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标高等于W1管内底标高减降落量,44.5-0.81=43.7m。
W2的埋设深度等于W2地面标高减W2管内底标高,为47.0-43.7=3.3m。管段上下端水面标高等于相应点的管内底标高加水深。W1点水面标高为44.5+0.56=45.06m;W2点水面标高为43.7+0.56=44.26m。
管段衔接采用管顶平接,。即W1—W2中的W2点与W2—W3中的W2点管顶标高相同,所以W2—W3中的W2点管内底标高为43.7+0.8-0.9=43.6m,按上面方法求出W3管内底标高。详细计算结果见附表2。
5.7.4 附属构筑物 (1)检查井
1)检查井通常设在管渠交汇、转弯、管渠尺寸或坡度改变、跌水等处以及相隔一定距离直线管渠段上。检查井在直线管渠段上的最大间距,一般可按表5.2采用。
表5.2 检查井的最大间距
管径或暗渠净高 (mm) 200~400 500~700 800~1000 1100~1500 1600~2000 污水管道 40 60 80 100 120 最大间距(m) 雨水(合流)管道 50 70 90 120 120 2)检查井各部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应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的尺寸、位置应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
B. 检修室高度在管道埋深许可时一般为1.8m,污水检查井由流槽顶起算,雨水(合流)检查井由管底起算。
C. 检查井井底宜设流槽。污水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8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雨水(合流)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流槽顶部宽度宜满足检修要求。
D. 在管道转弯处,检查井内流槽中心线的弯曲半径应按转角大小和管径大小确定,但不宜小于大管管径。
E. 位于车行道的检查井,应采用具有足够承载力和稳定性良好的井盖与井座。 F. 检查井宜采用具有防盗功能的井盖。位于路面上的井盖,宜与路面持平;位于绿化带内井盖,不应低于地面。
22
G. 在污水干管每隔适当距离的检查井内,需要时可设置闸槽。
H. 接入检查井的支管(接户管或连接管)管径大于300mm时,支管数不宜超过3条。 I. 检查井与管渠接口处,应采取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J. 在排水管道每隔适当距离的检查井内和泵站前一检查井内,宜设置沉泥槽,深度宜为0.3~0.5m。
K. 在压力管道上应设置压力检查井。 (2)水封井
1)当工业废水能产生引起爆炸或火灾的气体时,其管道系统中必须设置水封井。水封井位置应设在产生上述废水的排出口处及其干管上每隔适当距离处。
2)水封深度不应小于0.25m,井上宜设通风设施,井底应设沉泥槽。
3)水封井及同一管道系统中的其他检查井,均不应设在车行道和行人众多的地段,并应适当远离产生明火的场地。
5.7.5 污水管道纵剖面设计
图中应标出沿线旁侧支管接入处的位置、管径、标高;与其它地下管线、构筑物或障碍物交叉点的位置和高程;沿线地质钻孔位置和地质情况等。在剖面图下方用细实线画一个表格,表中注明检查井编号、管段长度、设计管径、设计坡度、地面标高、管内底标高、埋设深度、管道材料、接口形式、基础类型等。采用的比例尺,一般横向比例与平面图一致;纵向比例为1:50~1:200,并与平面图的比例相适应,确保纵剖面图纵、横两个方向的比例相协调。
5.8 管道接口、基础及越障
5.8.1 管道接口
污水管道系统中的检查井是清通维护管道的设施,也是管道的衔接设施。一般在管道管径、坡度、方向发生变化及管道交汇时,都需要设置检查井。检查井内上下游管段必须有较好的衔接,以保证管道顺利运行。
检查井内上下游管道在衔接时应遵循下述原则:
(1)尽可能提高下游管段的高程,以减少埋深,从而降低造价,在平坦地区这点尤其重要;
(2)避免在上游管道中形成回水而造成淤积;
管道的衔接方法有管底平接、管顶平接和水面平接三种,无论采用哪种衔接方法,下游管段起端的水面和管底标高都不得高于上游管段终端的水面和管底标高。在本设计中,所有管段的连接方式均采用管顶平接。
5.8.2 管道基础
管道基础采用采用混凝土带形基础,按管座的形式的不同分为90°、135°、180°三种管座基础,当管顶覆土厚度在0.7~2.5m时采用90°基础;管顶覆土厚度在2.6~4.0时采用135°基础;管顶覆土厚度在4.1~6.0时采用180°基础。沟槽回填采用砂砾石和
23
原土回填,若遇地下水,加设砂砾石垫层。
5.8.3 越障
排水管渠遇到河流、山涧、洼地或地下构筑物等障碍物时,不能按原有的坡度埋设,而是按下凹的折线方式从障碍物下通过,这种管道称为倒虹管。倒虹管由进水井、下行管、平行管、上行管河出水井等组成。确定倒虹管的线路时,应尽可能与障碍物正交通过,以缩短倒虹管的长度,并选择在河床河河岸较稳定不易被水冲刷的地段及埋深较小的部位敷设。穿过河道的倒虹管管顶与河床的垂直距离一般不小于0.4米,其工作管线一般不少于两条。当排水量不大,不能达到设计流量时,其中一条可作为备用。
5.9 初步选泵和电机
由设计资料可知,污水厂处理规模为79000m/d,泵站采用均匀供水方式向水厂供水,泵站的设计流量按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计算。泵站设计流量Q为2208m3/h。
泵站设计扬程初步估算为10m。选泵主要依据是泵站设计扬程和设计流量,结合选泵原则,初选水泵500TSW-690 IA,二用一备。
初选电机:根据500TSW-690 IA型水泵的要求,选用配套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电动机型号为Y315S-4。
3
5.10 主要管道工程量
干管、主干管中管径300mm管共计154m,350mm管共计441m,400mm管共计614m,450mm管共计589m,500mm管共计817m,600管共计128m,800mm管共计318m,900mm管共计345m,1100mm管共计2067m,1200mm管共计641m,1300mm管共计1597m,1400mm管共计4046m。支管较短,流量较小均为不计算管段。
24
6雨水管网建设方案与设计
6.1 雨水管布置原则
(1)充分利用地形排水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一般情况下,当地形坡度变化较大时,雨水干管宜布置在地形较低处;当地形平坦时,雨水干管宜布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以便于支管接入,尽可能扩大重力流排除雨水的范围。
当管道排入池塘或小河时,由于出水口的构造比较简单,造价不高,雨水管渠系统宜采用分散出水口的管道布置形式。当地形平坦,且地面平均标高低于河流常年的洪水位标高时,需将管道出口适当集中,在出水口前设置雨水泵站,暴雨期间雨水经抽升后排入水体,这时,宜在雨水进泵站前的适当地点设置调节池,以节省泵站的工程造价和运转费用。
(2)雨水管渠布置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
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布置及街区内部的地形、出水口位置等布置雨水管道,使雨水以最短距离排入街道低侧的雨水管道。雨水管道应平行道路布设,且宜布置在人行道或草地带下,而不宜布置在快车道下,以免积水时影响交通或维修管道时破环路面,若道路宽度大于40m时,可考虑在道路两侧分别设置雨水管道。
(3)雨水口的布置原则
为便于行人穿过街道和机动车辆识别运行路线,雨水不能漫过路口。因此一般在街道交叉路口的汇水点、低洼处应设置雨水口。此外,在道路上一定距离处也应设置雨水口,其距离一般为30~80m,容易产生积水的区域应加密和增加雨水口的数量。
(4)根据具体条件合理采用明渠或暗管
在城市郊区等建筑密度较低、交通量较小的地方,可考虑采用明渠,以节省工程费用,降低造价。在地形平坦地区,埋设深度或出水口深度受限制地区,也可采用盖板渠排除雨水。在每条雨水干管的起端,应尽可能采用道路边沟排除路面雨水。这样通常可以减少约100~150m暗管长度。这对降低整个管渠工程造价是很有意义的。
6.2 设计方案
利用地形排水。该地区地形平坦,雨水管布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以便尽可能的扩大重力流排除雨水的范围。雨水干管的平面布置采用分散出口式雨水管布置,这种布置形式在管道排入池塘或小河时,由于出水口的构造简单,造价不高;就近排放,管线较短,管径较小,埋深也小,造价较低、施工方便。
6.3 雨水管渠采用的材料、基础处理、接口型式
6.3.1 管道材质 管道材料有以下要求:
(1)管道必须不漏水,不能渗入或渗出。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