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体验活动
师:红军和解放区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唱着《八月桂花遍地开》,还会做什么?敲锣打鼓、跳舞(板书:秧歌舞)
(1)欣赏大型歌舞《东方红》中一段《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秧歌舞。 (多媒体展示)
(2)边唱歌边跟老师跳秧歌舞,配上锣鼓等打击乐,体验解放区人民欢庆胜利。
二、欣赏《八月桂花遍地开》(二胡独奏) 1、初听乐曲,思考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交流:师提示根据民歌旋律的出现以及乐曲情绪的变化来划分——(三个部分)
2、复听乐曲,请学生徒手模仿二胡演奏的姿势。 3、再听乐曲,尝试哼唱主题旋律。
4、音乐活动:加入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三、欣赏《打枣》(河北吹歌) 1、游戏导入,绕口令《打枣》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
要求学生有节奏的朗读,在渐快再渐慢的速度中,感受打枣的乐趣。 2、请学生听一段关于“打枣”音乐,听听有那些乐器?(听全曲) 生:鼓,锣,唢呐 3、歌曲简介:《打枣》
这首歌曲叫《打枣》,河北吹歌,是中国传统乐吹打击乐的一种,以吹管乐器为主,以打击乐器为辅,有200年以上的历史。歌曲中描绘了丰收的景象,人们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的场面。
4、同学们,乐曲中有唢呐模仿人物对话的情景,你听出来了吗?猜猜看,他们在说什么?
5、我们也来模仿一下唢呐的声音。
6、进行活动尝试:分角色进行即兴表演,体会“吹”和“打”的结合。
第三课时《溜溜山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溜溜山歌》,体会歌曲的语气,简介安徽民歌的特点。 2、通过《溜溜山歌》创编活动,让学生体会民间创作的即兴特点。 2、认一认十六分音符。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溜溜山歌》
1、导入:教师唱几首民歌,让学生说出什么地方的民歌? 2、(教师弹琴范唱)请你们根据歌曲拍一拍强弱规律或划指挥 图式认出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 3、看谱拍节奏。
4、教师弹歌曲旋律,范唱歌谱,学生拍歌曲节奏。 5、让学生按旋律走向。 6、分句视唱,学会歌谱。 7、学读歌词,接龙形式
8、用亲切、喜悦的情绪,演唱歌曲《溜溜山歌》 9、听听安徽孩子是怎样唱《溜溜山歌》的。 10、模仿安徽小朋友演唱的方法。 11、边唱边表演
12、教师示范创作一段歌词,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创编。 二、我的编创:溜溜山歌
1、师进行分组,宣布编创活动的基本要求。
提示:基本句式为三三七的上下句格式,下句重复,意思一反一正。 2、学生编创尝试
3、举例提示,创编要领:
一根筷,被折断,一个巴掌啊拍不响,一个巴掌拍不响。 十双筷,抱成团,万人鼓掌啊声震天,万人鼓掌声震天。 4、进行编创山歌的演唱活动。 三、认识十六分音符
1、出示十六分音符,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音符特点。 2、拍手体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特点。 (1)拍一拍连续的十六分节奏 (2)拍一拍前十六分节奏 (3)拍一拍后十六分节奏 3、游戏:大钟和小钟
帮助学生巩固对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认知。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竖笛练习(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参与、合作中表达“夸”的情绪。
2、学习竖笛连奏的吹奏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吹奏“5、6、7”三音组成的短小乐曲《小宝宝要睡觉》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在参与、合作中表达“夸”的情绪。 2、指法正确、连音吹奏5、6、7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音乐问好。
2、复习《树叶儿飘飘》《溜溜山歌》 二、导入新课
师:秋天是个美丽丰收的季节,它清新、可爱、成熟、热烈,永远说不完也唱不完,今天我们就来夸秋天。 三、感受体验:综合表演“夸秋天”。 1、初听夸秋天音乐。
2、复听,了解歌词内容及声部。 3、分析曲谱(复习十六分音符)。 (1)第一声部2/4拍旋律。 (2)第二声部念白。
(3)第三声部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4、学习旋律。 5、学习念白。
6、练习第三声部节奏并用打击乐器奏出。
7、尝试合唱、合奏。(要让学生关注声部间的合作,学会相互倾听、相互配合)
8、评价鼓励。 四、竖笛练习(四)
1、复习“5、6、7”三个音的指法。 2、练习“5、6、7”三个音的吐奏。 3、复习已学过的练习曲。 4、新授《小宝宝要睡觉》。
(1)出示曲谱,随琴视唱曲谱,注意三拍子的强弱。 (2)随伴奏齐唱曲谱。
(3)教师示范演奏,并讲解连音吹奏。
讲解:演奏时连线的第一个音要用吐奏,其他的音只是按孔的手指运动,气息延续而舌头不动。
(4)做无声的运舌练习
(5)唱谱做空笛练习 (6)自由练习吹奏乐曲
要求:吹奏时气息要平稳、流畅、音与音之间要圆润、连贯。 (7)多种形式练习
如师生接龙、小组接龙、男女生接龙等 (8)随伴奏齐奏歌曲 五、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1、创编小曲:试着用“5、6、7”三音编一段小曲。 2、课后自主练习《小宝宝要睡觉》,注意连音的吹奏。
第五单元 《诗韵悠悠》
教学总目标
1、在古诗诵唱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了解诗与乐的特殊联系,热爱祖国的诗教传统,并乐于采用多种音乐形式表现对诗歌遗产的敬仰。
2、通过吟诵与歌唱交融的学习,能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和《小儿垂钓》,并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采用合适的声音表现。 3、通过听赏合唱《读唐诗》和《小儿垂钓》,能够注意到歌曲演唱形式的变化,感受到多声部音乐营造意境的立体感。通过画《登鹳雀楼》音调和《长恨歌》的节奏诵读,初步感悟音调与节奏的变化对形象表现的作用。
4、认识四二拍拍号,知道其涵义及强弱规律;认识四分与八分休止符,知道其时值,能在曲谱中将其辨识出来;巩固所学的节奏符号,能认读两个小节节奏谱,并运用这些节奏诵读古诗;能用卡农的形式进行诵读活动。
5、学习高音八孔竖笛do’的指法,学习用断奏的方法吹奏乐曲《啄木鸟》。 教学思路
本单元以“古诗”为载体,诵诗、吟诗、唱诗、“画”诗,领略诗歌的音乐韵味,同时以音乐赋予诗歌别样风采。以引导听赏充满书声雅韵的歌曲《读唐诗》将孩子们引入悠悠诗韵中。通过唱《游子吟》、听《小儿垂钓》、“画”《登鹳雀楼》、诵《长歌行》,力求用音乐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与表现对唐诗乐府的热爱与理解。在营造浓郁诗情画意的同时,注重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