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若“并非只有陈某是北京人,他才会说北京话”这个命题为真,则( )。 ①“陈某是北京人”必然为真 ②“陈某不是北京人”必然为真 ③“陈某会说北京话”必然为假 ④“陈某不会说北京话”必然为真 5.当(p→q)→r为假时,可知( )。
①p一定为真 ②q一定为假 ③r一定为假 ④r一定为真
6.与“并非所有犯罪分子都是青年人”这个命题等值的命题是( )。 ①所有犯罪分子都不是青年人 ②犯罪分子中有青年人 ③有的犯罪分子不是青年人 ④没有一个犯罪分子不是青年人 7.“并非该犯罪团伙的成员都是北方人并且都是惯犯”这个负命题等值于( )。 ①该犯罪团伙的成员都不是北方人,并且,该犯罪团伙的成员都不是惯犯 ②该犯罪团伙的成员都不是北方人,或者,该犯罪团伙的成员都不是惯犯 ③该犯罪团伙的成员不都是北方人,并且,该犯罪团伙的成员不都是惯犯 ④该犯罪团伙的成员不都是北方人,或者,该犯罪团伙的成员不都是惯犯
8.设A为一个命题,对于任意一个命题B而言,若要使“只有A,才B”为真,则A的真假值必须是( )。
①真值 ②假值 ③真值或者假值 ④真值并且假值 9.“如果王某是该案作案人,那么王某就有作案时间”,这个命题等值于( )。 ①如果王某有作案时间,那么王某就是该案作案人 ②如果王某不是该案作案人,那么王某就没有作案时间 ③或者王某不是该案作案人,或者王某有作案时间 ④或者王某是该案作案人,或者王某没有作案时间
10.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个断定为真,则以下断定中为真的有( )。 Ⅰ.除非入虎穴,否则不能得虎子 Ⅱ.若已得虎子,则必定已入虎穴 Ⅲ.若未得虎子,则必定未入虎穴
①仅Ⅰ ②仅Ⅰ和Ⅱ ③仅Ⅰ和Ⅲ ④Ⅰ、Ⅱ和Ⅲ
11.同一定思想相联系的,可借以传达某种思想的人为安排的物质现象,就叫做( )。 ①陈述 ②语句 ③符号 ④命题
12.下列命题中,属于评价命题的有( )。 ①甲厂的工程师都是科班出身的 ②被告说他没有参加邪教组织 ③这种水果是富有营养的 ④辩护律师说,被告的供词是可信的
13.若“如果张某不是肇事者,那么刘某就是肇事者”为假,则下列命题中必然为真的命题是( )。
①只有张某是肇事者,刘某才不是肇事者 ②如果张某是肇事者,那么刘某就不是肇事者 ③或者张某是肇事者,或者刘某是肇事者 ④虽然张某不是肇事者,但刘某是肇事者
14.某人涉嫌某案件而受到指控。法庭辩论中,检察官与辩护律师有如下辩论: 指控:如果被告人作案,则他必有同伙。 辩护:这不可能。
辩护律师的本意是想说明他的当事人不是作案人,但当事人自己则认为辩护律师的辩护是愚蠢的。这是因为( )。
①辩护律师没有正面反击检察官的指控
②辩护律师承认他的当事人既是作案人又有同伙
③辩护律师不承认他的当事人作案,却承认他有同伙 ④辩护律师承认他的当事人作案,但不承认他有同伙
15.“如果p、那么q”这一命题为假,则可必然推出( )。 ①p和q两者都是真的 ②p假时,q一定是真的 ③q假时,p一定是真的 ④p和q两者都是假的 16.“所谓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就是断定前件是后件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这个语句作为“充分条件条件假言命题”的实质定义,则( )。
①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②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③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 ④是正确的实质定义
17.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事实,则以下哪一项也一定是事实( )。 ①如果鱼不可得,则熊掌可得 ②如果熊掌不可得,则鱼可得 ③如果鱼可得,则熊掌不可得 ④鱼和熊掌皆不可得 18.“张三和李四是朋友”与“张三和李四是我的朋友”,这两个命题( )。 ①前者是联言命题而后者不是联言命题 ②都是联言命题 ③前者不是联言命题而后者是联言命题 ④都不是联言命题 19.某医生对病人说:“除非手术,否则你的病好不了。”据此可知( )。 ①医生准备给病人作手术 ②医生没有给病人治好病 ③医生认为只要做了手术,甲的病就会治好
④医生认为,如果甲想治好自己的病,就必须做手术 20.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