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制度与中国的选择

⑩数据来源: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06年。

(11)王逸舟、袁正清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第129页。

(12)目前中国已倡导(或联合倡导)建立的国际机制或组织主要有:联合国(1945年)、亚太会议论坛(1993年)、中国—东盟10+1(1997年)、中日韩—东盟10+3(1997年)、中非合作论坛(2000年)、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2001年)、朝核六方会谈(2003年)、中日韩自由贸易区(2003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04年)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2006年)等。

(13)王逸舟主编:《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

(14)我国学者在关于中国应以何种方式对待国际制度这一问题上,所发表的观点几乎完全相似,大致可以归纳为:中国应积极进入国际制度;对于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机制安排,中国不仅要争取更大的发言权,而且应对“改制”问题给以更多的重视。本文认为所有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参见王逸舟主编:《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门洪华:《建构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108页。

(16)朱力:《社会学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17)曹沛霖:《制度纵横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8)参见大卫?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19)同上书,第35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