提供基础。
科学:构造、解释、预言系统。
技术:干预事件的进程;预防某种状态的发生;造成某种不能自发出现的状态。 一体化趋势:双方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未来的科学是高度技术化的科学,科学实验也越来越需要高技术的支持。反之亦然。
14
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和人生活的贡献是通过影响产品设计和形式来实现的,生活产品往往是时代科技的结晶和象征物。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艺术 一、艺术中的技术与技术中的艺术
技术:方式、过程和手段
艺术:方式、过程和手段;或艺术品、艺术现象 技术、艺术、技艺,有着内在的联系性。
艺术与技术犹如一张纸的两面,技术是艺术不可分离的属性,艺术是技术存在的最高形式。
技术是创造表现形式的手段,创造感觉符号的手段。艺术品类风格的不同区别,往往是不同的艺术技巧的所决定的。艺术中的技术赋予物质材料形式的过程是一个比艺术作品物质方面更有意义的领域,作为艺术风格的基本和决定性因素,他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具有服务于和赋予形式及象征的功能。
技术是艺术存在的基础,艺术也是在技术中成长起来的。在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中,技术本质机制存在价值的确定性是以艺术的完成度来进行的。手工艺时期,技术常常服从于艺术的需要。
17世纪初技术与艺术的分离:技术-对自然的改造利用→从自然中学习(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为目的)→使人们认为依据自然科学的技术才是真正的技术。【技术开始具有了近代科学的素养和色彩,加速了与手工性美术的分离;技术的一部分走向了科学,一部分走向了艺术。】
在精熟的技术和艺术的理想、企图取得高度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同一性。技术对于现代设计,仅是基础和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没有对现代艺术的深切理解和艺术方式的把握,无论多么高超的技艺也不可能创造出好的现代作品来。
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总是需要更高层次的艺术观念来引导和互助,这样才能使技术溶入艺术中。工艺技术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与艺术的完全交融而不留痕迹,即“大匠不雕”的自由境界。只有在这种自由境界中,创意和创造之外的精神追求才有可能,也只有在这种自由境界中,才能把技术理解或上升为一种精神理想的完善,即所谓“技近乎道”。
二、艺术与科学结晶的历史形态:工艺艺术
工艺美术通过艺术的方式将科学技术展示出来。科学往往通过技术或工艺技术的方式走向与艺术结合之路的。(长信宫灯)
科学技术要进入人的生活,不与艺术相结合就不能在人的生活中扎根,与艺术相结合,即以艺术化的存在方式为人服务。工艺设计对于科学技术而言是其艺术化、生活化的存在方式和形式,是科学技术向生活转化的通道。同样,工艺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因此,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于艺术与科学而言不仅揭示了各自发展的新方向,展现了各自的新天地,它在带来人类科学和艺术的新发展的同时,会更深刻的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解决大工业社会的一些问题带来曙光。
三、作为知识创新体系一部分的艺术设计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设计即创新。设计是基于新知识的设计,设计是新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新知识含量的多少决定了设计的质量和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中新知识蕴含量与价值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艺术的创造亦是一种新知识的创构,是艺术家艺术设计师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即通过产品、甚至是非物质产品的形式进行的创造。艺术创造是知识创新的重要
15
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艺术设计工作者艺术智慧的集中体现。
。
第三节 设计: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与整合 一、
艺术设计的新空间
工业发展使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日益密切,一部现代设计实际上就是一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历史。 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在不断发展的层面上开展和提升的。科学技术即给艺术设计提供了诸多条件,又提出了诸多限制和更过的功能和形式方面的美学要求,实际上是对设计中艺术与科学的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两者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设计,将科学技术艺术化的物化在产品中。
整体设计的产生是艺术与科学技术进一步整合的产物,其发展又要求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整合,在更深的层次上取得统一。
计算机对于设计的影响:
1、 工具转变:产生了便捷与高效的表达。
2、 产生了全新的关系和设计概念:信息空间中设计师-设计对象、物质设计-非物质设计、功能性-物质性、表现-再现、真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诸多关系发生了变化。
电子空间中创建和和生成形象的中介方式——虚拟方式的产生和存在对人类而言是其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它既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又一次中介方式的革命和生存方式的革命,也是人类艺术设计方式的一次革命。
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科学技术和艺术两方面的特征,并且整合两者、超越两者,成为新的一极。
二、
走向未来的设计
艺术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它的开放结构、甚至于它的本质之中都应有其它素质的参与;在科学诞生之后,艺术需要科学,犹如科学需要艺术一样,科学,在一定意义上早已成为艺术发展的内在属性之一,因此,“放弃科学等于失去真正的艺术,”即,真正的艺术是与科学结合、具有科学内涵的艺术。
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具有必然性,是艺术与科学两方面的内在要求。
整合的艺术存在的意义:1、艺术存在方式和形式发生改变。2、体现了艺术的张力交叉,多种并存的可能性、可变性、发展性、多元化特征。
科学技术存在的意义:1、造福人类2、负面影响(深层矛盾:科学发展——自主体系——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等产生矛盾——信仰体系、神学、宗教对立和排斥)文化的存在价值在于其融合程度。
艺术本质的内在规定性:适应社环境的变革和要求。艺术本质上是开放的,不排斥科学技术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参与。艺术与科学的整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16
课后习题:
1. 现代技术与古典技术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联系:现代技术和古典技术都是人类造物的能力和知识,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智慧的标志。人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这是现代技术与古典技术的共同特征。现代技术是古典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出自于古典技术与科学的结合。
区别:总的来说古典技术的特点是自然性的、局限性的、未分化的,静止的。现代技术是可以学为基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技术。他们的具体区别表现如下 古典技术 现代技术 1、与自然的关系 生于自然,受自然的物质生产可能性限制 掌握着自然,人与技术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艺术三者的相互关系?
科学与技术有着一体化趋势:双方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未来的科学是高度技术化的科学,科学实验也越来越需要高技术的支持。反之亦然。
技术与艺术:艺术品类风格的不同区别,往往是不同的艺术技巧的所决定的。技术是艺术存在的基础,艺术也是在技术中成长起来的。在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中,技术本质机制存在价值的确定性是以艺术的完成度来进行的。手工艺时期,技术常常服从于艺术的需要。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总是需要更高层次的艺术观念来引导和互助,这样才能使技术溶入艺术中。在精熟的技术和艺术的理想取得高度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技术与艺术将表现出统一性、同一性。
艺术与科学:工艺美术通过艺术的方式将科学技术展示出来。科学往往通过技术或工艺技术的方式走向与艺术结合之路的。(长信宫灯)科学技术要进入人的生活,以艺术化的存在方式为人服务。工艺设计是科学技术向生活转化的通道。工艺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于艺术与科学而言不仅揭示了各自发展的新方向,展现了各自的新天地,它在带来人类科学和艺术的新发展的同时,会更深刻的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解决大工业社会的一些问题带来曙光。
科学、技术、艺术,三者相互结合通过设计从产品中表现出来,生活产品往往是时代科技的结晶和艺术的象征。
对材料选再加工;形式尽量脱离自然 自然的风外,还有间接的原子能,太阳能等 人的技艺被融入机器的技术装置中,技术更新,并出现全新的技艺,由技术决定 合作生产;设计独立,作制造过程独立到企业;消费关系改变 为中介,给出一个抽象出的图景,过程由脑力(理论)决定 尽量在技术构型中除去人的因素,依照理论制造物品,生产 “自动化”。 择、简化、力、水力等2、材料及形式 自然提供材料;形式源于自然 生物的肌肉能量 由人类所使用的工具、技能决定 3、能量来源 4、形式赋予 5、生产与消费 制造者又自作自用 设计与制作过设计边做,一个人完成 以人的手工劳动为主 是消费者,程一体的,边6、设计过程 7、生产因素 17
3. 如何理解艺术设计是知识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设计即创新。艺术的创造亦是一种新知识的创构,是艺术家艺术设计师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即通过产品、甚至是非物质产品的形式进行的创造。艺术创造是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艺术设计工作者艺术智慧的集中体现。
※如何理解艺术是知识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设计即创新。设计是基于新知识的设计,设计是新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新知识含量的多少决定了设计的质量和新产品 市场占有。新知识即创新的知识,新知识的含量愈高其创新内涵愈大。艺术设计中的新知识,既来自科学技术,又与艺术的创造联系在一起。艺术的创造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从本质上看,艺术性的创造亦是一种新知识的创绝,即艺术创造是新知识的部分,是艺术家,艺术设计师的世态创作的方式所创造的艺术性的一种知识构成,这种知识构成不仅是新的而且是美的。是艺术家、艺术设计师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即 通过产品,甚至是非物质产品的形式进行的创造。艺术设计是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艺术设计工作者艺术智慧的集中体现。
4. 计算机对于艺术设计的影响分析。
一、工具转变(换“笔”):产生了便捷与高效的表达(电脑软件blah…blah…自己写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设计灵感的捕捉和延伸。(后半句是个人观点,书上没写)
二、产生了全新的关系和设计概念:信息空间中:设计师-设计对象、物质设计-非物质设计、功能性-物质性、表现-再现、真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诸多关系发生了变化。
18
第五章 设计方法、程序与管理
设计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活动。20世纪60年代设计科学形成,设计经验上升为理论。设计方法和程序有操作性、普遍性等特点,是发展变化着的理论。
第一节 设计方法学 一、概论
方法是为解决问题或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手段的总和。方法论,方法学。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
1、萌芽时期【直觉阶段】:哲学、自然科学、方法论是一体的。人们认为世界是混沌的整体,直觉因素多。亚里士多德-逻辑理论,欧几里得-几何学,科学方法论初具雏形。
2、归纳-实验、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经验阶段】:各自然科学相继独立, 哲学上升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代表作《新工具》《方法论》
3、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分析与综合并重的方法论时期【中间试验辅助阶段】:分析方法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综合的思想、辩证的思想和方法论受到关注,为新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4、20世纪中叶以来的综合、交叉方法论时期【现代设计阶段】:综合学科形成,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形成,新的科学和方法不断涌现。
科学方法论从经验到哲学的不同层面: 1、作为技术手段、操作规程的经验层面; 2、作为各门类学科具体研究对象的具体方法层面; 3、作为科学研究一般方法层面,适用于各学科
4、作为一般学科方法的哲学层面,普遍适用于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 最终体现:唯物辩证方法论。
设计方法论:“关于认识和改造广义设计的根本科学方法的学说,是设计领域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涉及各种领域。流派:1.德国、北欧——机械设计方法学派。2.英美日——创造性设计学派。3.俄罗斯、东欧——新设计方法学派(发散、变性、收敛三部曲)(中国——山寨设计学派?)
设计方法从实践中发生发展,在与其他学科交流中发展变化,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包括以下理论: 1.突变论方法:事物产生突破的内在机制决定的,创新孕育在突变中。用于定性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系统设计。
2、信息论方法:涉及所有与信息相关的领域。预测技术、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图谱分析、信息合成。市场调查-信息获取的方式。
3、系统论方法:以系统整体分析、系统观点为基础。系统是一个有特定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性整体。系统分析是现代设计的前提。常用方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模式分析法、系统辨识法。设计步骤: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4、智能论方法:运用智能理论,发挥职能载体(人,PC,软件等)的潜力。
5、控制论方法:以动态作为分析基点,研究动态的信息与控制及反馈过程,研究输入信号与输出功能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
19
6、优化论方法:优化是现代设计的目标之一,常用数学方法搜索优化值,寻求最佳效果。线性/非线性优化、动态规划、多目标优化、方案优化、模糊优化。
7、对应论方法:对应性——相似性→模拟设计、相似设计,仿真设计、仿生设计。
8、功能论方法:良好的设计是充分保障功能各项价值的设计。可靠性分析法、可靠性设计、功能价值工程学。
9、离散论方法:系统——子系统即离散体。以整体离散化达到近似细解的科学方法学。微分法,隔离体法、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法、离散优化法等。
10、模糊轮方法:对模糊性的解析、定量,运用模糊分析量度的方法解析。模糊分析、模糊评估、模糊控制、模糊设计。
11、艺术论方法:以艺术和审美为向度的科学方法,主要用于产品及形态设计。
二、功能论方法
设计的第一要素是功能,各种功能价值是设计追求的第一目标。
功能定义:针对产品和构成要素下定义,确定设计主旨、设计目标、找出实现功能的不同方式和手段。 功能整理:将产品各部件的功能定义按照目的和手段顺序进行系统化排列,制成可操作的、定量的“功能系统图”。
功能定量分析:在功能系统图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析,即功能定量分析。(1、确定技术上的功能应达到的程度,用产品性能参数表示;2、功能成本分析,在相同功能的各种可行性方案中找出低成本,功能好的方案;3、可靠性定量及定性分析,这些细化的分析为新的设计方案奠定了基础。)
功能论方法在设计中的优点:
1.他一直以产品的功能作为设计的核心,设计构思以功能系统为主; 2.具有克服单一思维模式的桎梏,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创新设计方法;
3.在功能分析中能有效的排除不必要的功能,从而降低功能成本,高效的实现产品价值; 4.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最大限度的保障产品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5.功能论方法融合了系统的思想,将功能分析与造型要素的构造结合,为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功能出发,系统建构和分析设计对象物化的技术途径和手段,有利于克服传统设计方法中仅从产品结构和造型上进行设计的缺陷,使设计各功能要素间结构更趋合理。因此,功能论方法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系统论,即要求设计从系统的整体性、可分析性、相关性、功能性、统一性和动态性去研究和分析设计对象的功能结构,按照逻辑体系而不是按照结构实体去构造“功能技术矩阵”,从而使这一“功能技术矩阵”具有普遍性,以解决设计中从计划管理、评价到设计决策等一系列问题。
功能论方法程式:
1、设计目标及要求2、提示功能结构3、寻找功能结构中分功能的实现原理及载体
4、原理方案设计5、若干较优原理方案6、拟定现实方案7、现实的原理方案8、造型形式构思 9、造型单元展开与变化,总体局部计划10、设计及商品化研究11、技术设计及商品化研究 12、施工设计及试制、试验13、造型设计方案
功能技术矩阵:用数学方法设计分析的产物。功能分类、细化分类、子功能、寻找实现子功能的方法,将功能定义分析和技术途径按照矩阵形式排列。
功能技术矩阵的环节:
一、功能定义:给设计对象及其组成部分明确的功能定义,功能定义要准确,简明,定性、定量,建立
20
在可行性的基础上。
二、功能分类(方法):重要程度(基本、辅助功能)、性质(物质、精神)、内在联系、用户要求。 三、功能整理:分析各功能的内在联系,编制关系图,发现和减少不必要功能,构建功能链。(1、编制功能卡片2、选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3、明确功能间上下关系4、试作功能系统图。)
功能价值分析:
价值工程(设计方法、管理方法):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功能于成本之间的关系,寻找功能与成本之间最合理的对应配比,以尽量小的代价或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设计对象的价值,是价值工程的根本目的。(目的:提高实用价值。核心:功能分析。基础:开发集体资源。工具:科学的分析方法。用最少的成本实现必要功能的一种设计分析方法。)出发点:使用者的功能需求。
价值工程步骤:1.选择分析对象;2.收集与设计有关的资料;3.功能类比分析;4.分析评价;5.提出设计方案供选择;6.择优;7.试验与验证;8.确定设计方案并具体化。
三、系统论方法
阿波罗登月计划——系统论、系统工程。
系统:一切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事物的集合。1、两个以上要素组成2、要素——整体——环境有机联系3、总体功能大于要素功能之和,有新功能
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输入、输出、转换的)集合,至少两个要素
2、目的性:必须要完成某功能,子系统、各要素相互协同又制约的达到系统的目的 3、有序性:制约也是有序的保障,各种多层次结构有序的工作 4、反馈性:根据输出情况,改变控制过程,改善系统品质 5、动态性:动态平衡状态,在干扰下运动。
过去依靠主观和直觉的设计方法成为了系统的一部分,系统思想和方法为现代设计和创造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有力工具。包括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
系统分析:对系统结构和层次关系进行分解,使设计问题的构成要素和相关因素的内在关系能够清晰的呈现出来,从而明确各自特点,取得必要的信息和设计路径。包括
1、总体分析:确定系统的总目标及相关客观条件的限制。
2、任务与要求分析:为实现总目标要完成哪些任务以及满足哪些要求; 3、功能分析:根据任务与要求,对整个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4、指标分配: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系统的要求及指标分析;
5、方案研究:为完成预定任务和各子系统的指标要求,制定出各种可行性方案;
6、分析模拟:由于一个大系统要受许多因素影响,当某种因素发生变化时,系统指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因果关系发生的变化通常需要经过分析模拟加以确定。
7、系统优化:在方案研究和分析模拟的基础上从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8、系统综合:选择的最佳方案是原则性的,要付诸实施,必须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和具体设计,以使各子系统在规定的范围和程度上得出明确的定性、定量的结论,包括细节问题的结论。
系统综合: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的整理、评价和改善,实现有序要素的集合,这种集合不是相加,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是各要素间、各子系统间的有机整合,从而确定设计对象的主要方面,形成多种综合
21
方案。系统分析与综合走的是一条先扩散后整合的路径。
系统设计为解决人-机-环境提供了方法,形成了人-机-环境的系统设计、人-物-自然的系统设计等。
第二节 设计程序(过程) 一、一般设计程序
设计程序是设计实施的一个过程,每一件设计都有自己的过程既程序。设计程序往往与一定的设计方法相适应,如系统论方法表现为系统设计程序。设计方法也具有系统性。
一般而言:设计程序包括建模→对策→决策三个阶段。既,目标→管理→设计→实现(施)四大步骤。 在计算机作为辅助设计手段后,设计的程序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获联信息阶段(取得设计对象的雏形或概念),2、创造性设计阶段(取得设计对象的具体系统结构)。3、参数决策阶段(对各部分进行分析或设计)。4、显示记录设计对象阶段。5、综合评价(评价所有设计对象,优化筛选,反馈论证)。
把设计作为问题的求解活动,设计程序如下【试错法-卡尔·波普尔(Karl·Popper)】: P1→TS→EE→P2
即科学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problem)。面临着问题P1,人们首先提出假说,作为对此问题的尝试性解决,即TS(tentative solution),然后再对这一假设进行严格的检验,即通过证伪消除错误,即EE( error elimination),进而产生新的问题P2。如此反复,问题越来越深入、广泛,对问题作尝试性解决的理论的确认度和逼真度也愈来愈高。
进入新的设计过程:
P1→TS→EE→P3【这里的P1实际上是综合了上面P2的P1,所以EE后面就是P3而不是P2了】 新西兰工业设计协会道格拉斯西斯将设计分为6大步。 第一步:确定问题。限定问题,并避免简单和复杂化。 第二步:收集资料和信息。并评估信息的真实性。
第三步:列出可能的方案。设计师对设计对象的把握,激发新的想象和方案。 第四步:检验可能的方案。用逻辑理论检验标准的可行性、适宜性、接受性。 第五步:选择最优方案。 第六步:实施方案。
二、产品设计程序(看图)
(一)构想及可行性分析1-5 (二)调查研究分析6 (三)构想发展阶段7(四)设计发展阶段8-11
(五)投资报酬利润分析阶段12-14(六)试制阶段15-16
(七)现场试用阶段17(八)量产阶段18-20 (九)产品正式上市阶段21
22
第三节 设计管理 一、定义与认识
设计管理:对设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因为“设计”含义宽泛,“设计管理”包含着不同的层面和内容。 人们用小组的形式去追求实现某些共同的目标,因此需要管理保证目标的实现。
管理是引导人力和物质资源进入动态的组织以达到这些组织的目标,亦即使服务对象获得满意,并使服务的提供者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感和成就感。
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设计管理是对动态的组织的管理。管理的目的是保证设计目标的实现(因此,设计管理与设计的目标是相同的);完成设计服务,使服务对象满意;使设计组织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获得工作的动力和成就感。
制定管理计划→设计管理目标
设计管理是在设计中运用管理学知识和方法对设计组织、活动、过程等进行全过程管理。
韩国-郑庆源-《设计管理的特性》“设计管理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把设计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的战略工具,研究管理者、设计师和专家的知识结构,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并创造有生命力的产品,设计管理旨在有组织的
23
联合创造性及合理性去完成组织战略,并最终为促进环境文化做出贡献。”
管理是为了设计,对设计活动本身的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1.设计组织的管理(人事管理、综合管理、专案管理)2.设计程序的管理(设计全过程)3.设计工程的管理(工程人员管理、工程管理)。
设计管理的四种功能:
1、组织保障功能2、设计质量的保障功能3、设计系统和程序的保障功能4、设计目的的保障功能
二、设计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设计管理的目标和根本标准是为企业良性发展的管理。分为合作设计管理(战略标准);设计组织管理(战术标准);设计项目管理(操作标准)三个不同层面。
合作设计管理(战略标准),设计管理的最高标准,要求企业的上层管理者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企业的发展进程,重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和设计,包括战略专家的决定性意见(什么样的产品需要升级?要开发什么样的市场?以怎样的速度进行?)等。合作设计管理的理念导致CEO(主要的设计管员)成为企业的核心领导人。他主要的任务是:在最高管理的指导下确立设计方法、标准和规格。也可以负责设计。
设计组织管理(战术标准),设计组织作为设计活动的实体和中心,它可以是企业的设计部门或设计中心,也可以是整个企业各部门组成的一个设计组织机构或系统,但他必然区别于或独立于其他技术部门,往往归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直接领导。设计中心或机构常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直接管理,并有一个高效的交流渠道和协调能力,信息交流迅速,处置和保障有力,有利于优秀设计思想和设计的产生。具有日常行政管理的属性又超过设计组织管理,它是高层的合作设计管理与底层的设计工程管理之间的中介和组织机构。
设计项目管理(操作标准),执行者是工程设计师,主要管理设计工程队伍,根据总体设计制定具体的设计方案,并最终完成设计。
设计管理的12条原则:1、设计管理是一种管理工具;2、得出正确的定义;3、为优秀的设计创造一个交流的场所;4、循序渐进的介绍设计;5、用设计创造出目标的统一;6、寻求挑战鼓励革新;7、为目标确定一个设计纲要;8、确认一个好的想法;9、接受任务的限制条件;10、在会谈与补充的技能之间确定设计;11、在使用者与用品之间寻找差别;12、在形象与自身之间创造准确的反馈。 重要原则:1.创造和优化涉及环境。2.建立合理有序的设计组织结构。3.落实质量优先保障体系。4.在科学的层面乃至哲学层面上实设计管理。
课后习题
1.现代设计方法有哪些,各自内涵是什么?
2.功能论方法在设计中的优势在哪里?
1.他一直以产品的功能作为设计的核心,设计构思以功能系统为主; 2.具有克服单一思维模式的桎梏,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创新设计方法;
3.在功能分析中能有效的排除不必要的功能,从而降低功能成本,高效的实现产品价值; 4.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最大限度的保障产品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5.功能论方法融合了系统的思想,将功能分析与造型要素的构造结合,为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功能出发,有利于克服传统设计方法中仅从产品结构和造型上进行设计的缺陷,使设计各功能要素间结构更趋合理。有利于按照逻辑体系而不是按照结构实体去构造“功能技术矩阵”,这一“功能技术矩阵”具有普遍性,以解决设计中从计划管理、评价到设计决策等一系列问题。
24
3.设计的系统分析包括哪几方面?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结构和层次关系进行分解,使设计问题的构成要素和相关因素的内在关系能够清晰的呈现出来,从而明确各自特点,取得必要的信息和设计路径。包括
1、总体分析:确定系统的总目标及相关客观条件的限制。
2、任务与要求分析:为实现总目标要完成哪些任务以及满足哪些要求;
3、功能分析:根据任务与要求,对整个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4、指标分配: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系统的要求及指标分析;
5、方案研究:为完成预定任务和各子系统的指标要求,制定出各种可行性方案;
6、分析模拟:由于一个大系统要受许多因素影响,当某种因素发生变化时,系统指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因果关系发生的变化通常需要经过分析模拟加以确定。
7、系统优化:在方案研究和分析模拟的基础上从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8、系统综合:选择的最佳方案是原则性的,要付诸实施,必须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和具体设计,以各子系统在规定的范围和程度上得出明确的定性、定量的结论,包括细节问题的结论。
4.产品开发设计的具体程序是什么?(九个阶段和21个环节,具体看群共享的图)
(一)构想及可行性分析1-5(二)调查研究分析6(三)构想发展阶段7(四)设计发展阶段8-11 (五)投资报酬利润分析阶段12-14(六)试制阶段15-16(七)现场试用阶段17 (八)量产阶段18-20(九)产品正式上市阶段21
5.你怎样认识管理在设计中的意义?
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设计管理是对动态的组织的管理。管理的目的是保证设计目标的实现(因此,设计管理与设计的目标是相同的);完成设计服务,使服务对象满意;使设计组织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获得工作的动力和成就感。设计管理还具有一下功能:1、组织保障功能2、设计质量的保障功能3、设计系统和程序的保障功能4、设计目的的保障功能
6.设计管理有哪些原则?
1、设计管理是一种管理工具;2、得出正确的定义;3、为优秀的设计创造一个交流的场所;4、循序渐进的介绍设计;5、用设计创造出目标的统一;6、寻求挑战鼓励革新;7、为目标确定一个设计纲要;8、确认一个好的想法;9、接受任务的限制条件;10、在会谈与补充的技能之间确定设计;11、在使用者与用品之间寻找差别;12、在形象与自身之间创造准确的反馈。
25
第六章 设计的哲学
现代设计—实用艺术、实用科学、包含广泛的理论知识范畴和深刻的哲学意义。 设计哲学,是关于设计领域根本观点的学说体系,是设计普遍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节 人的需求与造物的功能 一、人的需求
设计的对象是产品,但是设计的目的不是产品,而是满足人的需要,即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设计可以说是人需要的产物,是满足人对产品及其他非产品的需要的产物。
人类行为活动结构:需要→动机→行为→目的→需要’
需要是产生人类各种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根源。人的造物行为,首先伏根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不仅来自身体天然的欲求,而且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多种需要,人的造物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
需要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动力。
人的不同需要导致了人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劳动生产和创造,人的造物行为和结果,不同程度的体现了不同层次需要的内在规定性。
生活用具→陈设欣赏品→人的高层次需要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走向更高一级文明的动力,更高的需要意味着更高的生物效能。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一种充满人类理性精神和文化质的行为,根源于人的需要,造物与需要的关系是文化性与生物性的互动关系。不同形态的造物,反映着人需要的变化和多元化,人类造物生产发展的最终形态将是一种艺术化的生产形态,造物和人类生活都将趋于艺术化,人取得了生活和创造、存在和发展的更多自由。我们在满足需要中实现了自我确证,造物和设计及创造本身的成功,构成了进一步活动的基础,也构成了新的活动的基础,并产生和满足着新的需要。
二、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的大小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设计的成败,而现代成功的设计,又总把市场调研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设计与商品生产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工业革命前,设计者往往是生产者或又同时是消费者,但是设计始终适应着市场的需要和变化,产品功能和样式的改变往往是市场需要的结果,设计遵从着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工业革命后,商品设计质量、上产质量的好坏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检验;一个未来的商品在设计、生产之前能通过市场需要的调查获得支持或否定;市场需求成了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尺度。
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市场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设计既有对市场需求的适应,又有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如索尼提出了“创造市场”的概念。
营销与设计的关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为导向,设计没有先行的市场调查,由生产部门和工程师决定。 第二阶段:30-50年代:销售导向,产品不是被买去而是被推卖出去的。
26
第三阶段:50年代往后:市场营销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设计前首先做市场调查,“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提供什么”从产品的设计定价到促销及售后服务都以消费者为出发点。
市场营销的确立使设计居于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也使设计扩大了范畴,向着更科学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日本:80-90年代,消费者→生活者,中产阶级,不是求同而是求异,追求个性化,多样化,追求不同于别人的生活乃至物品,发生了从“所有价值”到“存在价值”的变化,注重对物的支配及其存在的感觉。这些标志着新的生活主题和生活需求的产生。
日本设计界开始将设计的视域和基点瞄准生活文化,围绕生活文化的变化和需求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是产品组合与人与使用环境、使用方式、精神感受诸多层面的综合设计。这也是对新的市场营销时代的一种适应。
第二节 人的尺度 一、自然尺度
自然尺度即人作为自然的人其生物体的尺度,包括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体表面积、肢体面积以及人体肌肉、组织的生物物理的特性等等的尺度。
人类工效学即是在理解和把握人体自然尺寸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人类的工作能力及其限度,使之合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特征的一门学科。
人类工效学是研究人自然尺度的科学,并使“为人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如最小工作空间,最小的通道,最小的手孔等。
有的工作空间是按照功能人体尺寸来设计的,所谓功能尺寸是指为了确保产品实现某一功能而规定的产品尺寸,有最小功能尺寸和最佳功能尺寸之分。
座位的设计一般是采用结构性人体尺寸作为设计依据的。基础原则有:1.尺寸适应,使用群体尺寸测量数据作为参数;2.使坐者能接近自然姿势且可以适度变换姿势;3.应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有利于减轻背部与脊柱的疲劳与变形;4.使用者活动方便、操作生理、体感舒适;5.设计要坚固耐用、稳定、不致倾翻、滑倒。
人类工效学的价值,不仅为设计提供了人的自然等方面的尺度,它还标志着设计的观点从物的侧面转移到人的方面,形成了新的视角和认识,发现了新的价值观。
人的自然尺度是人生理或心理尺度的综合反映,并影响了人的一定的造物尺度和审美尺度,人是以自然尺度为基准去观察、衡量、设计和创造的。
人的自然尺度与设计的关系表现如下:
1、人的自然尺度构成和决定了人的观察方式和接收方式。 2、人的自然尺度决定的了人的接受或感受的标准,和审美的标准。(同构让我们感受到美) 3、人的自然尺度决定了造物的尺度和极限。(以人的尺度为依据,并受人的尺度而制约)
4、人的自然尺度是造物尺度的基础(宜设而设、精在体宜),又是超越的对象。(巧夺天工)(如车、枪、火箭等是人力量的延伸是超越自然尺度的一面。)
二、价值尺度与道德尺度
人可以按照不同的尺度,以及结合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进行生产。内在尺度实际上是人的需要,即效用原则。在造物和生产过程中,内在尺度规定了造物的效用形式和功能。
精神价值是人类全面发展进步的标志,包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知识价值是人类对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由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两部分组成。
27
道德价值实际上是一种善的价值,又是高尚的道德行为、道德理想、优秀品质和人格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价值,道德价值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正义事业发展的真正价值。道德价值作为善的价值,在产品设计上,是由产品的合目的性体现出来的,具体是在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方面表现出来的,且具有伦理的意义。
三、审美尺度
审美尺度即审美的价值尺度。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范畴,它是建立在主客体特殊关系上的一种特殊价值。这种价值具有客观性,客观性的主要表现是它与实用价值的联系以及它的物理属性。
物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联系:一、产品的审美价值是在功利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切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直接表现在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二、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美与效用、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一起构成了产品的综合价值。
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联系:善与美的统一。
第三节 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一、内容与形式
人们一般把艺术作品所描写的客观的现实生活和艺术家对这些生活的认识、评价作为艺术作品的内容;题材和主题作为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因素;把用来表现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作为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语言成为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
结构主义认为,决定形式特征的是它的构成方式而不是它的构成元素,是元素间的构成关系或构成逻辑。 内形式:观念形态的形式(床的理式)。外形式:现实的模仿。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直接现实,艺术即形式。
艺术的内容:一、物质内容,结构、功能等本质性的内容。二、精神内容,装饰、形式、符号、纹样所表现的内容,包括抽象、寓意、象征的内容。
二、艺术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设计的内容,第一要素是结构和功能(功能和物性)所体现的内容。一个产品,它的内容主要是由它的结构和功能所表现出来的。
艺术设计内容的另一方面,是由装饰、纹样、符号、标志等表现的。(显性内容) 艺术设计的形式:
一、内容的形式(功能的形式)-由功能结构表现的:共性的、理性的、内在的、立体的 二、表面的形式 -艺术化、装饰化的审美形式:个性的、感性的、外在的、平面的
就艺术设计的产品而言,内容即他的“物性”:来自于物的结构及其结构所蕴含的可靠性(有用性)。当有用性消失时,丧失了功能,内容就不存在了,成了“纯然”的器具, 是器具的“形式”。
所以,艺术设计的形式是由他的内容(即功能和结构)决定的,但是艺术的形式也有自身的感性特点和可变性、能动性,一种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艺术形式揭示它的内容。
即使具有装饰意义的形式也有可能是与内容相关的,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任意取舍的尤物。 艺术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体的,互为存在、互为转化。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整个有机界在不断地证明形式和内容的同一或不可分离。形态学的现象和生理学的现象、形态和机能是相互制约的,形态(细胞)的分化决定物质分化为肌肉、皮肤、骨骼、表皮等等,而物质的分化又决定分化了的形态。”艺术设计的产品也一样,犹如自然有机物的结构和形式,其内容与形
28
式是统一的甚至是同一的,真正强调这一点和认识这一点有利于那种认为纹样或装饰的表象内容就是产品的全部内容的片面认识。而把内容与形式分开,就是不顾产品形象的虚伪或矫饰。
第四节 设计美学
一、工业时代的美学:设计美学
人类从最早的造物开始,就存有一种对形势和形式美的认识和追求,而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被人没需要。
手工业时代——“工艺之美”。大工业时代——艺术符号化、抽象化、多元化、综合化——生活、审美、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改变和进化——“设计美学”。
艺术设计美学: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理解设计的一个窗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设计的所有领域。
二、功能之美
产品的有用性即功能是第一位的,是其他价值的基础,他满足人的需要,合乎人的目的,使人感到满足和愉悦,进而体验到一种美,即功能之美,功效与美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产品设计的本质性存在。
技术性产品:外在目的→判断标准:合目的的功能有效性→功利的目的 艺术品:精神没在需求→评价:内在美的需求→形态
功能美的因素:一、材料本身的特性;二、感性形式符合美的形式
构成产品的功能矩阵因素相一致,呈现出超结构的和谐时,就存在着美,美是各部分协调的产物。 功能主义: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美的。 1、形式服从功能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从反对虚饰的积极意义→到功能至上的片面性;强调功能(中性),提倡功能主义(排他性)。形式追随功能是积极的,功能主义是消极的片面的。如果艺术设计时把物的功能当作设计造物的唯一目的来追求时,则是把功能与结构混为一谈,为产品的结构而结构,把主体的人的需要变成了单一的实用需要,这不是形式追随功能,而是功能至上、功能主义。
2、合理的功能形式是美的形式
一个合理的表达了内在的结构或适当的表现了功能的形式应当是一个美的形式。“美善相乐”。合理的功能形式是一个好的,善的形式(实用、合目的性),因而是美的形式,它是有用与美的统一体。
三、科学之美
科学家(寻求、发现)与艺术家(寻求、创造)都在努力追求着美。
自然中的乐趣、和谐、美一直在被追求。美,几乎成了科学家检验自己的标准之一。科学家们都自认为自己是在探求美,他们发现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照美来设计的。科学家与艺术家一样,都以自己敏锐的直觉和智慧去探求大自然和人生命历程中的美。→科学与艺术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设计的最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美的设计,艺术设计的过程是设计师追求和探索美的过程,表达和物化美的过程。
四、技术之美
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生产以及人的存在方式、审美意识,并使人们重新发现包含在技术中的美。
29
技术美:介于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主要指指机械工业技术的美,也包括手工技术的美。
技术美与功能美有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功能美构成了技术美的特征,也是技术美意识结构的核心因素。产品的内容是物的功能和有用性,功能必须通过具体而鲜明的形象为人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构成了工业产品独特的内容,而技术美就是功能与形式统一的美。
技术是一种造物的过程和手段,它的美只能在对象物上才能表现出来。
工艺加工制作中,对材料的利用不仅是为了实用价值的实现,同样表现了材料的美。技术加工的劳动是唤醒在材料自身中处于休眠状态的自然之美,把它从潜在形态引向显性形态。
大机械工业技术的美:产品的简洁、整体、轻快、一致性等,理性精神、精确风格。 手工技术之美:柔性、灵性、人情风味等。
技术美是一种过程之美、综合之美,一种表现生产技术形式和结构功能的美所综合的美。 技术美和功能美是设计美学的主要内容。工业美学是各法则和关系协调的产物。
技术美是产品之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其他审美的、功能的、形式的、环境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的美化结构,不是各因素相加,而是综合地交织在一起,获得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和浑然一体的美的价值。
课后习题
1.论述需求理论与设计的关系。
设计的对象是产品,但是设计的目的不是产品,而是满足人的需要,即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设计可以说是人需要的产物,是满足人对产品及其他非产品的需要的产物。
需要是产生人类各种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根源。人的造物行为,首先伏根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人的造物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需要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动力。
人的不同需要导致了人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劳动生产和创造,人的高层次需要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一种充满人类理性精神和文化质的行为,根源于人的需要,造物与需要的关系是文化性与生物性的互动关系。不同形态的造物,反映着人需要的变化和多元化,人类造物生产发展的最终形态将是一种艺术化的生产形态,造物和人类生活都将趋于艺术化,人取得了生活和创造、存在和发展的更多自由。
2.如何理解人的自然尺度与设计的关系?
自然尺度是指人和为自然的人其生物体的尺度,包括人体各部分尺寸部分的尺寸、体表面积、肢体面积以及人体肌肉组织的生物物理的特性等等的尺度。
对于设计而言,人的自然尺度实际上规定或决定了一定的造物尺度和审美尺度,人是以自然尺度为基准去观看,去衡量,去设计和创造的。人的自然尺度与设计的关系,具体而言表现如下:
1、人的自然尺度构成和决定了人的观察方式和接收方式。
2、人的自然尺度决定的了人的接受或感受的标准,和审美的标准。(尺度的同构让我们感受到美) 3、人的自然尺度决定了造物的尺度和极限。(以人的尺度为依据,并受人的尺度而制约)
4、人的自然尺度是造物尺度的基础(宜设而设、精在体宜),又是超越的对象。(巧夺天工)(如车、枪、火箭等是人力量的延伸是超越自然尺度的一面。)
3.论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30
就艺术设计的产品而言,内容即他的“物性”:来自于物的结构及其结构所蕴含的可靠性(有用性)。当有用性消失时,丧失了功能,内容就不存在了,成了“纯然”的器具, 是器具的“形式”。所以,艺术设计的形式是由他的内容(即功能和结构)决定的,但是艺术的形式也有自身的感性特点和可变性、能动性,一种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形式揭示它的内容。即使具有装饰意义的形式也有可能是与内容相关的,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任意取舍的尤物。
艺术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体的,互为存在、互为转化。
※3简答:艺术设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艺术设计的内容可以从两方面来表述,一是物质性内容,它是结构和功能的展现,这是本质性的内容;第二是精神方面的内容,如装饰、形式、符号、纹样所表现的内容。
2)艺术设计的形式,也可以分为与窟窿相应的两 类不同形式,一是由功能、结构所体现的形式,这是共性的、感性的形式;二是艺术化、装饰化的审美形式,它往往是个性的、感性的形式;前者是内在的、立体的;后者往往是外在的、平面的。
3)艺术设计的形式不仅是表面的形式,而且是内容的形式,是由内容展现的形式,也可以说是由功能决定出的形式。
4)艺术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体的,内容与形式的划分应该说是相对的,在设计产品的实际存在中,内容与形式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关系,既互为存在又互为转化,有时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
总之,经过艺术设计而生产的产品或其它设计作品,其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甚至是同一的,真正强调这一点和认识这一点,有利于克服那种认为纹样或装饰的表象就是产品的全部内容的片面认识。
4.对设计中的功能美、科学美、技术美,你如何理解?
功能之美,他满足人的需要,合乎人的目的,使人感到满足和愉悦,进而体验到一种美,即功能之美,功效与美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产品设计的本质性存在。
科学之美,即自然之美和理性之美。是科学以艺术的统一。
技术之美,是唤醒在材料自身中处于休眠状态的自然之美,是一种过程之美、综合之美。 总之:功能美、科学美、技术美三者是密切联系相互关联的。
31
第七章 设计与文化
设计是文化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文化品质,它确证了人的存在,作用于人的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品质。 文化的产生标志着人类从“动物”的人转化为为具有创造性,思想性,社会性和设计活动的人,成为文化的人。
第一节 设计与文化 一、人与文化
人类创造文化,文化也造就着人,人类活动的一切产物都是文化。 郝斯科维对文化的定义为:
(1)文化是学而知之的(文化来自于造物活动的经验)。(2)文化是自然科学衍生出来的。(3)文化具有结构。(4)文化分为各个方面。(5)文化是动态的。(6)文化是可变的。(7)文化具有规律性,可分析性。(8)文化是人适应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创造的手段。
克鲁柯则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特征,由显型文化(物质文化)和隐型文化(精神文化)两部分构成。
费朗兹则将文化从文化结构的角度分为三类:(1)物质文化(2)社会关系(3)艺术、宗教、伦理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行为的产物,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的基本形态,包含着文化的基本性质,人的各层次需要都离不开物质文化。
工艺美术是人类文化系统的分支。首先以物质文化形式存在,其次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存在。 文化使人在自然存在的基础上变成一个社会性存在。文化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文化环境中。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由早期的受自然的支配,过度到受文化支配。
文化即人类的特有文化,人是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体现者,人在对文化的创造和继承中展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造物的文化
人类文化的发展既一部造物文化的发展,而设计的文化即人类用艺术的方式造物的文化。
埃及文明和文化→造物文明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是人类历史上主要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现代科学研究对一种文明的确定条件都与造物文化有直接联系。
造物设计文化是人类了解设计、生活生产、技术、文化面貌,研究人类文化变化发展规律的第一手资料。 造物工艺文化(设计)对于确立一个民族的形成和特有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造物是考古研究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标志物,是文化类型的标本。
造物设计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其它艺术形态和人类活动形式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和质量准确的反应文化的完整性,其具体表现:
1、工艺造物是产品的最终形态,它完整的反映了历史生产和生活的原貌,具有文化的直观性和可靠性。 2、工艺文化是生活的文化,是为生产服务的设计文化,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并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与新生。
3、工艺文化是人文化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反映人的本质。 4、工艺文化具有生活的实用性。 公益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研究中国的工艺文化和设计文化;研究人类文化,不能不研究物质形态的文化。
32
第二节:生活方式与设计 一、艺术设计与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生活方式决定着设计。
科学范畴的生活方式:指在不同的社会时代中,在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和价值关的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艺术设计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互为关系:
1、艺术设计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 2、艺术设计为生活方式提供精神支持和美的享受,让人理解艺术,进入艺术境界,将生活方式艺术化。 3、一定的生活方式生产特定的艺术设计,而艺术设计是适应生活的方式的产物。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活方式的转型
生活方式既是历史沉淀的产物,也是历史变革和转型的产物。
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农业文化为基础,以宗教礼法为核心的文化。现代生活方式:是工商文化为基础,民主政治,法规文化为核心的文化。
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二者共生,互补。
中国当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20世纪50—70年代,生活方式具有政治色彩,艺术设计为政治为革命服务,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形成了包括劳动、社会政治、文化娱乐、消费等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艺术设计超越了功能的限制开始注重艺术化和个性化。
三、设计与消费
消费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消费方式。艺术设计或产品设计是为消费服务的。
产品的艺术设计总是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要求商品必须具备超越使用价值之上的象征价值。设计不仅通过功能性科学性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消费,同时还可以通过其艺术性和审美性来满足人们的精神形象需求消费。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设计最终是生活化的设计,为人为生活服务。 一、设计过程中,新产品的生产,使人们的使用方式、生活方发生改变。二、设计给予产品功能之外的象征价值即精神价值,形成一种精神消费。
第三节 文化与传统 一、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传统实际上是文化本质的一种延续,一种历史所存有,至今仍延续着非物质的东西都可以说是传统,传统有延续的变迁的性质。
传统是积淀的、可变的、发展的、有生命力的:(1)传统相对于现代而言,传统是旧有的,但不一定是落后的。虽然来自过去,却依然有生命力的东西。(2)传统是文化历史的不断沉淀和延续。(3)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传统具有民族性,多元化)(4)传统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历史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也是发展变化的。
33
文化传统:一切由历史所流传下来的思想,道德,风俗,心理,文学,艺术制度等人文现象,是某一地区或民族由历史延续,积淀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理论道德,情感方式,心理特征,语言文学,以及风俗习惯的总和。(历史流传下来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总和。)
传统文化:可以标指具体的旧有文化形式。(唐诗,宋词??)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即相互重叠,又相互区别:传统文化可以标指具体的旧有文化形式。而文化传统则泛指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思想等层面上内容。
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才能对传统文化认同和理解,对传统文化形式和精神产生认同与交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现代文化中包含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存续。2.现代文化中心有一种以创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注入传统文化中。(现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新文化,新思想的整合,是注入创新文化的传统文化)
二、设计与传统:
设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针对艺术设计来看,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可以说是设计的传统。这种传统可分为两方面:1、传统的艺术设计。2、艺术设计的传统:是旧有形态的艺术设计的传统精神。
文化传统和艺术设计的传统,都是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资源和宝贵财富,表现在: (一)文化传统是民族优秀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和体现,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形式和内在要素,是民族文化的传统,即一种连续性的保障。传统,即一种传统精神,一种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精神本源,民族的传统精神是艺术设计活动借鉴和汲取的主要内核。
(二)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与力量的凝聚。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共鸣。是民族精神的依托和延续。 (三)文化传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艺术之源。无论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文化传统都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与帮助。
(四)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文化传统是由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所组成和丰富的。
文化传统,艺术设计传统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真正基础,在设计中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核,设计出具有民族精神和美感的设计作品,是现代设计师的责任与追求。
课后问题:
1.怎样理解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造物设计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完整性:
1、工艺造物是产品的最终形态,它完整的反映了历史生产和生活的原貌,具有文化的直观性和可靠性。2、工艺文化是生活的文化,是为生产服务的设计文化,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并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与新生。3、工艺文化是人文化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反映人的本质。4、工艺文化具有生活的实用性。
※1、怎样理解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1)设计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一个种类,因此文化中就是包括设计文化,同时设计文化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促进文化的整体发展。
2)设计文化是造物的文化,是人类用的方式造物的文化,造物的工艺文化对于确定一个民族的形成和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设计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准确地反映出文化的完整性。
34
4)设计文化是具有特殊品质的造物文化,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艺术设计文化及赋予了文化代表者的角色。 5)设计文化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活文化,浓缩了历史文化的优秀精髓。
※2.生活方式与艺术设计的辩证关系。 艺术设计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互为关系:
1、艺术设计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艺术是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具体化的形式和内容,艺术设计使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2、艺术设计为生活方式提供精神支持和美的享受,让人理解艺术,进入艺术境界,将生活方式艺术化。 3、一定的生活方式生产特定的艺术设计,而艺术设计是适应生活的方式的产物。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如何理解设计中的“民族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形成民族特有的文化。设计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设计文化的观念层面上,它能直接反映整个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造成不同的文化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设计风格特征。
设计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在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该民族的设计会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因为设计首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该民族各个时期的设计文化的叠合及承接,是以该时代的现实的物质社会为基础,是传统设计文化的积淀和不断扬弃的对立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
设计作为一项创造活动,联系于一个特定的时空和人群,于是不可避免带有这两个特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将设计置于一个内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意味着设计活动必须面对的身份认同问题及其与设计主题的关系。将设计置于一个外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意味着设计活动必须面对它的商业、社会、文化价值。所以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粗浅地来谈一谈设计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内向纬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民族性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大而空的,甚至离开了一定的参照物就如同不存在了一样。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外国来作为参照,哪里有中国这个概念,如果没有西方文明作为参照,东方文明也就弥散了。民族性就是建立在一个互相对照、区分、交流的基础上的一个国家、民族和人群所拥有的一些特性。同样,时代性即是以时间为参照来独立出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些特性。
从一个内向的角度来说,民族性和时代性对于设计来说,是与生俱来、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因为作为一个设计师,必然生活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之中,民族性和时代性就是他无法回避的命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设计的终极使命是要表现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恰恰相反,一旦将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对象分离出设计师这个主体,就离开了与生俱来的“天然”状态。
举个例子来说,我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这一点从我的相貌,我使用的语言,我的生活习惯,我的价值观念,等等细节中无一不渗透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需要在我的脑门上另写上“中国”,或是“后现代”来标榜我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设计活动中,将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来表现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可笑的下场,那些零零碎碎的符号,就是写在脑门上的大字,唯恐他人看不见,故而用足了力气来描画一番。
除了设计师主动将民族性和时代性孤立开来作为主题来表现外,更多的时候,设计师本身被动地生活于一个民族和时代环境之中。民族和时代的群体特性不仅是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影响设计师这样一个个体,
35
有时强大的民族和时代潮流甚至是一种强权,让设计师作为一个个体无法反抗。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作为设计师的个人性的创造还包含有反民族性和反时代性的特征。
总的来说,设计作为内向的创造活动,确实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在各种可能性的探索之中,需要一些反思,需要返本溯源。
外向纬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
设计终究不是纯粹内向的精神创造活动,设计更多的立足点是与外部的互动过程,即设计需要考虑其商业、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这其中尤其以商业价值为要紧。
大部分设计作为商业设计,面向的不是设计师自己,而是市场和客户。设计师不能自说自话来决定他的设计,而是要尽可能地满足甲方的需求。有人说,有什么样的甲方客户,就有什么样的设计师,反之亦然。市场和设计师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有时设计师或许能引领一个市场的潮流,更多的时候,市场的动向影响了设计师的创作。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符号常常为市场提供卖点,设计师不过是最大程度上实现这些卖点,实现设计的商业价值。比如现在流行复古风,那设计中就多用些古典元素,若流行国际主义,那么不妨摆出一个国际公民的派头。设计师常常抱怨“身不由己”,即便自己认为恶俗的设计,只是因为有客户喜欢,也就由不得自己的喜好品味了。
从设计的商业价值来说,一度流行的“中式”设计,未必出于设计师本身的身份认同问题,而是简单地出于市场的需求。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日益壮大,有大量的消费者需要这样的身份认同,恢复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无可厚非。又有一度流行北欧风格,尤其受到小资品味的消费者追捧,于是“IKEA”,“北欧风情”这些家具品牌引领了白领阶层的消费和审美取向。作为设计师,不能舍这些潮流动向于不顾,总是在这些商业消费的潮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
可见,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设计师这个群体的努力,更有赖于这个国家整体审美素养的提高。
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本身就是在内外两个方向的张力中获得一定的平衡,民族性和时代性之于设计师,既是他自己天然的特性,也可能成为他刻意表现的对象,或是他追赶市场潮流的标竿。无论如何,设计师既要维护他自身创造的尊严,又要维护设计的商业价值,这其中有坚持,有妥协,总之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然我们乐于看到的将来,不是设计师卑微地屈从于强大的市场潮流,也不是设计师为了获得民族认同感而蒙蔽了对美的追求,而是设计师和整个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地充满尊严地从事美化生活的工作。
4.怎样认识设计中的文化传统问题?
文化传统和艺术设计的传统,都是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资源和宝贵财富,表现在: (一)文化传统是民族优秀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和体现,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精神本源,民族的传统精神是艺术设计活动借鉴和汲取的主要内核。
(二)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与力量的凝聚。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共鸣。是民族精神的依托和延续。 (三)文化传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艺术之源。无论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文化传统都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与帮助。
(四)我国的文化传统是由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所组成和丰富的。
文化传统,艺术设计传统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真正基础,在设计中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核,设计出具有民族精神和美感的设计作品,是现代设计师的责任与追求。
36
※※怎样认识设计中的文化传统问题?
文化传统对于现代设计而言巨大资源和宝贵财富。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包括艺术设计传统在内的文化传统,及民族优秀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和体现。(作为民族精神的具体形式和内在要素,它及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桥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基础,文化连续性的保证。传统,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出民点和精神源泉,民族的传统精神是借鉴和汲取的主要内核)。
2)文化传统及民族凝聚的力量所在,及人们认同、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民族精神的依托。
3)文化传统是现代艺术设计巨大的艺术之源,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文化传统都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和帮助。现代设计首先是为当代中国人的设计,为中国人的设计不能不关注中国文化,设计是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设计,这种文化的设计,是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设计。因此,无论当代设计是否自觉设计中的文化取向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取向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4)中国是一个多民族 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由多民族文化传统所组成所丰富的。各民族传统在当代文化交流中更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博大、精深,也更加强了文化间、文化传统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多元的文化传统使我们有了更多的营养、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依托和更多的发展取向。
文化传统、艺术传统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无穷财富,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其它基础。
37
第八章 设计师与设计
设计师是一种职业,又意味着一种责任。设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设计师水平、素质的高低和责任感的大小。一件产品的设计和一个国家的设计设计师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一节 设计与设计师
一、“能主之人”(在建造房屋时,三分匠七分主,这里的“主”就是指设计师。)
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1)取决于设计;2)取决于制造或施工质量。而二者均离不开设计师,即起决定作用的是设计师。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设计师。柳宗元《梓人传》——“梓人杨潜,床缺足而不能理(修理),却善度材(规划),视栋宅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
手工业时代,设计师不仅作设计工作,还往往是施工现场的指挥者,设计方案主要通过现场安排布置予以实现。整个手工业时代,产品的设计者与制造者,乃至使用者、消费者都是一体的。在生产中,设计往往被模糊化,设计的过程往往被工艺过程所取代或同一化,设计师独立存在的必要性也往往被忽视了。
作为设计师,必须具有统领全局、规划筹度、经营安排的本领。设计是一种规划筹度、经营安排的艺术,其成败得失、 品格的高下取决于设计师本身的素质。
二、走向职业化
设计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是现代设计的产物,18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前期的设计过程突显重要,设计师的重要性得到了确认与尊重。
设计师的职业化是设计成为一种专门行业之后才出现的,1919年,美国人西奈尔,开设了自己的职业设计事务所。首次使用“工业设计”一词。
职业设计师的出现,标志着设计发展已进入一个职业化、专门化的新阶段。
中国在二三十年代后,产生了一批职业设计师。这一时期的设计师游业于绘画艺术与设计之间,其设计作品具有很强的绘画性。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职业设计师主要都是驻厂设计师的类型,80年代后,自由设计师大批量出现。80年代至今,中国的设计师从事的设计仍然是以平面、室内设计为主的设计活动,反映了中国设计发展的不平衡,但职业设计师的社会地位已经确立起来。打下了未来中国设计发展的基础。
三、设计师是创造者、战略家。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设计即创造,而设计师即创造者。
创造是开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是赋予事物一种新的形式和方式,是人类生活品品质的特征之一,是人类的追求,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形式。
而生活即是创造,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能力。
设计的过程是创造力发挥、施展的过程,良好的创造力是设计师自我发展与成长的保证,也是设计师终身的追求。创造力不(完全)是天赋,而(很大程度上)是努力的结果,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创造者的十二个基本特征:(弗兰克·巴伦)(培养良好的创造力,是设计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更善于观察;2、仅仅表达了部分真理;3、善于观察别人忽略的事情;4具有独立的认识能力,并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5、受自身才能和自身评价的激励;6、能够更快的把握住许多思想,并对更多的思想加以对照、比较,形成丰富的综合;7、从体格上看,具有更多的内驱力,更敏感;8、有更为复杂的生活,能看到复杂性中的普遍性;9、能意识到无意识的动机与幻想;10、有更强自我性,即能使它们回归、倒退,也
38
能使它们恢复正常;11、能在一定时间内使主客观的差别消失掉;12、创造者的机会处于最大限度的自由状态,其创造力就是这样客观自由的功能。
设计又是一种战略,设计是系统化的设计,从策划开始到具体实施始终具有战略性,设计的过程就是一种战略构想。设计师就是战略家。
设计本身就是战略,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战略性,他们都来自于设计师,设计师只有自觉的把自己置于战略家的地位,从战略的角度把握设计,才能充分发挥设计的主动性。
第二节 设计思维
一、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统一的产物,设计思维必然包括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特点。 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锁链式的,环环相扣,递进式的思维方式。 艺术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是非连续性的,跳跃性的,跨越性的思维。
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着显著的不同,艺术与科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而艺术则是永恒的。科学具有国际性,而艺术具有民族性。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而艺术的思维方法是综合的、直现的。
科学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艺术是短期转化的结果。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
科学的抽象思维表现位对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用抽象的、逻辑的方式来进行概括,并用抽象的概念公式进行思维。
艺术的形象思维则主要用典型化、具体化的方式进行概括,用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工具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的抽象思维以概括和逻辑位核心,而艺术思维以形象来思维。 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四个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3)创造性;(4)运动性。 在现实思维的过程中,两种思维是互为沟通,互为关系的,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其设计思维表现为一种综合思维的性质。
设计思维的特点:(1)以艺术思维为基础,与科学思维相结合;(2)艺术思维在设计思维中具有相对独立和相对重要的位置;(3)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具有非连续性和跳跃性特征。
二、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人们一般把科学上的创造发明,科学知识上的新概念、新假设、新理论,以及新的艺术作品的创造思维活动称为创造思维,而艺术设计思维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原创性思维。
艺术设计创造思维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即有量变,又有质变,是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到内容的多阶段,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设计思维需要解决新的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二)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其创见性也体现在这种综合之中。 (三)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陌生化”特点。 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沉思、启迪和求证。 玛丽.亨纳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条件是: (1)需要有感受性(敏感性)。
(2)思维流畅、思想丰富。(用词、联想、表达、观念流畅。)
39
(3)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是灵活性,敢于摒弃旧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4)独创性,不落常规的联想。
(5)对旧事物重新定义,有对新方式重新组织的能力。 (6)精益求精,有对多种事物综合建构的能力。
第三节 设计师的社会意识与职责 一)设计师的社会意识:
设计师是一种社会性工作,设计师是为社大众从事设计的。设计师的社会意识是一种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协作意识。
服务意识:要求设计师直觉的具有一种内在、自觉的服务精神、品格、态度。在设计中为用户着想,为大众服务,是设计的根本,也是设计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一种职业道德。
奉献意识:服务是奉献的基础,奉献是服务的上升形态。奉献是设计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道德品质。 协作意识:是设计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是设计师素质的一个方面。
总之:设计一直以大众为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为社会服务是设计师最基本的社会意识。
二、设计师的职责
设计师的职责来自于各个方面的要求和期待,要求设计师从全社会、大众的利益出发,为大众、为社会而设计。
作为设计师由于所处的地位、岗位、经历、思想、环境不同,有的以满足人类社会大众物化需求为目标,有的以完善产品为目的。无论从何中角度出发,作为设计的职责,为大众、为社会、为人类设计是其根本出发点,即“为人的设计”。对美的追求是设计师从事设计的目标之一。设计美的作品是设计师的根本责任与职责。
第四节 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 一、设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902年,南京创建了中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设立了图画,手工等必修课。1906年,正式成立图画手工科,开始引入工艺设计教育课程,之后有了一批专门从事艺术的专业人士(陈之佛、庞熏琹、祝大年等)。和与现代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院系。
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艺术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956年在当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中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之后,一批专门艺术院校,系科迅速兴起。
在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中,实际形成了艺术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的两大类型的办学风格。
1978年,湖南大学组建工业设计系,开始了理工科院校和综合性的院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的序幕。 办学特色:
艺术学校:重视艺术素质和技能训练。
理工科院校:重视文化素质、设计能力、理工类型课程的教育。
二、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一般的美术教育
艺术设计属于实用艺术范畴,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艺术设计、装饰设计等的一种创造性方法。(是造物生产活动的先期过程;包括工业、环境艺术、服装、装潢
40
等10余个专业方向。)
艺术设计是一门专门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的学科,涉及人文、社会等各学科领域。它借助纯艺术的美术形态为工具,表现形象,但其本身却不是绘画和美术,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一般的美术教育。
我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还主要是一种美术型的教育,是一种旧有形态的工艺美术教育,不是现代型的艺术设计教育。
用美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艺术教育是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最根本问题。(1)历史原因:现代主义设计确立之前,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绘画性。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较强的美术教育色彩,艺术设计教育不能脱离于美术教育。
中国艺术设计的专业教育最早大都设置于美术院校,其学科名称为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教育是建构于美术教育基础上的。而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之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思维。
三、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
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概念和根本宗旨。
设计即创造,设计思维即一种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各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综合,也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而正是这种综合性,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点。
总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仅仅满足于技法教育,创造性(创意)成为突显出来的第一要素,艺术设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四、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队伍
从目前艺术设计的教师队伍状况来看,基本分为两大类:
1、美术院校型:教师大都毕业于美术或工艺美术院校或专业,受过专业美术或工艺美术训练,有较强的绘画或工艺美术基础(科班出身)。A纯艺术类(绘画、雕塑、、、)专业系,B工艺美术(环艺、装潢、、、)专业系。
2、理工院校类型的(建筑、营建、、、、、)
五、教学改革:创设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艺术设计必须与时代相适应,适时的进行教学改革,创造和设立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大任务。
(1)转变艺术设计教育的传统观念,注重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树立正确的艺术设计教育观,拉开与一般美术教育的距离。
(2)改变艺术设计中专业划分过细,各自孤立,以专业方向设系的现状,在艺术设计这一大学科范围内,实行通才教育。
(3)不断改变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专业设置除公共课外,大致可分为: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理论。
第五节 为“中国制造”而设计
41
一、设计与制造
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设计属于软科学,制造属于硬科学),制造业是设计发展的基础。 现代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采用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最积极有效的行业,从而使制造业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先进制造技术”(灵捷制造技术等新的生产制造方式和体系。
灵捷制造:指能够替代现代规模生产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是“多品种、变批量具有灵捷性的制造”。 基本含义:1)人参与:能发挥人的智能,像人一样有活力的; 2)灵敏的:对变化的市场应有灵敏高度的反应; 3)快捷的:对用生产需要反应时间短; 4)有效的:能准确、有效满足用户需求。
总之:设计,由其是产品设计是基于制造的设计。中国艺术社会的发展有待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和动力,是艺术设计发展的最本质的基础。
二、为“中国制造”而设计(艺术设计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世界贸易经济中,因所产国的经济、科学、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制造”已不是简单的标明。而成为一种产品品质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制造水平和质量,代表着造制国产品的信誉和荣誉,亦是设计水平的象征。
为“中国制造”而设计,是一种历史赋予我们设计师的责任,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的历史使命,是设计教育中必须树立的一种“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1.何为“能主之人”?以中国古代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在建造房屋时,三分匠七分主,这里的“主”就是指设计师“能主之人”。手工业时代,设计师不仅作设计工作,还往往是施工现场的指挥者,比如我国历史唐代柳宗元《梓人传》——“梓人杨潜,床缺足而不能理(修理),却善度材(规划),视栋宅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
※2.设计师的职业化意义是什么?
1)设计师的职业化意味着产品生产与产品设计过程的分离,也使得设计师的重要性得到了确认和尊重。 2)设计师的职业化促进了自由设计师的出现与发展,他们能够自由地为社会提供种设计服务,满足了社会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3)职业设计师的出现,标志着设计发展已进入了一个职业化,专门化的新阶段,他的发展必将推动世界各国设计的飞速发展。
3.弗兰克·巴伦提出的创造者具备哪些特征?
1、更善于观察;2、仅仅表达了部分真理;3、善于观察别人忽略的事情;4具有独立的认识能力,并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5、受自身才能和自身评价的激励;6、能够更快的把握住许多思想,并对更多的思想加以对照、比较,形成丰富的综合;7、从体格上看,具有更多的内驱力,更敏感;8、有更为复杂的生活,能看到复杂性中的普遍性;9、能意识到无意识的动机与幻想;10、有更强自我性,即能使它们回归、倒退,也能使它们恢复正常;11、能在一定时间内使主客观的差别消失掉;12、创造者的机会处于最大限度的自由状态,其创造力就是这样客观自由的功能。
※4.什么是设计思维?其特征是什么?
1)设计思维包含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的物总,或者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整合的结果。设
42
计师往往根据设计对象和任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即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不排斥任何思维方式。有如下特征:
(1)以艺术思维为基础,以科学思维相结合。
(2)艺术思维在设计思维中具有相对独立和相对重要的位置。 (3)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具有非连续的跳跃性的特征。
※5.为什么说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1)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原创性思维,无论是设计什么,如果是与过去不同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创造。
2)设计思维所发解决的问题是创造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或形式,解决前人没有解决过的新问题,设计的过种是一个探索过程,探索的本身充满了思考与创造因素。因此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包括既有量变又有质变,从内容到形式又到内容的多阶段的创见性的思维活动过程。
3)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其创造性也体现在这种综合之中。
4)设计思维具有“陌生化”的特点,所谓“陌生化”就是人们生疏不熟悉,也即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创造新形式,创造一个人所未见过的新的东西。
※6.什么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
设计一直以大众为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为社会服务是设计师最基本的社会意识,包括: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协作意识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来自于各个方面的要求和期待,要求设计师从全社会、大众的利益出发,为大众、为社会而设计。
为什么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核心?
1.设计的过程是创造力发挥、施展的过程,良好的创造力是设计师自我发展与成长的保证,也是设计师的终身追求。创造力不是天赋的,而是努力的结果。设计师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所从事的设计工作几乎完全建立在这种创造能力的基础上,因此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性。
2.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包括既有质变,又由量变,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到内容的一个多阶段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
3.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具本质性,它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概念和根本宗旨。
4.艺术设计的成功与否,主要决定于他的创造性,艺术设计思维是解决创造新的产品或形势,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创造性思维贯穿于艺术设计的全过程之中。
5.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实质上是多种思维方式、能力的综合和运用,综合也是一种创造。 6.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设计思维的综合性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不仅仅是设计技法的教育,在电脑技术日益发展完善的今天,创意即创造性突显出来成为第一性东西。
43
第九章 走向未来的设计
设计是科技的产物,未来的发展是以现代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现代科学已揭示或部分揭示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生态化,非物质化,艺术化是未来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一节 未来的社会与设计的未来性。 一、大工业设会与信息社会。
未来的社会是所谓的信息社会。又称之为后工业社会,(迈克尔。G。泽伊将未来的社会称之为大工业社会。)人类在空间,时间,数量,质量,尺度,规模这个不同方面的革命将同
21世纪,世界将进入一个以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是以信息化为主导,是21世纪世界文明的主流。
美国未来学家你葛洛庞帝把信息时代称之为“数字化”时代和“比特”时代。
人类的数字化生活越来越不需要特定的世界,地点,“工作生活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地方。” 设计的未来是基于发展的未来,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并走向生活的中介和工具。
二、设计的未来性
设计在本质上看是属于未来的,未来性是设计的本质属性之一。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即设计的未来性。 设计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的未来,设计是人类走向未来的手段和工具。是为了走向未来,实现未来理想的工具。
在未来的远景发展上,联合国倡导这三个基本概念:1)人权2)可持续发展3)人类共同遗产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的条件下,对发展本身提出的要求。即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发展不是无条件的,无限制的发展。
人类共同遗产:自然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人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属于人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为地球上的生命体共有。
人类对设计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多样性的选择,实际创造着多样性,生成着丰富性,是面向未来设计的根本任务。
三、为人的设计:创造完美的人性化世界
“设计以人为本”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设计具有较强的道德价值。为人设计的思想史设计师必须具有道德价值,为人设计的思想设计师必须具有的高尚道德的一部分。从本质而言,设计是为人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是其本质特征之一。(提高为人设计的重要性)
第二节 生态设计 一、设计发展的生态学方面
生态设计又称为“环境保护设计,绿色设计,清清技术等”而生态技术是一个大的概念。是人类模拟自然界的物质生存,学习和把握自然规律,而创造一种新的技术形式。
生态技术又称环境保护技术、绿色技术、清洁技术等。它是人类模拟自然界物质生存、学习和把握自然规律而创造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
生态设计的特点和优越性: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方向,不以经济增长为惟一止的;它把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保护生态、实现人类持续发展的性质;它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的综合与发展,其技术与是综合性的,以生态产业作为社会的中心产业,而且越来越智能化,生态技术成为前沿的
44
高新科学技术,生态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它将有力地改造传统技术,形成全新的技术体系。
生态设计的整体性表现在:1和谐性,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多样性、统一性、和谐性;2有序性,生态系统是有无数子系统构成的,其结构是有序的,不同的组织结构互为作用;3动态性,生态系统时空统一性。
生态设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世纪代表了一种新的设计发展方向。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生产于人们对当代生态环境危机以及现代化设计中一些问题的哲学反思。
二、生态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它把自己的设计观建立于生态学有机整体的观点基础上。 三、生态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论,它以生态学的方式思考,从事设计。
四、 生态设计体现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它不仅关注人的价值,而且关注自然就和其他生命的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设计出发点。
解决生态问题是新世纪人类的希望,生态设计是解决定以愿望的理想工具,生态设计将使设计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二、从生态到心态的设计:(高技术与高情感设计)
人是自然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其本身又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他一方面是生物性的,自然的,而一方面又是社会性的,文化的,即包括生物性生态,又包社会性心态。
人的生态与心态密切相关,心态主要指人的情绪状态和感情存在,具有生理和心理两种维度。 情绪:是在外部情境的刺激下由机体需要满足的状态所决定,引发的心理体验,具体明显实效性。 感情:主要由社会认知和文化导向所形成,是随着理性的发展,由情绪器官产生的心理体验。无论是情绪还是情感,均与人体的需要相联系。而人的需要是不断变换的,而在产生需要和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都会有各种情绪和情感因素,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内涵之一。
而20世纪科技迅速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自动化,科技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而人的情感,个性等因素往往被忽略,而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这种平衡是人的自然生态与社会心态的平衡,是生态与心态的平衡。在设计中倡导于手工艺术,是生态设计的重要方面。因为手工艺于手工造物的过程中浓缩着制作的情感。在机器产品的设计中,以满足人的各种情感因素,汲取手工造物的情感设计特点,是生态设计的又一重要主题。
第三节:非物质设计与信息设计 一、非物质设计
非物质设计是相对与物质设计而言的。物质设计中有非物质设计的成分(功能,构想),而非物质设计必须借助物质才能得以实现,两者互相联系,互为基础。
非物质设计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
信息时非物质的,非物质社会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信息社会。对于设计而言,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设计手段、方法、过程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开始迈入数字化的设计时代。
另一方面,非物质设计理论的兴起,导致了设计从范围,定义,本质,功能乃至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是社会物质化过程的反映,是设计本身发展的进步。(手工业---机器---信息) 非物质设计的确立,是现代设计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
第一座:19世纪下半时,英国拉金斯和莫里斯倡导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
45
第二座:以格罗皮乌斯加代表的包豪斯,强调艺术与科学相统一的现代设计运动。 第三座:强调功能主义的现代设计
第四座:以后现代设计为重要表征,波普艺术,嬉皮士运动风格为代表的非物质主义设计。
从理论上讲,非物质设计又是对物质设计的一种超越,科学技术的反战为这种超越提供了条件和路径,非物质设计由物质设计先期存在的形式,转变为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存在,是艺术与科学的进一步结合。
二、信息设计
信息设计是设计学科中最新出现的一个专业领域,信息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说是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和形式表示,传送,几何处理信息,或提供某一产品或工具和人使用或了解获得信息。
三、为感觉的设计
感觉是人类特有的,而又丰富变化的知觉现象。是成为人性设计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感觉的设计已成为未来设计实践的重要领域。
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计进入到感觉层面,形成所谓的感观设计。
感觉设计是从人的感觉特征出发的设计是为适应和服务人的感性特征的设计,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躯体觉等。
当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成为第四个经济发展的阶段。 未来的设计界是对感觉的设计,世纪上是对体验的设计,是对体验的创造性设计。
第四节:艺术的生活与设计的艺术化 一、艺术的生活化
艺术化的生活是人类的理想,是人类向往的一种自由地,艺术地,更符合人本性的生活。是种理想化的生活形态与生活方式。
艺术化的生活是美的生活,是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统合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化的生活必须有艺术化的物质条件为基础,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融合是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
艺术生活是物质生活环境艺术化和精神生活艺术化相统一形成的生活形式,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形式。 在一定意义上讲,艺术化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化,引导这人类的生活和创造,而一方面生活是发展变化的,艺术化生活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艺术化生活具有一定的理想化。
艺术设计是实现人类艺术化生活的桥梁。对艺术设计的重视,实际是对人类未来的重视,设计的未来即是人类的未来。
二、艺术化:设计发展的最终方向
当代设计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艺术化的发明趋势,这种趋势在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从设计和产品的生产方式来看,在未来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艺术化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手工艺术的复兴
二、高科技的工业生产,技术与手工艺术结合。使现代设计产品,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 三、机械产品趋向人性化,诗化设计。
20世纪末期,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进一步交融,互为汲取,而设计随着产品个性化时代的到来,日益向
46
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课后习题:
1.大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大工业社会的特征:(1)空间方面,探索和利用行星,人类开始了挑战和征服外层空间的进程,建立永久性空间站,人类从自己居住的星球中解放出来向外层空间渗透,这成为大工业时代的主要标志。 (2)在时间上,人类通过未来医学,生物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延长人的寿命,一方面生产设计超高速运输工具,进一步节省人在旅途上的时间,和更多功能机器人,将会让人享受更多的闲暇时间。 (3)在数量方面,大工业时代将最终消除物质管的状况,各种先进的技术将为人类提供相当数量的食品、能源和用品。 (4)在质量上,大规模制造业,由于彩用电脑控制和机器人技术,将会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材料科学的突破也将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而且会生产新型的所谓“智能材料”。 (5)在大工业时代,无论是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均大幅度增长,并扩展到全球范围。 (6)大工业时代最令人惊讶的是“尺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大到210层的摩天大楼,小到原子、分子一样的零件。
信息社会的特征:(1)信息社会的特征就是信息化,它是以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新朝代。 (2)信息化时代又称数字化时代,比特时代,人类在数字时代的生存是一种数字化生存,将越来越不需要仰赖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也就是说“工作和生活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地点”。( 3)数字化的科学技术将改变一切,创造一切,甚至改变艺术的表现方式,艺术将以更生动和更具有参与性方式得以表现。 (4)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技术拥有放射性效应。
2.你所构想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大家自己补脑吧)
3.何为生态设计?其意义是什么?
生态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勃兴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是在生态技术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并不注重美学表现和设计语言持独特,而以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材料消耗为目的,将设计介入产品构想、设计、制造、使用及废物利用的全过程。
1)生态设计代表了一种新的设计发展方向,它第一次把设计自觉地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中,表现了这一发展方向的先进性。
2)生态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强调设计的整体的机性,要求设计师改变仅在产品外观上标新立异的传统设计观,将设计的重点放在真正意义的创新和发展上。
3)生态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论,以生态学方式思考,以生态学方式从事设计。
4)生态设计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自然观,它以有益于人和有益于自然的价值为设计的根本价值,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设计的出发点。
4.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关系?
高技术与高情感是互为补偿性的一种趋向平衡的关系,即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这种所谓高情感的平衡,是人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平衡,是生态与心态的平衡。
※ 5.如何理解艺术化的生活和设计的艺术化方向?
47
艺术化的生活:
1)艺术化地生活是人类的理想,是人类向往的一种自由的,艺术的,更为符合人本性的那种生活,也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形态或生活方式。
2)艺术化地生活是美好生活,这种生活是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统合的生活。 3)艺术化生活是人类文明生活的最高形式。 4)艺术化生活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5)艺术设计是实现人类艺术化生活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是人类通过向艺术化生活的桥梁。 设计的艺术化方向:
①当代设计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艺术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在时装、家具、建筑与室内,平面设计及广告,产品设计诸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②在产品设计方面,其艺术化方向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手工艺的复兴,新手工艺将成为设计领域中的一去重要力量。二是设计与手工艺品性的结合。在高科技的设计和生产中汲取传统手工艺术及手工造物的优秀经验和方式,将高科技的工业生产,设计与手工艺术结合起来,走一条所谓中间道路,使现代设计和产品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三是机械产品趋向人性化,诗化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人性化设计和诗化产品生产都将成为现实。
总之,20世纪末,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已在进一步交融,互为汲取,而且,设计正随着小批量生产和个性化时代的到来日益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