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信仰下的少数民族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一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笔者通过田野调查, 认为基督教信仰在少数民族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督教的教义中有对人际关系的要求, 希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任何宗教都拥有一批信徒, 他们因共同的信仰而凝聚成一个群体, 在这个群体内部要求大家相互帮助, 相互信任, 发生矛盾时要相互忍让。基督教也不例外, 它主张爱主、顺从、忍恶勿抗、爱人如己, 提倡仁慈、博爱、行善的精神。《新约圣经》里强调对人的爱和责任, 并把摩西戒命中关于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之类的规定解释为“爱人如己”。基督教还把“爱人如己”作为仅次于第一戒命“爱主你的上帝”的重要戒命。耶稣说:“你要以全部的心态、情感和理智爱主”、“你要爱别人, 像爱自己一样”, 要求信徒“与喜乐的人要同乐, 与哀哭的人要同哭”。《圣经》要求信徒“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要追求与众人和睦”、“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 这里所说的与众人和睦不但是指与基督徒的和睦, 也包括了与非基督徒和睦相处。《圣经》肯定如此行事是一件很美善的事, “看那, 弟兄和睦同居, 是何等地美”, 并认为“这样行的人是有福德的”。这些教义, 是基督徒人际交往的准则, 同时也是基督教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运用到现实的人际关系中, 对对方的容忍、宽容,有一颗博爱的心, 可以减少冲突的发生, 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在三个信仰基督教的苗族村寨里, 作为基督徒, 村民日常生活的

行为方式基本上都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去做, 他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治安等方面都有着和谐的氛围, 大家能够和睦相处。信徒们“感恩”、“博爱”、“行善”的行为在村寨时常可以见到: 饭前都做祷告, 感谢主的恩典;每年大、小感恩节时, 信徒都会来教堂奉献, 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慈善慰问金, 由教会分发给教会中的孤寡老人和生活十分困难的家庭; 每到农忙接近尾声时, 教会组织有空闲的信徒去帮助那些仍没有忙完的困难信徒; 每当有信徒去世, 教会也会派人去慰问死者的家人; 当听说周边信教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时, 教会常会组织信徒奉捐, 用来慰问灾区的“弟兄姊妹”, 如1997年武定县发生地震, 小水井教会信徒募集了800多元捐给灾区, 给他们送去了“弟兄姊妹”的慰问和爱心。每当周边新的教堂举行落成典礼以及每年的“秋收”感恩节, 接到村民的邀请之后, 教会组织唱诗班和其他信徒前去庆祝。在庆典上, 大家纷纷献唱赞美诗, 共享主的恩典。这种教会之间的礼节性交往活动, 其实是一种教会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这种交流, 不仅融洽了教会之间的友好关系, 而且各地的信徒可以借此机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自己的生活还没有脱离贫困, 生活物资有限的条件下, 他们能够这样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以“感恩”、“博爱”的心去行善, 这让那些接受帮助的信徒感受到“主内”大家庭的温暖, 让笔者也看到了和谐就在他们的身边。

第二, 规范人的行为。基督教很强调“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事, 主张安定有序, 反对混乱和无序; 主张诚信友爱、反对虚情假意。要“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圣经》的“十戒”

不但规定了对耶稣基督崇拜时的戒条,而且也规范了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后六戒中明确规定“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念别人的一切”., 这些都有利于家庭和睦, 治安稳定, 有利于构建和谐村寨。基督教的这些行为规范, 大都成为信徒的行为标准。笔者在调查中没有发现他们有抽烟、醉酒、赌博的习惯。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要求夫妻要和睦相处, 因此在三个村寨的信徒中, 没有发生过离婚的现象。而对于村寨里的非基督徒, 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们抽烟、醉酒、赌博的现象比较多。很多男子在醉酒、赌博回家之后会引起家庭“内战”甚至离婚。在小水井和柿花箐, 笔者听闻村寨内有一些偷盗现象, 据说与村内不信教的人员有关。在柿花箐有非基督徒离婚的现象, 还有一对夫妻虽然没有离婚, 但是女方已经离家出走一年多。由三个村寨的实例对比可以看出, 基督徒的行为活动受到了基督教教义、教规的约束, 而作为非基督徒, 由于没有这些行为道德的约束, 生活出现了很多问题。可见基督教中对信徒行为的规范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基本一致。

基督教可以整合族群、家庭、国家和社团, 可以通过某个中心使个体不致彼此分离。尤其是对族群与国家的整合, 个体之间也许有的矛盾难以化解, 但在最高的圣主面前, 一切都化解了。把这种观念映射到社会, 就是祖国至上、国家至上, 映射到家庭, 就是夫妻恩爱、孝敬父母、养育子女, 映射到社区就是邻里和睦、互相扶持等等142。基督教规定/ 爱自己的祖国是一个基督徒的本分0。作为一个基督徒,

不但要研读《圣经》,而且在做礼拜的时候也常常唱赞美诗。赞美诗里蕴含了基督教的和谐思想。在三个村寨的信徒们唱的赞美诗里就有《神佑中华歌》、《为中华祈祷》、《五十六个民族爱中华》等宣扬热爱祖国、热爱兄弟民族的歌曲。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基督教以赞美诗歌的方式,将爱祖国、爱民族的思想融入到信徒的意识形态中,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三, 调整使心理平衡。宗教都有心理调节功能, 当年基督教能够被苗族接受, 原因之一就是可以抚慰他们在民族歧视与经济苦难中受伤的心灵。在物质生活不能解决温饱, 民族尊严得不到平等对待的现实情况之下, 唯一的办法是在心理上寻找解脱的途径。而以宣扬“平等、仁慈、博爱、自由”自居的基督教正好满足了苗族同胞的这一心理需求。尽管现在没有了民族压迫, 但是从笔者对三个村寨的调查来看, 他们的生活还处在贫困线上, 相比与之相邻的汉族村寨, 生活条件的反差、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对日常生活劳累引起的痛苦等等是常有的事, 而这些都需要得到及时地释放。信徒们在每周三、六晚上和周日都要到教堂参加礼拜活动, 在礼拜的祷告过程中, 他们将自己的烦恼、怨恨、不满、痛苦、困惑向主耶稣诉说, 希望万能的神能在暗中帮他解决这些问题, 或者让这些心结解开。此外, 他们做祷告时更多地是向主耶稣忏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罪”, 并请求能够得到赦免。通过这种与神的交流沟通, 使他们的心理得到了较好的调试, 心理趋向平衡, 在新的一天里能以较好的心情面对生活。

第四, 唱诗班作为社会资本, 能够为村寨经济发展提供一种资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