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变化都要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度。在度的范围内,任何事物的变化总要经历一个过程,这就是量变过程。而变化的结果,原有事物的限度又必然要被突破、被超出,这也就是质变。所以,任何事物的变化,不可能永远只是量度,或者永远只是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它们的关系是:
①量变转化为质变
这一点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就是说,任何质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量变引起的,都必须有量变的基础。所谓质变,就是对原有度的突破。任何事物都有它保持自身存在的度,即保持自己质的量上的限度,要引起质变,就要使事物在量上的变化突破这个限度。如果没有这种量变的准备,就不会有质变。例如,黑格尔所说的秃子的形成,毛驴被压死,都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导致的质的变化。刘备给儿子的遗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好和坏的作用也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我们平常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千里之堤,溃之蚁穴”,“五层之台,起于垒土;含抱之木,始于本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这都是说,质变要由一定的量变作准备,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是讲的是质变的必然性。事物的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破原有的度而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不能突破的限度。所以,质变是必然的,否认这一点,就否认了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于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实际上,“没有量变就会有质变”这句话同时也说明了质变的重要性,说明量变的重要性正在于它为质变作准备。事物量变的成果最终地都是通过它所造成的质变体现出来的,离开质变,离开同质变的联系,量变就没有意义。不仅如此,而且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也最终会为旧质的框框所局限而停滞,最终会引出这样的结论:世界既无质变,也无量变,成为没有任何变化的一片死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质变也就没有量变。
②质变转化为量变
就是说,质变不仅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而且它会引起新的量度,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例如,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而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是质变。这一质变就不仅集中体现了和巩固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而且又引起了新的量变过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由此可见,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它发生在新旧交替的关节点上。这个关节点,如同事物发展链条中的纽结一样,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始;既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质量互变的契机。把握质变,把握这个关节点,是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关键。
总而言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则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不断发展。这也就是量变质变互相转化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3.把握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正确把握上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①在理论上,获得了一个坚持辩证发展观,批判形而上学发展观的科学武器。
在量变和质量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同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往往采取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或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两种极端形式:
这两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在哲学和科学(例如生物学)领域中都有着典型的表现。18世纪法国的一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就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的量变,有的甚至认为,例如鲁宾在《论自然》一书中说,“在石头和植物中,可以找到同样的生命的主要原则,和在人类机体中所找到的一样。”这是把这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尺度观察一切变化的必然结论,这种观点已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驳倒。可是到了19世纪下半期,在生物进化等大量确凿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发展的情况下,“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庸俗进化论对生物进化的科学事实作了歪曲的解释,是对进化论的庸俗化。它认为生物的进化只是量变,没有质变;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只有连续性,没有间断性。这是一种实质上否认了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发展观”。
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另一中极端,在“激变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9世纪法国自然科学家居维叶搜集了许多曾经生活于地球上,后来已经灭绝的古生物化石,这是对生物科学的积极贡献。但是由于他不懂得辩证法,不能够解释一批批生物物种的灭绝和一批批生物物种的产生的真正原因,于是就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由某种神迹创造的“实变”所引起的,完全否认了突然的质变是由量变准备起来的。这种只承认“突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早已被科学事实所否定,但是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仍然在改头换面地宣扬它,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就是选择。他宣扬生物的进化是什么“绝对新的东西的连续制作”,这就把不停息的质变看成变化的唯一形式,从而在根本上否认了事物的量变。
这两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在政治上也有其突出的表现。割裂量变和质变,歪曲和否定质量互变规律,是“左”右倾机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右倾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等,只要量变,否认和反对质变,用点滴的进化、改良来代替、取消对旧社会的革命改造和革命斗争。左倾冒险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则不要量的准备,一味地侈谈“质变”,在“革命”的词句下败坏革命。这两种危害革命的政治倾向,都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
②在实践上,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想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第一,要重视量的积累,没有一定量的准备,就没有事物性质的变化,也就
是说,要反对那种不要量变准备盲动冒进的错误;第二,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也就是说,要反对那种在条件具备时不去变革,贻误时机的错误。
把这一思想原则应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就是要必须把远大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因循守旧、停步不前,又要反对不顾量的积累,冒险蛮干,陷入空想。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自己内在的逻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客观过程。所以,要想开创新局面,没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行的。只想急于求成,就会欲速则不达。另一方面,又应当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又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不但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逐步消灭一切重大的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直到共产主义的实现,所以,这就又要求我们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要用革命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那种胸无大志、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是同历史对我们的要求,同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
总之,自觉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就要把求实的精神和革命的气魄结合起来,做一个脚踏实地的革命者、改革家,有理想、有抱负的实干家。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质量互变的普遍性
前面,我们说明了为什么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为什么又转化为新的量变的道理,这可以看作是对于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普遍性的理论上的、哲学上的论证。
下面,需要从大量的事实材料中,来对这一规律进行科学的证明。关于这一点,教科书中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三个大的方面,举出了大量的科学事实论证了这一点,足以说明这一规律的客观普遍性。时间关系,我们就不来重复了。
这里,我们想着重说明一下,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毛泽东指出:“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引起的。”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由于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所以,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当力量对比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时,事物就处于量变阶段;当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时,就进入显著的变动状态。于是旧过程就完结了,新过程就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的矛盾,就又开始它的矛盾的发展史,这就是质变又转化为量变。所以,归根到底,质量互变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由于矛盾是普遍的,斗争是绝对的,所以,质量互变也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这里又必须进一步指出,质量互变虽然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质量互变的形式却又是相对的,是因情况的不同而不同的,就是说,质量互变又具有复杂性,所以,我们就来讲:
2.质量互变的复杂性
质量互变的复杂性表现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表现于量变和质变的多样性;其二是表现于量变
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①量变和质变的多样性
第一,量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由于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而每一种具体事物又存在着多方面的量,这些不同的量的变化,又都具有不同的形式,所以,可以说,量变的形式也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但是归结起来的,不外两种:
首先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的变化。
这种形式是直接和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厚薄等等相互联系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化为质的区别”。(第364页)这种情形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的思维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人造卫生,如果它以7.9公里/秒的速度前进,就围绕着地球转,才称得上人造卫生;当速度增至11.2公里/秒时,就脱离地球的轨道而进入太阳系,成为人造行星,围绕着太阳转了;当速度继续增大至16.7公里/秒时,就冲出太阳系,跑到别的星系里面去了,就不叫人造行星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二、三宇宙速度。在生命演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当旧物种中新的变异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克服遗传性,引起新物种的产生。人类社会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会引起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就会发生社会革命,实现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人们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感性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进入理性认识。
其次是,在一定条件下,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关系即排列次序和结构上的变化,这可以简称为场所(空间关系)的变更,达到了一定程度,也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例如,有机化学上所讲的同分异构体和同素异性体,都属于这种情形。酒精和甲醚,属于同分异构体,即分子都是由C2H6O组成,但它们的结构则是:
酒精(C2H5OH) 甲醚(CH3OCH3) H H C H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