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

汽机基座上部结构

版次:A

日期:2010年01月

裂缝在表面出现,宽度较细,其走向纵横交错,无规律性,裂缝不均,梁、板类构件多沿短方向分布,整体结构多发生在结构截面处, 原因分析:

? 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当,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

湿度变化很小、收缩小,表面收缩剧

? 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而引起开裂;或者平卧薄型构件水分蒸发过

快,体积收缩受到地基垫层或台座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 ? 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时干时湿,表面湿度发生剧烈变化。 ? 混凝土经过度振捣 , 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大的砂浆层,收缩量加大。 6.13.8.2. 防治与治理措施

控制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要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量,避免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注意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6.13.9. 色差

6.13.9.1. 现象及原因分析

混凝土外观出现色差,颜色不一致,均匀性较差。原因分析: ? 水泥原材料没有采用同一批次的、同一生产批号。 ? 模板内杂物未清理干净。 ? 模板脱模剂性能一般。

? 浇筑过程中间歇时间过长,连续性较差。 ? 混凝土振捣控制不够,出现过振、漏振现象。 ? 混凝土外加剂性能较差,混凝土表面泌水现象严重。 6.13.9.2. 防治与治理措施

严格控制水泥进场同一批次,同一生产批号,做好记录台账。模板内杂物在浇筑前清理干净杂物,并充分浇水湿润。选用良好的脱模剂,建议选用色拉油,全部统一。浇筑过程保持连续有效,间隙时间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振捣控制均匀,加强振捣手的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水平,选用较好的外加剂,混凝土生产时应控制好泌水现象。

7. 二十五项反事故措施及强制性条文要求

7.1. 钢管上严禁打孔。

7.2. 当脚手架搭设尺寸中的步距、立杆纵距、立杆横距和连墙件间距有变化时,除计算底

层立杆段外,还必须对出现最大步距或最大立杆纵距、立杆槽距、连墙件间距等部位的立杆段进行验算;

7.3. 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

7.4. 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

于200mm 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

广东火电

GPEC/MYP/EP/TJ/051

Page:41 of 75

施工方案

汽机基座上部结构

版次:A

日期:2010年01月

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回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7.5. 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7.6. 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

层高,并不应大于4m(两步)。

7.7. 对高度24m 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7.8. 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

7.9. 高度在24m 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立面的两端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并

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7.10. 一字型、开口型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均必须设置横向斜撑;

7.11. 当脚手架基础础下有设备基础、管沟时,在脚手架使用过程中不应开挖,否则必须

采取加固措施。

7.12. 脚手架必须配合施工进度搭设,一次搭设高度不应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 7.13. 严禁将外径48mm 与51mm 的钢管混合使用;

7.14. 剪刀撑、横向斜撑搭设应随立杆、纵向和横向水平杆等同步搭设。 7.15. 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7.16. 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分

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7.17. 各构配件严抛掷至地面;

7.18. 旧扣件使用前应进行质量检查,有裂缝、变形的严禁使用,出现滑丝的螺栓必须更

换;

7.19. 脚手架搭设人员必须是经过按现行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

(GB 5036 )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上岗人员应定期体检,合格者方可特征上岗。 7.20. 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超载。不得将模板支架、缆凤绳、泵送

混凝土和砂浆的输送管等固定在脚手架上;严禁悬挂起重设备。 7.21. 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下列杆件:

7.22. 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纵、横向扫地杆; 连墙件。

8. 对(高支模脚手架)设计要求及施工现场情况的监测控制措施

8.1. 对设计要求

8.1.1. 2.95m层梁板的立杆的纵距0.60m,横距为0.60m,步距 h=1.50m,施工活荷载不能

大于4.00kN/m2。梁顶托采用48×3. 5双钢管加503100木方。

8.1.2. 8.95m层各梁的立杆的纵距0.60m,横距为0. 4m,步距 h=1.00m,施工活荷载不能

大于4.00kN/m2。梁顶托采用48×3. 5双钢管加503100木方。。

广东火电

GPEC/MYP/EP/TJ/051

Page:42 of 75

施工方案

汽机基座上部结构

版次:A

日期:2010年01月

8.1.3. 外脚手架采用扣件式钢管脚用架,钢管为48×3.5,施工活荷载不能大于2.0kN/m2,

同时施工不能大于2层。脚手板采用竹跳板,地基承载力标准值140kN/m2,脚手架大横杆的最大挠度不能大于1250.0/150与10mm,满足要求。 纵向钢管的最大挠度不能大于1000.0/150与10mm,不得在支撑架有、脚手架基础及其邻近处进行挖掘作业,否则应采取措施。 8.2. 施工现场情况的监测控制措施

8.2.1. 支撑架、脚手架及其地基基础在下列阶段进行检查、监测: 8.2.1.1. 基础完工后及脚手架搭设前; 8.2.1.2. 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 8.2.1.3. 每搭设完10~13m 高度后; 8.2.1.4. 达到设计高度后;

8.2.1.5. 遇有六级大风与大雨后;寒冷地区开冻后; 8.2.1.6. 停用超过一个月。

8.2.2. 脚手架使用中,定期对下列进行检查、监测:

8.2.2.1. 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加桁架等的构造是否符合要求; 8.2.2.2. 地基是否积水,底座是否松动,立杆是否悬空;

8.2.2.3. 高度在24m 以上的脚手架,其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2.2.4. 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8.2.2.5. 是否超载。 8.2.3. 监测方法如下:

8.2.3.1. 脚手架搭接之前,在脚手架外围纵向埋设水平控制桩以及就近设控制水准点(至

少两点),且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并做好保护,利用控制桩和水准点对立杆垂直度、纵向水平杆进行观测设画线及高程初始值并记录,以后按阶段检测一次(当发现情况异常时应多加测量次数);由同一人员进行全过程检测,所用的观测仪器应同一台,方法应一致,以减少人、机、法造成的误差。

8.2.3.2. 脚手架大横杆的最大挠度不能大于1250.0/150与10mm,满足要求。 纵向钢管的

最大挠度不能大于1000.0/150与10mm,垂直度不能超过±100mm,若发现位移量达到50mm时或发现情况异常,要及时汇报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安全。

8.2.3.3. 在脚手架搭接过程中应随时观察脚手架支撑是否下沉,及同一水平面支撑沉降差。 8.2.3.4. 施工过程中,当脚手架支撑下沉较大或整体垂直度变形较大,应停止施工,并采

取一定的措施,并对发生的紧急事故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

9. 质量保证措施

9.1. 钢筋进场时,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抽取试件做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

广东火电

GPEC/MYP/EP/TJ/051

Page:43 of 75

施工方案

汽机基座上部结构

版次:A

日期:2010年01月

标准的规定。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试验。

9.2. 钢筋加工时,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符合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箍筋的末端应作弯

钩,弯钩形式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9.3. 钢筋安装时,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9.4. 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钢筋骨架绑扎时

注意绑扎方法,宜用部分反十字扣和套扣绑扎,不得全用一面顺扣,以防钢筋变形。 9.5. 往楼板上临时吊放钢筋时,清理好存放地点,垫平放置,以免变形。

9.6. 钢筋在堆放过程中,要保持钢筋表面洁净,不允许有油渍、泥土或其他杂物污染梁钢

筋,避免踩踏、碰动已绑好的钢筋。

9.7. 在运输和安装钢筋时,轻装轻卸,不得随意抛掷和碰撞,防止钢筋变形。

9.8. 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和钢筋绑好后,不得在已绑好的钢筋上行人、堆放物料或搭设跳板,

以免影响结构强度和使用安全。框架结构钢筋一般集中在钢筋加工场制作,然后运到现场堆放,或采取随安装随运,避免混乱。钢筋绑扎前先熟悉施工图纸,核对钢筋配料表和料牌。核对成品钢筋的钢种、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发生错漏,及时增补。 9.9. 框架结构节点复杂,钢筋密布,先研究逐根钢筋穿插就位的顺序,并与有关工种研究

支模、管线和绑扎钢筋等的配合次序和施工方法。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要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的需要。

9.10. 框架柱内钢筋在施工中,往往由于箍筋绑扎不牢;模板刚度差;或柱筋与模板间固

定措施不利;或由于振捣棒的振捣,使混凝土中的骨料挤压柱筋;或振捣棒振动柱钢筋;或采用沉梁法绑扎钢筋,使柱主筋被挤歪,而造成柱钢筋移位从而改变了主筋的受力状态,给工程带来隐患。施工中要针对原因采取预防措施,一旦发生错位进行处理,才能进行上层柱钢筋绑扎。一般处理方法是移位小于40mm时,用加垫筋或垫板焊接或凿去下部部分混凝土进行加筋焊接处理,或钻孔浆锚主筋,焊缝及锚固长度符合规范规定。如下图

广东火电

GPEC/MYP/EP/TJ/051

Page:44 of 7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