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第2版)名词解释及简答题(临床专业)

2.简述脊髓和椎骨的对应关系。

上颈节(C1~4)大体与同序数的椎骨等高。下颈髓节(C5~8)和上胸髓节(T1~4)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的第1节椎体平对。中胸髓节(T5~8)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的第2节椎体相对应。下部胸髓节(T9~12)大约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的第3椎体平对。胸髓节平对第10~12胸椎体,骶尾脊髓节约平第1腰椎。

3.简述脊髓的内部结构。

在脊髓的横断面上可见脊髓的灰质,呈“H”形,前侧膨大为前角,后侧膨大为后角,前后角之间向外伸出侧角,前后角之间的区域称中间带。灰质围绕中央管,管的前后有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每侧借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分为前索,外侧索后索。在灰质前连合前方的白质称白质前连合。灰质后角基部外侧有灰白质混合区域称网状结构。

4.简述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上传感觉,下传运动。脊髓内大量上行传导束,将躯干四肢的浅深感觉上传到脑,如传导深感觉的薄束,楔束,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脊髓内下行传导运动的传导束,支配调节前角运动神经元,如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等。(2)反射功能:脊髓作为一个低级中枢,有许多反射只通过脊髓完成,如排尿排便中枢在骶部脊髓,深、浅反射经后根传入直接与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而成反射弧。

5.简述脊髓丘脑束在脑干的位置。 脊髓丘脑束在延髓位于外侧区,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

6.试述脊髓长上行纤维束的起止、走行及功能。

(1)脊髓后索内的薄束起于第5胸髓节以下的同侧脊神经节细胞,其纤维经后根内侧部入脊髓,行于脊髓后索的内侧部。楔束起于胸4脊髓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其纤维经后根入后索并居后索外侧都,两来传导的是躯干四肢的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2)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的前部,脊髓小脑前束深面,该束由对侧后角细胞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台交叉至外侧索上行。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觉和温度觉。(3)脊髓丘脑前束位于脊髓丘脑侧束的前部居前索内,也是起于对角后细胞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后至前索内形成上行的传导束,传导的是对侧躯干四肢的粗略触觉。

7.脊髓半横断时损伤了哪些传导束?有哪些临床表现?为什么?

(1)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横断面以下脊髓前角细胞失去了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对其的控制,表现为脱抑制后的机能释放,即出现同侧损伤节段以下肌肉痉挛性瘫痪,随意运动丧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阳性,但肌不萎缩。(2)同侧后索内的薄束、楔束损伤:来自同侧肌肉,肌健、关节的本体感觉及来自皮肤的精细触觉冲动传导通路被阻断,导致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意识性深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3)同侧的脊髓丘脑侧、前束损伤:表现为对侧损伤平面以下1~2个节段以下温痛觉、粗触觉丧失,但由于对侧精细触觉正常,粗触觉的障碍不易被察觉。(4)脊髓小脑前、后束损伤:表现为平衡、协调运动障碍。

二、脑 干

(一)名词解释

1.网状结构:在中枢中,神经元散在分布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中,神经元的胞体和

神经纤维交错排布,此区域呈“网状”,故称网状结构。

2.内侧丘系: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于中

央管腹外侧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转而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3.锥体:在延髓腹侧面上部,正中裂两侧的隆起称为锥体,由下行纤维束-锥体束构成。

21

4.髓纹:luschka孔又称为第四脑室外侧孔,脑脊液自此流入蛛网膜下腔。

髓纹是在第四脑室底,横行于菱形窝外侧角与中线内的纤维束。一般视为脑桥和延髓在背侧面的分界线。

5.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由中脑红核发出的纤维于中脑被盖的腹侧进行左、右交

叉,称为被盖腹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称为红核脊髓束。

6.脑桥小脑三角:脑桥、延髓与小脑交角处,临床上称此处为脑桥小脑三角。 7.菱形窝:脑干背侧面中份有菱形凹窝称菱形窝,又称第四脑室底。

(四)问答题

1.脑干中主要纤维束交叉有哪些?其性质如何?

(1)锥体交叉:在锥体下方75%~90%锥体束纤维在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外侧索,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少部分未交叉的纤维进入脊髓前索,形成皮质脊髓前束。(2)内侧丘系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绕中央管的腹外侧,呈弓形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纤维束的后方转而上行为内侧丘系。(3)三叉丘系交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传导头面部感觉的二级纤维越边,交叉至对侧,为三叉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而上行,形成三叉丘系。(4)外侧丘系交叉:由蜗神经的腹、背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于脑桥下部被盖和基底之间越过,穿过纵行的内侧丘系,左、右交叉称为外侧丘系交叉,交叉纤维于脑桥被盖和基底之间形成一纺缍形的结构,叫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穿过内侧丘系后,转而上行,为外侧丘系。(5)被盖背侧交叉:由中脑上丘发出的纤维向腹外侧绕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进行左右交叉,称为被盖背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于脊髓前索下行,为顶盖脊髓束。(6)被盖腹侧交叉:由中脑红核发出的纤维于中脑被盖的腹侧进行左、右交叉,称为被盖腹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称为红核脊髓束。(7)小脑上脚交叉:小脑齿状核发出的纤维出小脑,于小脑上脚中进行,渐沉入脑桥被盖部,并进行左、右交叉称为小脑上脚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上行,分别止于中脑的红核、背侧丘脑的前核,腹前核、腹外侧核等。

2.简述菱形窝的位置边界以及窝底的结构。

菱形窝位于脑桥和延髓的背侧面,下外侧界自内向外依次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两上外侧界由小脑上脚构成。窝底以髓纹为界,上半属于脑桥,下半属于延髓,中线上有正中沟,与之平行并居于其外侧的是界沟,两者之间有内侧隆起,界沟外侧的三角区为前庭区,其外侧角处的隆起为听结节。髓纹上方内侧隆起有圆形膨大称面神经丘.髓纹下从内上向外下有舌下神经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

3.简述一般躯体运动核的位置。 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水平,中央灰质腹测中脑被盖内正中线两旁。滑车神经核位于下丘水平,位置同动眼神经核的位置处。展神经核位于面神经丘深面。舌下神经核位于舌下神经三角内。

4.简述内侧丘系在各断面上的位置。

在延髓丘系交叉水平以上的断面上内侧丘系位于正中线两侧,锥体束的背侧,在脑桥中下部的断面上位于被盖部的腹侧,并与斜方体的纤维交叉。在中脑上丘水平切面,该系位于中脑被盖部背侧,红核背外侧。

5.简述三叉丘系的组成及位置。

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纤维,越边上升形成三叉丘系,该系随内侧丘系纤维上行,终于间脑。

6.简述一般内脏运动核的位置。

动眼神经副核位于上丘颅侧。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上泌诞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核尾侧部附近的网状结构内。下泌诞核位于延髓橄榄头端迷走神经背核附近的网状结构内。迷走神经背核位于迷走神经三角内。

22

三、小脑、间脑

(一)名词解释

1.小脑扁桃体:小脑半球向前、内、下膨出的部分,称为小脑扁桃体,因其靠近延髓

并位于枕骨大孔附近,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将它挤入枕骨大孔与延髓之间,形成小脑扁桃体证,危及生命。

2.新小脑:小脑体的外侧部在进行过程出现最晚,与大脑皮质同步发展,形体最大,

构成新小脑。

3.旧小脑:小脑蚓和半球中间部共同组成旧小脑。

4.后丘脑:后丘脑是间脑中背侧丘脑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的部分,由内侧膝状体

和外侧膝状体构成。

5.上丘脑:上丘脑是间脑的背侧部分与中脑顶盖前区的移行部,包括松果体、缰三角、

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四)问答题

1.写出下丘脑的位置、界线、主要核团和传导束。

(1)下丘脑位置及境界: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第三脑室前下部的两侧;上界为自室间孔延至中脑水管的下丘脑沟;下界为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前界为终板和视交叉,后与中脑被盖相续。(2)主要核团: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视交叉上核和乳头体核。(3)主要传导束: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结节垂体束,前脑内侧束,乳头丘脑束,乳头被盖束,背侧纵束等。

2.试述小脑的位置、形态和分叶。

(1)位置及形态:小脑位于颅后窝,其上面平坦,贴近小脑幕,下面的中部凹陷。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的部分则为小脑半球。小脑下面靠近延髓的小脑向下膨隆,称脑扁桃体。小脑在前下方籍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和小脑上脚部分别与延髓和脑桥相连。(2)小脑分叶:小脑分为三叶,位于原裂以前为前叶,原裂以后,后外侧裂以前的部分为后叶。以后外裂为界在小脑下面又分出绒球小结叶。

3.简述小脑的机能分区。 根据小脑的传入纤维联系,小脑分为脊髓小脑,由小脑蚓和半球中间部及顶核与中间核构成。大脑小脑指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前庭小脑由绒球小结叶及前庭神经核构成。

4.简述背侧丘脑的核群。

背侧丘脑由“Y”形内髓版分为丘脑前核群、丘脑内侧核群和丘脑外侧核群。外侧核群又分为背侧部和腹侧部,腹侧部由前至后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背侧丘脑居下后脑沟以上,为中脑颅侧的卵圆形灰质团。

5.简述背侧丘脑特异性投射核团的纤维联系。

丘脑腹前核和腹外侧核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传人纤维,发纤维投射至大脑躯体运动区。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来的纤维,发纤维投射至躯体感觉区,头面部的代表区。腹后外侧核接受来自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该核发纤维投射至躯体感觉区,躯干四肢的代表区。

四、端 脑

(一)名词解释

1.新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在发生上出现较晚,叫做新纹状体,是皮质下运动

中枢。

2.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如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和

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背侧丘脑前核等)组成。它主要与情绪、行为、记忆、内脏活动等有关。

3.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在前端连在一起,两者合称为纹状体。为皮质下运动调节

中枢。

23

4.基底核:基底核位于端脑的基底部的白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

体。

5.海马:海马是在大脑颞叶外侧面齿状回外侧卷入侧脑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灰质隆起。 6.苍白球:在水平切面上,豆状核被白质板分为内、中、外三部分,内侧两部分称为

苍白球。

7.内囊: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是投射纤维在此高度集中的白质板,在端脑水平切面上呈“<”字形,分前肢、膝和后肢三部。

(四)问答题

1.内囊分哪几部分?有哪些重要纤维束通过?损伤后出现哪些临床症状? 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头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通过;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及听视辐射视辐射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一侧内囊损伤,病人出现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对侧半上、下肢痉挛性瘫痪,对侧半眼裂以下表情肌、对侧半舌肌瘫痪,两眼视野对侧半偏盲,临床叫做“三偏症”,两耳听力下降,但以对侧明显。

2.简述侧脑室的分部。

侧脑室伸入额叶的部分称前角,位于顶叶内的部分称中央部,位于枕叶内的部分称后角,伸入颞叶的部分为下角。

3.简述第一躯体运动区的特点。

(1)左右交叉: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但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肉受双侧运动区支配。(2)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其代表区位中央前回下部,头部投影区为正置,与面、舌、咽喉的运动有关。中央前回中部为躯干上肢的代表区,中央前回上部以及中央旁小叶前部为下肢代表区。(3)身体各部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身体各部的大小无关。

4.简述大脑皮质的除语言中枢外的主要机能定位。 第I躯体运动区位于额叶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份。第1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后份。视觉中枢位于距状沟上下的皮质。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

5.简述视觉区的局部定位特点。

距状沟上部的皮质接受来自上部视网膜的纤维传来的冲动。距状沟下部即舌回的皮质接受来自下部视网膜的纤维传来的冲动。黄斑区的节细胞发出的纤维投射至距状沟后1/3上下的皮质。一侧视区接受来自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

(一)颈丛和臂丛

(一)名词解释

1.脊神经节:脊神经前根、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后根在椎间孔附近有

椭圆形的膨大,称脊神经节。

2.腕管综合征:在腕管内正中神经因周围结构炎症、肿胀或关节变化而受压迫,出现

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也称“猿手”,拇指、示指、中指掌面感觉障碍,即为腕管综合征。

3.肋下神经: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方,故名肋下神经。 (四)问答题

1.简述颈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

颈丛由颈1~4脊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其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其肌支主要为膈神经。

2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