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第2版)名词解释及简答题(临床专业)

2.简述脊髓和椎骨的对应关系。

上颈节(C1~4)大体与同序数的椎骨等高。下颈髓节(C5~8)和上胸髓节(T1~4)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的第1节椎体平对。中胸髓节(T5~8)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的第2节椎体相对应。下部胸髓节(T9~12)大约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的第3椎体平对。胸髓节平对第10~12胸椎体,骶尾脊髓节约平第1腰椎。

3.简述脊髓的内部结构。

在脊髓的横断面上可见脊髓的灰质,呈“H”形,前侧膨大为前角,后侧膨大为后角,前后角之间向外伸出侧角,前后角之间的区域称中间带。灰质围绕中央管,管的前后有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每侧借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分为前索,外侧索后索。在灰质前连合前方的白质称白质前连合。灰质后角基部外侧有灰白质混合区域称网状结构。

4.简述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上传感觉,下传运动。脊髓内大量上行传导束,将躯干四肢的浅深感觉上传到脑,如传导深感觉的薄束,楔束,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脊髓内下行传导运动的传导束,支配调节前角运动神经元,如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等。(2)反射功能:脊髓作为一个低级中枢,有许多反射只通过脊髓完成,如排尿排便中枢在骶部脊髓,深、浅反射经后根传入直接与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而成反射弧。

5.简述脊髓丘脑束在脑干的位置。 脊髓丘脑束在延髓位于外侧区,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

6.试述脊髓长上行纤维束的起止、走行及功能。

(1)脊髓后索内的薄束起于第5胸髓节以下的同侧脊神经节细胞,其纤维经后根内侧部入脊髓,行于脊髓后索的内侧部。楔束起于胸4脊髓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其纤维经后根入后索并居后索外侧都,两来传导的是躯干四肢的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2)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的前部,脊髓小脑前束深面,该束由对侧后角细胞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台交叉至外侧索上行。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觉和温度觉。(3)脊髓丘脑前束位于脊髓丘脑侧束的前部居前索内,也是起于对角后细胞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后至前索内形成上行的传导束,传导的是对侧躯干四肢的粗略触觉。

7.脊髓半横断时损伤了哪些传导束?有哪些临床表现?为什么?

(1)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横断面以下脊髓前角细胞失去了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对其的控制,表现为脱抑制后的机能释放,即出现同侧损伤节段以下肌肉痉挛性瘫痪,随意运动丧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阳性,但肌不萎缩。(2)同侧后索内的薄束、楔束损伤:来自同侧肌肉,肌健、关节的本体感觉及来自皮肤的精细触觉冲动传导通路被阻断,导致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意识性深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3)同侧的脊髓丘脑侧、前束损伤:表现为对侧损伤平面以下1~2个节段以下温痛觉、粗触觉丧失,但由于对侧精细触觉正常,粗触觉的障碍不易被察觉。(4)脊髓小脑前、后束损伤:表现为平衡、协调运动障碍。

二、脑 干

(一)名词解释

1.网状结构:在中枢中,神经元散在分布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中,神经元的胞体和

神经纤维交错排布,此区域呈“网状”,故称网状结构。

2.内侧丘系: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于中

央管腹外侧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转而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3.锥体:在延髓腹侧面上部,正中裂两侧的隆起称为锥体,由下行纤维束-锥体束构成。

21

4.髓纹:luschka孔又称为第四脑室外侧孔,脑脊液自此流入蛛网膜下腔。

髓纹是在第四脑室底,横行于菱形窝外侧角与中线内的纤维束。一般视为脑桥和延髓在背侧面的分界线。

5.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由中脑红核发出的纤维于中脑被盖的腹侧进行左、右交

叉,称为被盖腹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称为红核脊髓束。

6.脑桥小脑三角:脑桥、延髓与小脑交角处,临床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