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字。因此,一首诗词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理解炼字艺术,需要关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炼字艺术注重动静转换结合,追求画面的动态美。如苏轼《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第二,炼字艺术也注重运用想象、联想,追求化无形为有形的可感性。如王安石的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第三,炼字艺术还注重语意双关,追求表达的含蓄与丰富之美。如苏轼《西江月》中“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的变化,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同时借写气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指出了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第四,炼字艺术也常常注重表达诗人独特的个体感受,常常收到妙趣横生之效。如王驾《雨晴》中“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疑”字,可谓“神来之笔”,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一“疑”字让小园、蜂蝶、春色焕发异彩,新鲜生动。再如2006年江苏卷对“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中“又”字妙处的考查,“又”为副词,暗示作者在时间上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字里行间饱含天涯流浪的愁苦与无奈,言简而意丰。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要告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了。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这情景叫人留恋。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要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意。所谓的“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
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思维定向
(1)关注诗眼、注释等。
(2)注意诗歌中对仗比较工整的句子,特别是里面的动词、形容词。
(3)把握诗歌的类型,如山水诗、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羁旅思乡诗等,这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眼的含义。
(4)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答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步骤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有时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