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本文主要由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构成。当秋水来时,黄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直到他顺流东行,至于北海,面对眼前更加广大无边的大海,才发现自己见闻的浅陋,自惭“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趁势加以开导。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揭示了这样的哲学道理,即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时间、空间及知识水平等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是十分有限的。从而启迪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本文形象说理的方式也颇具特色。作者在文章中展开的现实世界,显示了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不同层次,就在对现实世界的逐步展开过程中,文章的道理也逐层得以推进,最终表达了全文的主旨。在修辞方面,作者把大量的排比句与反诘句配合运用,渲染气氛,烘托意境,驰骋想象,造成莽莽滔滔的气势,强化了形象说理的力量。

三、练习

1、本文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作者在阐述该道理时存在何种局限? 2、本文在整体构思上有何特点?

3、仔细体会本文形象说理的方法与语言风格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 汉魏六朝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汉魏六朝文学概述;熟悉汉乐府、司马迁与《史记》,三曹、七子、王粲;掌握陶渊明及其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陶渊明及其作品风格。 难点:《登楼赋》作品理解。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 多媒体讲解 教学学时: 5学时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完成南北统一,其间约800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到分裂对抗、地方割据的变化,文学也逐步摆脱了哲学、史学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地发展。这一时期的前400年,特别是西汉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大。于是,规模宏大,铺陈扬厉,“润色鸿业”的辞赋创作,成为一时的风气。同时,各种文体的散文和文人五言诗也渐次发展起来。后400年中,陆续出现群雄逐鹿、王室内乱、异族入侵、南北对峙、争战不息的混乱局面。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民生的艰难,对封建统治以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人们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对宇宙和人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对生命本质、个人感受、审美趣味更为关怀,于是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为了具体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分两部分来进行介绍。

一、两汉文学

在两汉文学中,汉赋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由楚辞演化而来,经过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等几个发展阶段。早期汉赋的内容多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形式上带有楚辞的句法特点,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鵩鸟赋》等。西汉中期,从枚乘的《七发》开始,赋的内容向“体物”的方向转变,主要描写京都、宫室、苑囿、畋猎等事物,形成辞藻华丽、想象丰富、专事铺陈、讲究排偶的宏篇巨制。至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描述楚王云梦和天子上林游猎的盛况,使汉大赋的铺彩摛文达到了顶峰。此后,跟进者络绎不绝。如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都洋洋洒洒,蔚为壮观。赋的作者可能意在讽喻,但实际上只能起到“劝百讽一”的效果。东汉中期以后,虽然汉大赋创作仍然不衰,但开始出现了抒情小赋,张衡《思玄赋》、王粲《登楼赋》等就是优秀的代表。

西汉前期的散文,总体上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内容或是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或是为新王朝提供统治的良策。如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政治眼光敏锐,

论说缜密睿智,保持了战国纵横家雄恣辩丽的风格。到了西汉中期,散文开始出现了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如桓宽的《盐铁论》,本是关于国家财政方针讨论会议的记录,也有很多对仗工整的偶句,这成了东汉散文的带有普遍性的特点,后来演化为六朝的骈文。东汉后期散文多批评时政,期以补救,如王符的《潜夫论》等。

代表汉代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以记人为

>>闂佽绻掗崑鐐裁洪弽顐n潟闁硅揪绠戠粈鍌炴煏婵犲繘妾柣搴嫹<<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