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故宏观经济学也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答:静态分析法和比较静态分析法的共同点是都撇开了时间因素,假定变量从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状态是瞬间完成的。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内容上。静态分析法主要研究变量从非均衡状态走向均衡状态的机制,描述变量在某种均衡时的状态;比较静态分析法研究变量从一种均衡状态走向另一种均衡状态的原因,并对新旧两种均衡状态进行比较。
四、论述题
1.答:经济学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说,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足的。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以下四个基本经济问题的产生。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不能生产出白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而只能生产那些在当前人们最需要的产品。但是,什么是当前最需要的产品呢?这些产品生产多少最适当呢?这就是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
(2)如何生产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就必须考虑选择最有效的生产方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果。但是,什么样的生产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呢?是多用劳动少用资本还是相反?是大规模生产还是小规模生产?是使用A种技术还是使用B种技术?是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这就是如何生产的问题。
(3)为谁生产
产品在进入消费之前,先必须进行分配,以确定每个社会成员所能得到的份额。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产品的有限性,使得产品不能按照人们的需要或欲望来分配。那么,社会产品应该按照哪种方式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呢?这就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4)经济增长
资源稀缺性带来的产品的有限性,使得人们目前的生活水平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过上更富裕的生活,人们必须谋求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
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四个基本经济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在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和经济如何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等问题上,必须做出选择,以便对现有的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欲望。由此,便引出了经济学的定义。所谓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9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或欲望的科学。
2.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假定前提、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等三个方面。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的分析,即通过个量(某种产品的价格、某种要素的价格等等)分析,研究资源如何合理配置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产品价格的高低对“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等问题做出相应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收入的分配过程。因此,微观经济学也叫价格理论。由于价格是在市场上形成的,所以,微观经济学又叫市场理论或市场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总量(一般价格水平、失业率、国民收入、货币存量等等)分析,研究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常常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衡量。任何国家的收入在短期总是具有波动的趋势(有时繁荣,有时萧条),在长期则不断增长。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和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并为减轻国民收入波动,促进国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故宏观经济学也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互相将对方的研究对象当作自己研究的假定前提。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经济学。第二,由于总量分析必须建立在个量分析基础之上,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答:经济人假定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和最终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满足或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