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合作探究
一、第一部分:第一则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心得】“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二、第二部分:第二、三则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语,名词作动词,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心得】根据学生的资质因材施教。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就;行,做,实施;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强反问语气;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谦词,斗胆,冒昧;进之,使他前进,进,使动用法;兼,胜过、超过;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动用法。 【译文】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心得】孔子之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 二、第三部分:第五、六、七、八则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愤,郁结在此指问题想不明白;悱,想说话却不知道怎么说;反,类推;复,再。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心得】 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
5
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启发,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以及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尝,曾经;食,吃饭;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心得】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无收获;殆,危险。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心得】。遇到问题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人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说,悦,喜欢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啊,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心得】不言听计从,敢于质疑有怀疑精神。 三、第四部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