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实录(附点评)(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一、激趣导入

PPT:(绿茵茵的草地上开满了各色野花。)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幅画,草地上是什么? 生(齐):野花。

师:可是,诗人看了说,不对,这是大地的眼睛,还眨呀眨的,“美目盼兮”;画家看了说,这是天上落下来的星星,色彩多么绚丽呀;而农妇看了却说,这是多好的猪饲料呀!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野花,同学们、诗人、画家和农妇却得到不同的答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逻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也许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同学们都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生:可是……

师:可是什么?那位同学有什么话请讲? 生: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篇文章。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不好。 师:能具体说说哪儿不好吗?

生:我读了一遍,我觉得这篇文章既没写动人的故事,也没写生动的人物,也没写优美的景物,只讲道理,比较枯燥。

师:其他同学的看法如何?

生:我也不喜欢,我觉得语言不生动、不优美,也没有感情。

师:要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得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确定一个标准好吗?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怎样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

生:我们认为,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有两条标准:一是文章的内容好,能让读者感情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启迪;二是文章的表达好,结构安排恰倒好处,语言优美,能给读者写作上以帮助。符合这两条标准的就是好文章,不符合的就不好。

二、把握内容

师:也就是说“文质兼美”的文章才是好文章。那好,今天就用你们的标准来衡量这篇文章到底好不好。先从文章内容这个角度来衡量,你们已经准确地把握了文章内容了吗?

生:没有。

师:有的文章读一遍,同学们就可以知道它写了什么人,或者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介绍了什么知识,可是这篇文章与前面几类文章都不一样,它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你们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吗?

生:我喜欢一边读书,一边在书的旁边做批注,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概括一段话的内容,有的段落内容少,就几段放在一起概括。这样可以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生:我喜欢划出每段的中心句,这样也可以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师:好,就用你们的读书方法,帮助同学们快速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用做批注或者划中心句的方法,提取文章各段关键信息。

PPT:例如:第一段:出示一道单选题 (自己批注) 第二段:B是正确答案 (自己批注)

第三段:由于看图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划中心句) 这样提取了各段关键信息以后,再把这些信息串起来,可以加一些过渡词句,就成了本文的“浓缩版”,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就容易把握了。请同学们先提取每段关键信息,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分工合作。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好吗?

生:课文主要讲了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师:大家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课文还讲了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这才是主要内容。 师:看来大家对本文的主要内容产生了分歧。谁来把本文的“浓缩版”叙述一下?我们来共同分析分析本文的主要讲什么。

生:课文先给出一道选择题,从不同角度看,四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寻找事物的第二个答案很重要的结论。再讲要想寻找事物的第二个答案,就得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是:有渊博的知识和会活用知识持之以恒地去尝试,举了两个例子证明这一点。接着讲有创造力的人自认为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自认为没有创造力,其实有创造力的人只不过留心细小的发现罢了。最后,作者告诉读者,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三个关键点就是有创造性的人。

师:叙述得既简洁,又非常完整,很好。同学们根据这位同学的叙述,分析一下本文主要告诉读者什么?

生:应该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做到: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一个答案,去运用知识;有了小灵感,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

师:理由?

生:课文先给出一道选择题,只是引出创造性思维,再层层论述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具备创造性思维三要素的人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齐):没有。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他说得的确很好,看文章一定要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找到关键,抓住要点,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从本文内容来看,本文能不能算好文章?

生:是好文章,因为本文告诉读者,“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一点对同学们都很重要。

生:是呀,在21世纪创造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准,本文给我们以启迪,所以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好文章。

生:以前,我认为只有科学家才能搞发明创造,读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我也具有创造力,我也能搞发明创造,我深受启发。所以,这是一篇好文章。

三、分析写法

师:好文章不仅内容好,其表达也要好。再从表达方面来看,这篇文章是不是好文章?请同学们仔细找找,本文写作表达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借鉴的突出优点。可以从用词、修辞、过渡、开头、结尾、全文结构等等方面考虑。

(学生自主学习,或讨论交流。) 师:找到的同学给大家说说好吗?

生:我从用词的角度说说。我认为本文成语运用得恰当,例如:“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自言自语、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等等,使得文章言简意丰,语言典雅,有文化气息。

师:翻译外国作品,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么多成语,译者真了不起,文化底蕴深厚。

生:我认为文中多处使用设问句很好。像“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些设问句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突出了下面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是从设问句的角度讲的,很好。

生:我很喜欢文章的开头。作者先给出一道画有四幅图的选择题,引人注意;又讲“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就更加吸引读者了。这样的开头新颖独特,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写文章讲究“凤头”,“凤头”可以先声夺人,由本文看来,的确如此。 生:由“凤头”我想到写文章还讲究“猪肚”和“豹尾”,我认为这篇课文的结尾就是“豹尾”。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表明作者观点,重申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要素,告诉读者“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引人深思,给人鼓舞。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呀,希望你以后写文章也要注意给文章安个“豹尾”。 生:本文过渡也好,有用过渡词过渡的,例如第三段用“不过”引出下文;有用过渡句的,例如第七段开头“对此我完全赞同”,第十三段“由此看来”;而第五段和第十段就是过渡段。这使得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师:是呀,我们平时写文章也要注意过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