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辅导教学案(提升版) (1)

第五章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程导入】

小时候用放大镜烧纸,纸为什么会烧着?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改变物体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不同的像。那么,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以及透镜的焦距是怎样影响像的大小、正倒的呢?

猜想1:像的大小可能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系,并且,物体越近成的像越大。

猜想2:像是倒立还是正立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设计实验: (1)实验准备

把凸透镜、蜡烛、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利用太阳光聚焦法测定凸透镜焦距,f=12 cm(最好在10~20 cm之间)

(2)步骤

①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在光屏上

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分别测出烛焰、烛焰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在表格中。

①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多测几次)直到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

①继续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进行观察。如何去观察到烛焰的像?像在哪里?注意像的特点。 进行实验:

按上述计划操作,进行实验,把数据记入下表。

凸透镜的焦距:10 cm 蜡烛的高度:6 cm 蜡烛到透镜的距离(cm) 45 22 15 12 8 5 注意:

①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字母u表示。 ①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简称像距,用字母v表示。

①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①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来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实际

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对虚像,需要从光屏一侧透过凸

像到透镜 11 18.3 26 40 像的大小 小 小 大 大 大 大 像的倒正 倒 倒 倒 倒 正 正 透镜才能看到。

2、凸透镜成像规律:(焦距f;物距u;像距v) 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如下表

像的性质 物距u和焦距的关系 正立或 倒立 u>2f u=2f f<u<2f u=f u<f 正立 放大 倒立 倒立 倒立 缩小或 放大 缩小 等大 放大 实像或虚像 实像 实像 实像 不成像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同侧或 异侧 异侧 异侧 异侧 照相机 投影仪 像的位置 应用 (1)选择焦距为12 cm左右的凸透镜进行探究,这样测量物距、像距时比较方便。 (2)在摆放仪器时,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要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

中心“共线”(在同一直线)和“等高”(在同一高度)。

(3)控制变量法和数据归纳法: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像距与物距、焦距

都有关系,实验中,前后所用的凸透镜不变,也就是保证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探究了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用的就是控制变量法;在得到四种成像情况中的物距和像距的各两组数据后,对数距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一般规律,用的就是数据归纳法。 3、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

(1)当u>f时,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像位于凸透镜异侧,物距逐渐减小,像距将逐渐增大,像逐渐增大。(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都是倒立的,倒立的都是实像)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

(2)当u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减小 (增大)

像变小 (变大)

(3)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4)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5)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6)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蜡烛在焦点以内;烛焰在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7)成实像时,u+v≥4f(u=2f时u+v=4f)

物近、像远、像大,物远、像近、像小”;“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4、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及实验注意

(1)物距一定,物体垂直主光轴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移动时,虚像的移动方向跟物体移动方向是一致的;实像的移动方向跟物体移动方向恰好相反,即物向上移,像要向下移,物向左移,像要向右移。

(2)透镜一部分被遮挡,这部分不透光,其余部分仍透光,仍能成完整的像,只不过像变暗些。透镜破裂后去掉一部分,就相当于遮挡了一部分,像的大小、位置不变,只是变暗些。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