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的通知

7.4.2 上、下游引航道端部应安装能升降的四个支点结构组成的折线型平水槽。 7.4.3 船闸咸淡水输水系统的阀门、溢流堰闸门、横拉闸门的启闭设备可采用蜗轮蜗杆式、伞齿轮式、链条式传动,由步进电机带动、驱动电源控制。 7.4.4 防咸船闸的咸淡水交界面宜采用盐度跟踪系统与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控制。

7.4.5 船闸模型试验采用的常规量测仪器,可按本规程附录A选用。 7.4.6 船闸模型试验可采用弹簧拉力仪或全环电阻式拉力仪等设备测量缆绳拉力。

条文说明

7.4.2 平水槽是船闸水工模型试验的专用设备,功能是保持船闸灌(泄)水时,上、下游水位不会有大的升降。平水槽应为四个支点,实践运用经验说明,采用单点或二点式,不能保持水槽水平,用四点式能保持最大的溢流长度和最佳的平水效果。

7.5 模型试验内容与方法

7.5.1 当船闸为单一水质时的模型试验内容与要求,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船闸设计规范》(JTJ262)的有关规定执行,试验方法按现行行业标准《内河航道与港口模拟技术规程》(JTJ/T232)的有关规定执行。

7.5.2 当船闸为两种水质时,应观测船舶过闸时咸水入侵运动形态、掺混情况、沿闸室水深方向的盐度分布和变化。

7.5.3 船舶(队)进出闸室时,应观察船舶水平运动和螺旋桨搅拌水流引起咸淡水交界面的不稳定和水质掺混。

7.5.4 应选择船舶(队)在闸室最不利的停泊位置,观测不同船舶吨位、过闸时间、水质盐度、缆绳的拉力。对置换法防咸船闸还应观测非对称停泊时的缆绳拉力。每测次要重复三次。

7.5.5 船闸与防咸船闸的基本参数,如输水系统阻力系数、廊道转弯处的压力、廊道出口处消能段的流速分布、置换法双层底板上的剩余压力等,应由船闸单一水质的恒定流试验确定。

7.5.6 船闸模型试验前准备工作应包括调节海侧与河侧中的含盐浓度,校核海侧、河侧水位高程,校核船舶(队)的吃水深度和排水量,校核阀门启闭速度和率定缆绳拉力仪等。

33

7.5.7 观测防咸船闸船舶(队)的缆绳拉力时,仪器应平置,测杆应垂直,船舶不得水平移动。

7.5.8 置换法防咸船闸试验应观测各种水质盐度、船舶大小和不同置换时间时的闸室盐度变化。

7.5.9 潜没咸水厢法防咸船闸试验应观测咸水厢不同的升降速度、船舶进出咸水厢和闸室的盐度等变化。

7.5.10 气幕法防咸船闸试验应观测不同供气量、开闸时间、船舶吨位和闸室盐度等变化。

条文说明

7.5.7 原型中船舶(队)在闸室停泊是没有位移的,因此在船闸模型试验时也不应有位移,故不宜用弹簧拉力仪测力,它若有水平移动,则影响船侧咸淡水交界的高差,使船只受力值偏小。

7.6 方案试验

7.6.1 根据设计要求和基本资料进行原设计方案试验。对模型试验成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船闸设计规范》(JTJ262)有关规定。当试验成果不满足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时,应进行模型修改和方案优化试验。 7.6.2 当船舶(队)在防咸船闸中不能安全停泊时,应分析受力性质,提出改善措施。

7.6.3 防咸船闸应在优化输水系统设计和方案试验的基础上,进行防咸效果的方案试验。

条文说明

7.6.1~7.6.2 本条在进行原设计方案试验时,若一项不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这里指的是输水时间、廊道转弯内侧曲面的压力、引航道流速与涌浪高度、船舶停泊条件等,应进行方案修改试验。

7.6.3 防咸船闸的方案试验,是指船闸输水系统设计中对加剧水质掺混,影响防咸节淡效果的细部结构及运转方式,应进行方案修改和优化。

7.7 试验成果分析

7.7.1 试验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34

(1)船闸闸室灌(泄)水时的水力特性曲线,包括闸室水位、闸室流量、闸室能量、闸室比能、阀门过水面积、输水系统的流量系数及流量增率与灌(泄)水历时的关系曲线;

(2)船闸闸室灌(泄)水过程中,相应阀门各开度时的门槽与转弯半径内侧曲面压力分布,及置换法防咸船闸剩余压力值;

(3)船闸闸室灌(泄)水过程中,船舶(队)相应于不同水质盐度和不同停泊位置时的缆绳拉力过程线;

(4)气幕法防咸船闸的不同水质盐度、供气量、船舶(队)排水量与咸水入侵量的关系曲线;

(5)置换法防咸船闸的不同水质盐度、置换时间及船舶(队)排水量与咸水入侵量和淡水损失量的关系曲线;

(6)潜没咸水厢法防咸船闸的不同水质盐度、咸水厢升降速度及船舶(队)排水量与咸水入侵量和淡水损失量的关系曲线。 7.7.2 成果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船闸运转安全技术指标衡量输水系统布置、灌(泄)水过程中的各项水力特性;

(2)在防咸船闸中,船舶(队)在闸室的停泊标准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船闸设计规范》(JTJ262)的规定执行;

(3)论述船舶(队)过闸时,两种水质交替变化的物理现象,影响掺混的因素;

(4)提出防咸船闸的防咸率与淡水损失率; (5)经综合分析,提出推荐方案。

条文说明

7.7.2 防咸船闸试验成果分析应注意下列的问题:

(1)防咸船闸在运转过程中,两种水质交替出现,要注意发生掺混的物理现象,一是交界面掺混的控制因素,密度佛氏数Fr=1;二是掺混层厚度与交界面升降速度有关,宜控制在0.5~1.0cm/s;三是异重流孔口交界面上吸,它与孔口单宽流量有关;四是船舶底部包水现象,它与交界面升降速度有关。

35

(2)防咸船闸除应满足运转安全技术指标和船舶停泊标准外,还应满足防咸率和淡水损失率的指标要求。由于防咸方法不同,指标是有差异的。根据国内外有关防咸船闸的试验研究,防咸船闸的防咸率和淡水损失率分别是:置换法为95%和15%~30%;潜没咸水厢法为93%~95%和5%~7%;气幕法各为50%;集咸坑法为95%和140%~150%。

8.1 基本资料

8.1.1 基本资料除满足本规程第5.1节的规定外,尚应补充工程海区以外计算域的水深图或海图、底质粒径分布图和其它水文泥沙资料。

8.2 基本方程

8.2.1 潮流运动可按下列方程控制: (1)连续方程:

(8.2.1-1)

(2)x向动量方程:

(8.2.1-2)

(3)y向动量方程:

(8.2.1-3)

式中 ζ——相对某一基面的水位(m); h——相对某一基面的水深(m); Nx——x向水流紊动粘性系数(m2/s); Ny——y向水流紊动粘性系数(m2/s); f——科氏参量;

3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