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甫 吟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5岁时跟随父亲从西北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他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度过,二十五六岁时,出蜀漫游。玄宗天宝元年(742),奉召至长安,供奉翰林院,故人称“李翰林”。后得罪权贵,被“赐金放还”。漫游南北各地。安史之乱中,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永王被杀,李白也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江南,病逝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是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年轻时怀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但屡受打击,最终带着“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赍志而没。诗作以古体与绝句见长,内容大多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和豪情壮志,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国事的关心和对人民的同情。其诗风飘逸豪放、想象奇伟瑰丽、语言真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有《李太白集》传世,存诗约1000首,文约70篇.
提示
本诗创作时间不详,但与李白的《梁园吟》、《将进酒》等篇颇有共同之处,即人生失意,仕途坎坷,诗中却全然不露哀伤低靡之气,依然是神采飞扬,虽悲不遇,犹寄希望于未来。往往在感叹欷嘘之际,尚能自慰自解。把本诗判断为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比较合情合理。盖开元之世政治清明,诗人也正当盛年,等待时机,期盼风云之际大展宏图,是这一时期的情感主调。
诗人以历史上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英雄自比,这是未谙世事的少年人的理想,也正是典型的盛唐诗人的理想。诗中闪耀着鲜明的乐观情绪和浪漫色彩,跳动着勃勃的青春气息和高亢昂扬的旋律。壮观的景色,跌宕的情感,铿锵的声韵,形成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不仅将一腔愤懑挥洒得淋漓尽致,更从中流露出一股乐观自信的精神与横扫万古的豪迈气概。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思维的跳跃。全诗大致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篇至“何况壮士当群雄”)写姜太公(吕望)与郦食其的遭际;第二部分(“我欲攀龙见明主”至“杞国无事忧天倾”)以《离骚》式的想象,写谒见天帝的阻隔;第三部分(“猰貐磨牙竞人肉”至“亚夫咍尔为徒劳”)写了一连串七个传说或历史故事,忽而自负、忽而自伤、忽而自慰;第四部分(“梁甫吟”至结尾)既照应开端,又以神剑传说表达信心。诗的内容,从人间与天上到传说与史实,错杂交融,显示出诗人立足历史高峰俯视人寰的眼界与气派。
二是节奏的变化。全诗的内容不是同等堆砌在一起。开头部分夹叙夹议,写得舒缓从容;接下来诡谲变幻,“三时大笑”、“倏烁晦明”给读者以匆急之感;第三部分不仅内容密集,而且情绪抑扬转折,节奏变得十分紧张;结尾以“梁甫吟,声正悲”过渡,复归于舒缓从容。这种节奏的变化与作者心理的变化同步,直观地显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灵世界。
本诗中无论是思维跳跃,还是节奏变化,读来却全然不觉有安排的痕迹,一切由胸臆中喷薄而出,率真自然,奇伟豪放,这便是太白的天才之处,也是太白的成功之处。
三、练习
1、举出本诗所使用的典故,分析一下用典的好处。
2、李白最终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秋兴八首(其一)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曾住于长安南少陵原),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盛唐伟大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所处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而兼具多种格调。古近律绝、长篇短制等各体皆精,尤其对七律的发展有杰出贡献。今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二、作品理解
这首诗是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巫山巫峡衰残、动荡、阴森的深秋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情怀和个人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迟暮飘零之感。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旨,而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含蕴尤为深厚。诗歌感情沉郁,境界苍凉而不失开阔,显得悲壮苍凉。
全诗最显著的特色是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