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

(5)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之下,在统一的国家基本上不存在的时候,中国文化仍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6)当然,宗法制度原则与君王制度的结合,也给中国文化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伦理政治的限制之下,人们固着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个人的一般要求,易于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被动性格,人们大多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

95.宗法制与王朝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1)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是王权政治的沃土。 (2)一方面,在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刻,宗室贵族每每自觉地担当起匡扶社稷、复兴王朝的政治使命,使家天下的王权政治模式得到不断的复制与再生。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拥有封地与优厚的待遇,人口众多,他们对外有一致的家族利益。而一般臣民习惯于视皇族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在国家出现危机时,皇室宗亲自然成为他们拥戴的目标。西汉末年刘秀就是依赖王室后裔的特殊身份而重建汉家天下的。 (3)另一方面,在宗法文化的浸染下,人们将家天下的王权政治视作天经地义的统治模式,不仅旧贵族要重建家门,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模仿着旧有的宗法模式,构建新的王朝。 (4)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王朝国姓屡经更迭,王朝政权模式却一如既往,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 96. 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家国一体、父权与君权结合的政治结构,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它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是中华民族从分裂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2)宗法制度原则与君主制度的结合,也给中国文化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伦理政治的限制之下,人们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个人的一般要求,易于养成唯上、唯书、唯亲的被动性格,人们大多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

97. 科举制的特点:

(1)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试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推荐。(2)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3)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德望以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98.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固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2)科举制造就了文官政治,文官政治又培育了一个超越地域、家族与军事势力的知识阶层,这一阶层的利益、活动都与中央集权相联系,因此科举考试

的价值导向与精神意旨对社会文化形态发生着直接的影响。

(3)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动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这是其正面作用。

(4)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知识阶层在科举制的牢笼之下,缺乏主体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这是其负面作用。

99.科举制对今天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1)科举制能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几千年间未曾中断的持续下来,其文化意义不可小觑。

(2)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名望和权力的基本途径的,如历代中国政府大都采用过抑制聚财者的办法防止全局腐败和官员蜕变。现在开始的公务员考试政策,就是对科举制的回归和升华。

(3)科举制度的一些有效的防止舞弊的形式手段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糊名制演变为现在的密封;锁院制,演变为现在出卷老师被隔离;座位榜,宋代创,即考前就排好座次,流传至今;誊录制,到现在演变为老师流水阅卷。且科举中的冒籍,类似今日之高考移民,当时就采取了分省取士的手段,这些对现今高考都有重要影响。 (4)同时,考试是一种比其它方式更客观公正的衡量人才、选拔人才的方式,以才学取士的原则对文化教育具有强有力的激励作用,形成全民教育的基础。

(5)不过,尽管科举考试对今天的文化教育有促进作用,其负面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比如我国的高考制度,“严进宽出”从广大民众中吸收人才,本来是比较公正客观的。但是,大家都来走“独木桥”,造成很多年轻人失去了进修的机会。为了高考顺利,初中有压力了,甚至于小学也有压力了!高考的压力严重摧残了无数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所以,唯有改革高考制度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让愿意学习的所有人士都有机会修完大学课程。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的少年儿童才有梦想与未来!100.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儒家文化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 (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4)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10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二是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三是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102.古代法律制度对今天法制建设的启示:

(1)中国法律文化,也称为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时代的法律实践活动和思想成果的集合体。归根到底,它是一种司法文化。

(2)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影响法律制定的积极因素有:反对酷刑滥用,主张因时制法、以法治国等,强调法律的严肃性、统一性和稳定性。在执法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素有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好传统。如海瑞清正廉洁、秉公执法。

(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也有很多消极的因素。例如,人治观念、封建等级观念,特权思想等。

(4)中国人对待法律观和正义观是建立在一种人情为基础,以伦理道德为本位。普通老百姓仅凭着朴素的感觉和直观的感觉评价法院对纠纷处理,人们更愿意从伦理道德实质合理性以及自身利益角度去看问题,造成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难以达到统一。再者,指导、规范老百姓守法主要因素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常识。

(5)由于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时至今日,随着西风东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念影响与熏陶。当代的中国杂交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以及西方法律文化的“移植”和“克隆”。如果不能及时分别是非,而一味地加以利用或抛弃。势必会引起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后果。 (6)因此,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继承与批判我国法律思想遗产,从而吸取精华、弃之糟粕。另一方面,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确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03. 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

(1)作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的礼俗规约,它起源于人们群居的社会需要。

(2)传统的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农业—宗法社会的特色。

104.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严整的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 (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注意等级之间的协调。

(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

105.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区别与关系:(1)礼起源于俗,但礼不同于俗。两者的区别在于:

a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纷繁的复杂性特点;

b礼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其中贯穿着特定的整合社会的理念。礼具有规整、严密、适于操作的特点。 (2)礼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a在文化混沌未分时,不存在俗与礼的区别;

b伴随着阶级分化、文化分层的过程,礼逐渐从原始习俗中提纯出来。

c礼最初是人神关系的调节,后来扩展到人,最后扩展到社会,成为严格的社会行为规范。

106.通过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关系,体会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

(1)礼制化为民俗,与中国古代家族势力通过家法、族规对礼制的维护有关,古代社会的家礼是国家礼制精神与庶民日常生活的结合。

(2)在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下,家族制度上升为国家礼制,然后又由国家礼制下降为民间家礼俗规。 107. 祭祀典礼的类别:

(1)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种。

(2)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

(3)人神祭祀主要有宗庙祭祖、祭先王先师等。

108.皇家贵族礼仪的文化特性:

(1)皇家贵族礼制可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不以明示等级尊卑为宗旨。

(2)皇家贵族的礼仪活动注意规模与程式,将礼仪过程视为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强化王权,明晰统治集团内的等级与名分关系,礼制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的强有力的文化纽带。 109. 岁时礼俗的伦理性:

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的伦理规范有两重意义:一是自然伦理属性,二是社会伦理属性。

110. 家训族规的规范功能:

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

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

三是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 111.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

(1)它们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构,贵族不过是特殊家庭,皇帝是特别的家长,贵族社会的礼制精神,以及相当比重的礼仪行为都是从家族文化中产生出来的,如“亲亲”、“尊尊”等宗法原则,一直是传统社会礼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仪的示范作用,以严格的礼制规定,与公开盛大的礼仪形式,向社会显示礼法的森严,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因此上层礼法思想渗透民间,家族社会模范国家礼制,制定自己的家法族规。

(3)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差别的消失,贵族礼制除保留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分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如“周公六礼”成为一般婚俗模式。

112. 中国古代重体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特征:

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

113.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内容和特征: (1)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这种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2)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