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课程教案
课程 名称 类别 任课 教师 授课 对象 基本 教材 和主 要参 考资 料 课程编号 大学语文 总课时数: 学 分 2 32~48学时 机动课时: 通识基础课( √ )学科基础课() 限选课( ) 任选课( ) 2学时 谢卫平 职称 副教授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0601~07 工业工程0601、02 共9班 序号 1 2 3 4 教材(参考资料)名称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实用写作》 主编 谢卫平 李幼奇 徐中玉 余国瑞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 2002 2001 2002 本课程教学目二、要求:学生应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的和 1.认真听课(适当笔记);要考勤;作业独立完成;安排1:1的时间课后要求 的复习和知识消化。 2.考试课:期考占70%,平时30%(达到55分参加期评) 考查课:期考占50%,平时50%(达到60分参加期评) 一、教学重点: 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孔子与《论语》;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陶渊明及其一、目的:本课程教学内容分文学、写作、语言与口才四大板块,侧重于名篇佳作的阅读、鉴赏,让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时,能吸取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时又能适应进入社会写作和交际的实际需要,以此提高他们作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作品;隋唐文学中的诗人张若虚、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牧 、本课程教学重点和 难点 李商隐及其作品;宋代文学中的苏轼及其作品;行政公文中的报告、请示、通报 通知、函、会议纪要的写作;科技论文的写作;演讲稿的写作;国际大专辩论赛。 二、教学难点: 对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审美尺度;对《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理解及其行政公文的具体写作;专用书信的写作;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的建构;国际大专辩论赛模式的运用。
第一章 先秦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 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 多媒体讲解 教学学时: 4学时
第一节 先秦文学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按照通常的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古代歌谣主要保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原来叫《诗》,编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中创作和流传的民歌和文人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它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有160篇;雅分“小雅”、“大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