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4)墨家:

a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b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5)阴阳家:

a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

b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6)名家(又称刑名家):

a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b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c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

38. 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 (1)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

(2)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

(3)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39.打击匈奴的后果:

(1)打击匈奴引发了西域的打通。 (2)汉武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预定目标没有达到,但是发现了西域各国。汉武帝两次对西域用兵,基本控制了西域。

(3)班超出使西域后,东汉再次确认了在那里的统治。

(4)打通西域的意义是打击匈奴,而他更深远的意义是文化的交流,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化。

40.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2)秦朝实施郡县制,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典型的表现就是项羽以“霸王”的身份“封建”天下。

(3)汉高祖刘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姓及“非同姓不王”,都是证明。

(4)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

(5)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4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

(1)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家财在多少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到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

(2)任用酷吏,惩治那些地方的豪侠。(3)“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

42.两汉朝廷选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两汉朝廷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2)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

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可以这样说,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3)征辟也是两汉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中央地方并行。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的征辟。公府和州郡的征辟是士人主要的人仕途径。 (4)汉代的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

43.简述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

(2)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得到实行。 (3)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已经十分严重,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地向更腐败的地步堕落。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汉家“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流传开来。

(4)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汉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个食古不化的经学书呆子,所行的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 (5)东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44. 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1)两汉独尊儒术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2)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之士被提拔任用,特别是元帝以后,经学兴盛,儒学起家的士人开始分享国家的权力和利益。

(3)这个阶层逐渐形成一种联系紧密的以家族为中心的地方势力,这个阶层与外戚和宦官比是社会的“清流”,是天下的人望,影响力很大;他们也极其风流自赏,特别注重自己的身份和门第。而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45. 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2)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

(3)从主观上看,作为王朝官僚阶层主干力量的世家大族,未必有意地要分裂,充其量只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问题出在这个阶层由于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变得无所作为、精神腐朽。其重要表现就是士人不恤国事及奢侈腐朽。

(4)其后果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晋灭亡是必然的。

46.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

(1)南朝自东晋始,东晋是世家大族势力获得更大发展的时期,高门大族完全掌握了政权。东晋得以立国很大程度上是世家大族“抬举”的结果。

(2)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到东晋,中央权力几乎都操纵在大族手里,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观念,连皇帝对此也无可奈何。

(3)极盛必衰,大族的炙手可热,埋下了衰亡的根子。一个表现是在政治事务上变得极其懒惰,久之必然实权旁落,寒族势力趁机崛起。 (4)高傲的世家大族有一个心理依据、即他们是书香门第。他们在政务上虽然懒惰,但在学术、文学和艺术方面很勤奋,始终把文化大权操纵在自己手里。 (5)寒门势力在政权上可以得势,但他们不能不与士族合作,在文化方面不能不向土族看齐。所以,南朝的寒门就是当了皇帝,也不忘当诗人,把士子召集在身边,附庸风雅地吟诗弄赋。 (6)虽然在政治上失势的士族分子越来越像文丐,但全社会地尊“重文章”却一天也没减色。唐代诗歌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南朝的风尚施拖带出来的。

47. 简述开发江南的过程:

(1)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的加快,是从三国时的吴国开始的。

(2)永嘉之乱后上百万的北方农民迁移江南,为江南开发带来了生力军。北方在经历着社会经济的倒退时,南方却获得了大开发的机会。

(3)南方的开发,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

48.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佛教产生于印度,约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较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土神灵一起崇奉。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

(2)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

(3)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

(4)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喜欢兴建寺院;而北朝“偏于教”,喜欢立塔造像。

49.南北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 上面两项,基本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这一时期的中

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50.简述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1)尚武精神。开放的胸襟是唐代立国的基本气象。唐代展开了大规模的开边拓土,有这样的军事实力在于他有精良的府兵(府兵就是兵农合一)。并且初唐对马匹很热爱。

(2)开放的民族政策。不论是边地还是异国人,唐朝都能一视同仁,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

(3)崇佛教重诗文。唐王朝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各教都有信徒,朝廷文教基本是一种以儒学治国,以宗教治身并允许信仰自主的多元格局。其中以佛教为盛。佛教在唐代达到了极盛局面。禅宗成为中国化的宗派。诗歌和文章在唐代也大兴,成为一个伟大的诗文时代。

51.简述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1)在唐朝,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基本上都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但这种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则使北宋立国更为艰难。

(2)因为唐朝在强盛时,作为东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和平的方式带动着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共同进步。一旦中原政权在晚唐五代变得衰弱时,那些早就享有较高自治权力的民族,则乘机内迁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北方的辽、西北的夏无不如此。

(3)而北宋建国时,发育于唐代的北方异族政权已经在那里等着与它较量为防御北方政权的南下,它必须建立一支庞大的常备军队,养兵开支的耗费前所未有。但对付北国兵马,宋军却几乎是屡战屡败。

(4)因为北宋建军思想过分借鉴了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而陷严重的局限。北宋一建国,马上“杯酒释兵权”地解除了战将的指挥权。平时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打起仗来,将军得照着由皇帝事先制定的方案作战,所以没有不失败的道理。

(5)宋朝虽然忌讳武人,但对文臣却是非常信任的。宋代基本延续了隋唐科举制度,并多加改进,使之日趋严密。对士大夫的优礼,也空前隆重。一是奉禄优厚,二是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称为“荫子”之制。凡此种种,造成了一个待遇丰厚、养尊处优的庞大的官僚层。

(6)外有并立的敌对政权,北宋不得不大量养兵;忌讳武将,又养了一个庞大的利禄阶层。两者及其他奢侈浪费,造成北宋财政的极度困难。这又引发了改革的浪潮并激起士阶层剧烈的党派之争。这一切,都与唐朝在民族关系上的开放精神有着直接的链条般的联系。 52. 简述中唐时期:

(1)一般以唐朝唐代宗大历至唐文宗大和之间为中唐时期。

(2)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有明显变化: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 (3)这些思想变化在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翱等人的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53. 两税法的作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