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始建于明代,后毁于战乱,清年间重建,由于此寺北靠青龙山,院内有两棵松,故名\青龙山双松寺\。残存无头石佛三座,石碑一块及一长20米的墙基。双松寺遗址对面有一陡峭的金字塔形山,山势雄伟,山顶有直立的石锥,颇为壮观。茶壶山:双松寺南偏东一座形似茶壶的山,夏天,在山谷中远望茶壶山,在雾气蒙蒙之中,其秀丽颇似南方山峦。传说建应梦寺时,附近没有水,只能靠人从山下往山上背水和泥,一天一老媪以一秫秸杆挑两茶壶水让建寺的人和泥使,一人笑道:\这简直是开玩笑,两茶壶水怎么能和泥?扔西沟里去吧!\话音一落,秫秸杆立断,一壶落在应梦寺处,寺里流出了清清的泉水,另一只掉在石山上化作山峰,就是现在的茶壶山。 3.2.4.4五里坡
这里为断块上升山地,海拔在800-1600米,年平均气温低,蒸发量小,空气的相对温度较大,水资源较丰富,东部碳酸盐区,地势陡峭,嶂谷发育,植被稀疏;南部是石英砂岩区,岩石风化程度较深,阴坡土层深厚,含水量大,腐植质含量高,植被生长良好,枯枝落叶可达4一10CM,阳坡土质较差,岩石碎屑多,质地粗,含水量较少,植被多为灌木或草本植物,覆盖度也较低,西北部的安山岩露头多为岩石裸露带,在海沟附近,主要是钙质胶结的砾石,经风化后,大小砾石布满山坡,植被多为灌丛,主要是绣线菊和草本植物,覆盖度一般为20%一30%。本区景点有四处:一是平北军分区司令部遗址;二是水晶石山;三是丁香沟;四是二龙山。
水晶石山在五里坡南的万草地西坡,海拔1200米,岩性为石英砂岩,因后期的多次变化,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石英的晶体变大,形成许多新的石英晶簇,这些石英结晶良好,成簇状发育,但没有发现较大的结晶,单粒只胡蚕豆大小,颜色不一,多为白色晶体透明,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丁香沟位于五里坡村南西部,地层为侏罗纪日砂岩同安山岩互层。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较多,沟谷两侧的岩性不对称,为一断裂带。这里地势北侧高于南侧,南侧峭壁上有大量的水平擦痕,北侧山陡峭。且阳坡陡,阴坡缓,呈单斜山,谷底有许多巨大石块,有的直径可达3一5米,杂乱分布,溪水时隐时现,山坡上植被较好,以灌木为主。这里生长着大量的丁香树,花开季节,馨香浓郁,沁人心脾。
二龙山位于五里坡南约1.5公里处,是两个孤立的山峰,十分陡峭,远望好似两条龙头,故此得名,谷底有一\石门\,高约10米左右,两侧笔直,山坡上植被茂密,主要有青杠、狼榆、辽东栋、样树、六道木、胡枝子和棒子等。 3.2.4.5五里坡至三岔河谷
自五里坡至三岔河谷为一段石灰岩峡谷,源自五里坡附近的河流,沿峡谷自五里坡经三岔河汇入龙庆峡。游人可沿河流自五里坡顺谷而下至龙庆峡,这段峡
谷长约10公里,谷底狭窄,两侧山峰陡峭,遍布峰林、峰丛、孤峰、石锥等。缓坡和台地上,次生林茂密。
3.2.5我国目前开展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7年底,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 531个,占国土面积的16. 03%[1]。自然保护区已有效保护了全国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一致,保护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增长,使得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2-4]。为解决发展和保护的矛盾,理论界探索了如何通过社区参与、资源共同管理、促进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多种政策手段,以使保护区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起来[5-7]。这些政策的根本点就是通过政策的利益调节和价值分配功能,使保护地的社区能更直接地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如何协调整体和局部利益是解决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之间矛盾的一个关键。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沿用了自然资源粗放式和过度使用的发展模式。然而,在短期内要改变这种现状是与国情不相符合的。进一步而言,在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时,要公正和客观地认识社区的发展能力和发展需求。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钟莉华(2009)在基于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理论的我国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模式及政策分析一文中提出可基于不同手段构建如下3种发展模式。 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