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

脸谱,风格尖锐泼辣,著有《窄木集》,周木斋多写思辨性杂文,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中,发微知著,有《消长集》。此外还有柯灵《市楼独唱》。阿英《月剑腥集》,孔另境《秋窗集》都是孤岛杂文的重要收获。

32. 广场戏剧:从大城市走向街头,村镇,以至战地“广场”,将戏剧“政治宣传,鼓动,教化”功能推向极致,削弱其商业性与娱乐功能,主题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情节集中 ,演出灵活,最显特色的是演出形式,有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等,最鲜明特色是打破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整个广场成了一个剧场,不仅演员与观众之间,连观众与观众之间也产生了心灵感应与情感交流,它的演出,是戏剧政治教化与宣泄功能的统一 。 33. 西南戏剧展览会

34. 世态喜剧:袁俊《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山城故事》及《美国总统号》,王文显《委曲求全》,杨绛《称心如意》《弄假成真》。上述喜剧是世态喜剧,表现“勾心斗角的丑态”,从欧洲情节剧中吸收戏剧结构技巧,台词俏皮幽默,剧中人物“游离的态度”“客气的恶嘲”。

35. 有关《天涯芳草》的讨论:抗战期间,夏衍的《芳草天涯》具有“史”价值地位,这是夏衍第三次艺术冒险,他试图突破前有的政治主题创作模式,深入到男女关系领域,从爱情主题去描写他珍爱的对象——大时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苦闷,矛盾,挣扎,追求。观察表现角度从政治转向伦理道德,《芳草天涯》是对革命的习惯势力,对已僵化的文学模式的一次大胆挑战,,它否定了那个制造“愚蠢和悲愁”的社会与时代。

36. 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创作潮:历史剧兴起繁荣与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情绪高潮直接联系,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向何处去”成为全民族关注与探索的问题,围绕这一中心,出现“重新认识与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思潮,戏剧领域历史剧创作高潮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出现。现实原因是由于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剧作家失去了公开抨击时弊的自由,只有采用历史题材,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现实的政治功利性,借历史的“人”来表现现实“人”的思想感情心理,集中于政治意识,现实政治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剧创作的总主题,郭沫若《虎符》,阳翰笙《天国春秋》,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阿英《碧血花》,于伶《大明英烈传》。一起构成了现代戏剧史上历史剧创作高峰。

37. 华汉《地泉》及重版: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革命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屯阝、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必读作品 第一章:

1.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2.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3. 周作人:《人的文学》 4. 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

5. 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文学研究会宣言》 6. 沈雁冰:《文学与人生》 7. 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

第二章:鲁迅(一) 1. 《呐喊》 2. 《彷徨》 3. 《野草》 4. 《朝花夕拾》

第三章:小说(一) 1. 冰心:《超人》

2.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3.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 4. 台静农:《拜堂》

5.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6. 庐隐:《海滨故人》 7. 废名:《竹林的故事》 8. 许地山:《坠网劳蛛》

第四章:通俗小说 第五章:郭沫若 1. 《凤凰涅槃》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3. 《地球,我的母亲》 4. 《夜步十里松原》 5. 《天狗》

6. 《太阳礼赞》 7. 《瓶》(16、37) 8. 《我想起了陈涉吴广》

第六章:新诗(一)

1. 胡适:《蝴蝶》、《上山》、《一颗星儿》 2. 沈尹默:《月夜》

3.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4. 冰心:《繁星》(1、7、10、75、131)、《春水》(5、105) 5. 宗白华:《夜》 6. 李金发:《弃妇》

7. 闻一多:《忆菊》、《死水》、《发现》 8. 朱湘:《采莲曲》

9.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第七章:散文(一)

1.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北京的茶食》 2. 俞平伯:《清河坊》

3. 冰心:《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 4.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 5.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 6. 梁遇春:《观火》

第八章:戏剧(一) 1. 田汉:《获虎之夜》 2. 丁西林:《一只马蜂》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1.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2.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3.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4. 鲁迅:《文艺与革命》、《“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5.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6. 冯雪峰:《关于“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于理论》 7. 周起应:《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 8. 朱光潜:《谈美》

第十章:茅盾 1. 《蚀》 2. 《子夜》 3. 《春蚕》

第十一章:老舍 1. 《骆驼祥子》 2. 《月牙儿》 3. 《断魂枪》

第十二章:巴金 1. 《家》 2. 《寒夜》 3. 《春天里的秋天》

第十三章:沈从文 1. 《萧萧》 2. 《丈夫》 3. 《边城》

第十四章:小说(二)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