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德、志行。

(3)《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类比思维中包含了类推。

114. 中国古代注重在对立统一中来理解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辩证思维特征:

(1)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2)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可以向着对立的方向转化。

115.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 (1)中国古代统思维方式有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及辩证思维,相对于西方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2)直觉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而直觉是经验的产物,但不一定是逻辑思维的结果。这就造成了中国人虽然极具创造力,却没有西方的推广性应用。 (3)相对于西方式的具象思维,中国式思维是抽象的。中国人注重对经验的积累和记载,使中国人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更偏重于悟性。其缺陷就是太重视经验,甚至陷入经验的泥淖里不能自拔。 此外,注重悟性也常使人偏重不确定性、模棱两可和过多地使用暗示,虽然可以提供多角度理解的机会,但也常使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4)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带有“整体辩证”的特点,是一种“整体辩证思维”。中国人特别关心一件事的“过程”,有的时候反而不是特别看重“结果”。应该说,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5)不过,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有几大不足:

a一是过于偏向辩证思维,就是容易产生“经验主义”,限制了人的批判性,也往往成为“盲目从众”和“迷信”的根源。

b二是不懂逻辑学上的“充足理由律”,给出论点来往往不证而论,只有论点,没有论据。

c三是乱用类比推理,从毫不相干的事

物或自然现象中推导出人生大道理。 d四是以“经典”作为论据甚至论点的来源。

e五是以偏概全,乱作归纳推理,把个别的、一时的现象当作普遍的和永恒的。

6.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引进西方那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由集体或个人搜集资料,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研究、完成课题的教育方式。说到底,治疗愚蠢的良药是合理的教育。 116. 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117.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及影响最大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一是“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二是“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

三是“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荀子。

(2)“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

a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b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c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3)“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a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b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c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e“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118.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的几种说法:

(1)“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说命上》; (2) “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荀子;(3)“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熹继承了这一主张;

(4)“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为王阳明;

(5)“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119.中国传统知行合一实践观的特点:(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2)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 (3)“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120.中庸之道的价值观的主要意义及它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1)“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价值观、方法论。

(2)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3)中庸之道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4)其所蕴含的最高价值原则是: 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 121.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

(1)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2)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概括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一是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二是在对待科学的认识上,实用主义在古代中国一直备受重视,古代科学研究

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以及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具有浓厚的实用功利主义倾向。

三是儒家文化提倡“中庸”,导致人们个个循规蹈矩,不善于追根结底的研究,把人们的思维完全限制在封建礼教的框框内。同时,儒家强调“尊师重道”后辈学者就算是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有异议,也大多数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断然不会采取革命的激进形式。这样的社会氛围,扼杀了科学赖以成长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创新精神。造成了科学精神的极度匮乏。

四是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里,看不到开拓精神与实践精神,而是为了维护统治的保守、固步自封的观念。这必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仅仅停留在为实践服务的地步。

(3)可以说,完全是因为中国古代发达的封建社会的需要才造就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但也正是因为局限于实用主义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科技发展始终不能有所突破,在古代中国,有技术而无科学!

122. 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状况: (1)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上帝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2)而在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123.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124.道教的形成和信仰特征及其与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文学艺术的关系:

(1)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 的鬼魂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崇拜、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它的倡导者、创立者为东汉时期的张道陵。

(2)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道教丰富了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医疗手段;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

125.佛教的形成和基本教义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相传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

(2)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即指“苦、集、灭、道”。

(3)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正式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中国经济、政治条件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遂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

(4)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a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b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

c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而提倡主静、主敬,使小我与大我——天地宇宙相通。

d汉魏以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平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126.带有宗教色彩的先秦儒学:

(1)先秦儒家的“天命观”虽不是宗教,却有着明显的宗教色彩。

(2)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师的谶纬(chèn wěi)使儒学宗教化。 (3)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127.如何如何看待原始宗教:

(1)宗教信仰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原始宗教意识的来源有以下几点:一是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

二是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三是图腾和祖先崇拜;

四是神话传说中的鬼神及祭祀。 (3)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是道教信仰的来源。

128.对道教和佛教的评价: (1)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2)道家在历史上虽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在当时还是起到繁荣文化,

丰富思想的作用。它不像儒家思想,后来演变出一套道德规范来,也不像法家思想,变身出一套法律制度来。

(3)历史发展的需要,让儒家思想占了统治地位,老子和庄子虽然将道家成就推到了历史的顶峰,却没有将道家文化发扬和壮大起来。

(4)佛教出现在远古印度社会,它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宗教派别。

(5)佛教自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并发生变化。其影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二是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影响; 三是对文学体裁的影响; 四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五是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 六是对文学创作手法的影响; 七是对中国文学评论的影响。

(6)同时,佛教在雕塑、绘画、音乐、建筑方面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它们又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所以,今天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129.对儒学的评价:

(1)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