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换拱施工方案

从隧道出口左侧岩层开裂情况,可以看出该处岩层受力后开裂、破碎严重;洞内青灰色砂岩等类似断层角砾的捕掳体,受构造应力的高温高压作用,变质严重,粒间松散,岩体呈透镜状、周边磨圆;从设计院钻孔取芯率看出靠山体侧钻孔取芯率比外侧低可以说明靠山侧破碎严重;洞内强风化岩层基本接近水平和有反倾趋势说明洞身围岩与山体不整合,另外在隧道洞身开挖过程中多次揭示滑动面或擦痕。这些现象说明,隧道处于区域性逆冲推覆构造带中,隧道洞身围岩不稳定,受力容易产生变形、坍塌等。 3.1.2.1地表特征

地表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冲沟发育,下部砂岩节理裂隙发育,为地表水入渗的主要通道。黄土覆盖层物质主要为砂质黄土及块石土,两侧及前缘厚度较薄,覆盖层达5-30m厚土石分界面继承了原风积砂质黄土沉积时古地形,基本是沿古地形发育而成。即土石分界面具有南高北低,整体倾向沟心方向,与山前黄土缓坡坡向趋同的特点。本隧道明显为傍山隧道。隧道初期支护变形里程为DK25+100-270段,位于地表DK25+274冲沟、DK25+148冲沟及DK25+075三条大冲沟之间,地表坡度约37-45°。在线路左侧(靠山侧)距离中线50米左右的位置,三条大冲沟顶存在明显错动痕迹,呈台阶状,错台高度30-70cm不等。黄土覆盖层为古滑坡体已经得到确认。同时在坡体靠河侧也存在滑坡体的剪出趾与滑覆面;同样在隧道出口端右侧空压机房后及钢筋场位置发现明显滑动面,擦痕明显。从远处观察,可明显发现由减损凹陷所围成的滑坡体。事实证明苏家湾隧道浅层斜坡为老黄土古滑坡,虽然之前已经趋于稳定,但是由于2012年雨水较大及隧道开挖过程爆破扰动存在导致古滑坡复活的可能,这里不能排除古滑坡复活对隧道洞内围岩产生作用。 3.1.2.2洞内围岩特征

隧址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层黄土、三叠系中统泥岩及砂岩组成。其中黄土主要覆盖于隧道地表,厚度5~30米不等;黄土下为砂岩,局部为泥岩夹砂岩结构;洞身围岩主要以砂岩、泥岩为主,中厚~厚层状构造,局部夹薄层状泥岩。

从隧道开挖中揭示的围岩情况来看,围岩层理比较明显,构造较复杂,洞顶到隧底分别为黄褐色砂岩,为全风化状,节理裂隙较发育,自稳性较差;黄褐色砂岩下部为15~20cm厚的青灰色泥岩夹层,易崩解;青灰色泥岩以下为褐

5

红色泥岩,泥质结构,易崩解,具有弱膨胀性。围岩中含有少量裂隙水。砂岩透水性比较好,今年雨水较大,黄土覆盖层及砂岩不能起到很好的隔水作用,山顶地表又存在多处黄土陷穴,造成了大量雨水下渗,围岩自重增加,泥岩透水性较差,雨水严重软化,造成失稳后的泥岩不能承受上层砂岩及黄土覆盖层所施加的力,发生压挤变形,造成砂泥岩互层产生滑动。如苏家湾隧道DK25+120避车洞位置存在贯通性滑动面,擦痕明显。

四、施工组织安排

4.1建设总体目标

质量:换拱工程达到铁道部新建铁路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满足设计使用功能,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安全:无人身因工死亡事故,无重大火灾、交通、爆炸事故,无锅炉、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环境保护目标:污水排放控制达标率100%,施工扬尘控制达标率100%,施工噪声污染控制达标率100%;

水土保持目标:确保排迁红线外植被不受破坏,杜绝乱砍乱伐;规范取弃土,杜绝污水和泥浆乱排乱放现象;

文物保护目标:执行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规定,确保国家文物和文化遗产不受损害。

工期目标:本隧道计划于2013年洞身开挖、洞门工程全部完成。除洞内附属外,其余完成80%。其中2013年5月1日隧道进口开始施工,2013年7月31日隧道完成贯通。 4.3工程施工工期安排

隧道计划于2013年3月15日开工至2013年11月30日,开挖、洞门全部完成。除洞内附属外,其余完成80%。初期支护换拱计划2013年4月1日开工至2013年8月15日全部完成。仰拱换拱施工计划2013年4月5日开工至2013年8月20日全部完成。换拱里程段二衬施工计划2013年4月10日至2013年8月26日完成。

4.4施工组织机构、队伍部署和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