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业化浪潮涌动
“中国制造”如何重新定位
本报记者 张晓鸣 实习生 王莹 牛牧原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
美国总统奥巴马年初发表国情咨文,强调为了让美国经济“基业长青”,美国需要重振制造业,并表示将调整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家把制造业工作岗位重新带回美国。
无独有偶,日本财务省最新发布的统计显示,去年日本出现自1980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虽然去年出现逆差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地震海啸等临时性因素,但从长远来看,产业转移造成的制造业空心化是日本出现贸易赤字的趋势性因素。因此,日本政府必将出台措施,着力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
两则消息共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二十一世纪前十年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产业转移的黄金期,但这一进程可能会逆转,未来十年可能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夺回制造业的十年。 为此,本次圆桌论坛特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芮明杰、胡建绩、骆品亮教授和姚志勇、龚冰琳老师,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勇民先生,围绕“再工业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什么是“再工业化”?
芮明杰:金融危机以后,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概念,这个概念不断见诸于国内媒体,也引起国内学者多方面的关心。
从文献上来看,“再工业化”概念最早源于八十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艾米泰克。 他在1980年6月25日《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提出再工业化概念,当时是针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所遭遇的经济问题而言。美国在六、七十年代已经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这个时代出现两个主要经济问题,一是过度消费,二是投资相对不足,这损耗了美国的生产能力,所以他提出重新工业化以解决这些问题。
当时再工业化的内涵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能力的复苏,而生产能力的复苏大多数指制造业为主的生产能力的复苏。工业化之后美国进入了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制造业大部分被转移,所以当时还有“产业空洞化”的说法。“再工业化”这一概念当时引发了美国学界对产业复苏有关的政策争论,也提出了很多概念。“再工业化”是介于供应学派、经济学和产业政策之间的说法。又不完全是每一种学派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目标导向,目标即是能否恢复美国的产业和生产能力。
后人给“再工业化”的定义是:组织全国的资源,重建产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过程。这是一个重建产业的过程,实施这个过程的目的当然是复苏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
奥巴马政府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再提“再工业化”,与美国目前面临的经济问题是相关的,也与工业化进程在全球的分布相关。很多发达国家,包括一些逐步发达的国家是在去工业化,进入服务经济、后工业化时代,而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这就形成了一个产业体系分工上的变化,一个是“去工业化”,一个是“再工业化”。世界产业体系的变化与分工变化引起了反思,到底是分工变化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还是仅仅是金融的问题导致了衰退,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胡建绩:“再工业化”是产业发展的概念,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为什么长期得不到重视?当前来说,无论是美国还是全球“再工业化”逐步启动,在这个时间探讨“再工业化”是十分重要的。
骆品亮: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后面的实体经济与前面的实体经济不是一样的实体经济,这是一个更加强壮、稳定,能够抗击经济衰退的实体经济,后面的实体经济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业,谋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如今为什么重提“再工业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