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只是次要因素。各因素之间出现交叉、重复、包含、矛盾、因果等关系,也难以避免,必须对初拟指标进行归类合并和筛选,以达到“少而精”的要求。 (3)理论论证
经过以上方法筛选所得的指标,是否符合评价要求,还必须从有关学科的科学意义上进行理论论证,论证的主要依据是教育科学、心理学和系统科学。
论证时,在明确指标内涵的基础上,针对教育目标、评价目标、和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逐一进行论证,以求高质量的指标体系。
从整体上讲,指标体系要求层次清楚而不零乱,结构严谨而不松散,对每一条指标,要求内涵明确而不含糊,表述简洁而不累赘。 (4)专家评判
这是指标设计从设计者手中走向管理实践的重要步骤。专家通常包括评价理论研究者、上级领导、富有经验的教育行政干部、教师等。专家评判可采用个别访问、座谈、问卷征询、现场调查等方式,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 (5)预试修订
指标体系经过筛选、修订,初步确定以后,可以同评定标准相匹配,选点在小范围试验,看是否可行,试验后对指标体系再作修改,然后投入使用。 2、方法
(1)头脑风暴法
是利用头脑积极思维,进行智力碰撞,激发智慧的灵感,从而提出评价指标的一种常用方法。
(2)因素分解法
是一种将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本身的逻辑结构逐级进行分解,把分解出来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的方法。
应当注意:分解出来的因素,从高到低逐层缩小内涵,越往下层次指标越明确、越具体、范围越小,越可以观测。 (3)理论推演法
是根据有关学科的理论推演出评价指标的方法。 (4)典型研究法
是通过少数典型事例进行研究而设计评价指标的方法。 3、筛选指标的方法 (1)经验法
是凭设计者的学识修养和工作经验进行筛选的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一般遵循以下几个要点: A、理由是否充分或必要
判断每项指标是否是必要的,缺了它有什么不好,保留它有什么理由,被保留的要有充分的依据,在指标体系中,属于非要不可的因素。 B、取主舍次
区分每项指标反映评价对象本质的程度,保留能反映本质的主要因素,舍弃不能充分反映本质的次要因素。
C、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上进行比较
内涵相同或近似的合并,内涵交叉的保留其一;有因果关系的,保留“因”而去掉“果”;相互矛盾的保留既符合方针、政策规定又切合当地实际的指标。 D、去难存易,删繁就简
确实难测的指标可以舍弃;指标内涵复杂的,尽量求其单一。
(2)调查统计法
是在调查获取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统计的方法。其具体的做法是:把初拟指标制成问卷,发给有关专家和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请他们对初拟指标每一项作出判断。
一般分为五档,即很重要、重要、一般、可要可不要、不要。答卷者在每项指标后记上自己判断该项指标相比之下的重要程度(只能定一个档次),然后,收回问卷,统计“很重要”、“重要”两档的人数比例,按评为“很重要”、“重要”人数比例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把低于某数值(一般低于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处作为划界)的指标删除,就得到筛选的指标。 3、筛选指标的方法
(1)经验法
是凭设计者的学识修养和工作经验进行筛选的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一般遵循以下几个要点: A、理由是否充分或必要
判断每项指标是否是必要的,缺了它有什么不好,保留它有什么理由,被保留的要有充分的依据,在指标体系中,属于非要不可的因素。 B、取主舍次
区分每项指标反映评价对象本质的程度,保留能反映本质的主要因素,舍弃不能充分反映本质的次要因素。
C、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上进行比较
内涵相同或近似的合并,内涵交叉的保留其一;有因果关系的,保留“因”而去掉“果”;相互矛盾的保留既符合方针、政策规定又切合当地实际的指标。
D、去难存易,删繁就简 确实难测的指标可以舍弃;指标内涵复杂的,尽量求其单一。
(2)调查统计法
是在调查获取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统计的方法。其具体的做法是:把初拟指标制成问卷,发给有关专家和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请他们对初拟指标每一项作出判断。
一般分为五档,即很重要、重要、一般、可要可不要、不要。答卷者在每项指标后记上自己判断该项指标相比之下的重要程度(只能定一个档次),然后,收回问卷,统计“很重要”、“重要”两档的人数比例,按评为“很重要”、“重要”人数比例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把低于某数值(一般低于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处作为划界)的指标删除,就得到筛选的指标。
例3:学校领导班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首先分4个层次提出了16项指标
(1)政治素质(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思想品德修养、事业心和责任感) (2)业务素质(文化专业达标、教育理论修养、管理实践经验)
(3)工作效能(职务与能力相称、分工明确和各尽其责、团结协作、指挥灵便、工作效率高)
(4)工作作风(深入实际、发扬民主、决策果断、以身作则、开拓精神) 2、把以上16项指标,分为五档(很重要、重要、一般、可要可不要、不要),分别征询意见,获得以下结果:
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1、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3、思想品德修养11) 业务素质(教育理论修养2、管理实践经验10)
工作效能(团结协作5、分工明确和各尽其责8、工作效率高9) 工作作风(决策果断4、以身作则6、开拓精神7、发扬民主1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教学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理论结合实践 2、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创新
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基本功:语言清晰简洁严谨 板书有条理
把握教学进度按时上下课 4、教学态度:为人师表认真负责
认真批改作业和辅导答疑 5、教学效果:学习的收获率
§第五章 评价心理
评价心理的概念
所谓评价心理,是指参评者对评价现实的体验或反映。
参评者:不仅包括主评者或主评团体,还包括被评者或被评团体。
评价现实:是指评价过程的实践活动和评价过程的各种关系交往等现实活动。
评价心理=心理评价?
心理评价:是指评价者对心理现象的价值判断。 1、二者研究对象所在的范畴不同
评价心理旨在研究有关评价活动中主评者或主评团体、被评者或被评团体以及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的变化的影响。它的研究对象归根到底是心理学上的问题。
心理评价旨在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它的研究对象归根结底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价值论问题。
2、二者的实际功用不同
评价心理的研究是为了能够控制评价活动中参评人员的态度、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调节人的主观心态,从而保证评价尽可能地公正、客观。
心理评价是为了区分各种心理品质的优劣,以引导人们克服自卑、妒忌和偏见等不良心理品质,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为什么人的主观状态、心理因素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为什么不能“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呢?
评价是依据一定目标对评价对象进行的价值判断的活动。
这一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个人对客体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主要取决于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决定于主体对它们的态度。
这朵花是白的—这是一个事实判断。 如2个命题
这朵花是美的—这是一个价值判断。
可见,评价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活动,评价中必然有主体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参与,所以,那种绝对意义上、理想的“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绝对客观”不可能产生。
二、评价心理的调控 评价心理调控:是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控制和利用,使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一)调控评价心理的意义
1、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使教育评价的准备更加合理充分
2、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保证教育评价活动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各环节的任务
3、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使评价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圆满实现评价的目的 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心理现象与调控 一、评价者在准备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 1、评价者的心理现象
(1)角色心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担负一定的角色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往往使评价者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专门知识技能、自己的品质、爱好和特长去要求被评价者。
(2)心理定势: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积极方面,反映了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消极方面,妨碍思维的灵活性。
(3)时尚效应:对新颖、时髦事物的向往和崇拜的一种心理现象。在追求时尚的狂热中,往往停止自己的独立思考,服从社会潮流,接受多数人所热衷的东西,影响评价方向。如果追求的“时尚”,符合教育方针和规律,符合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就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则可能起到消极的作用。 2、评价者在准备阶段的心理调控 (1)把好评价人员的选拔关
评价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等;在业务上,了解被评价者和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 (2)做好评价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评价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保密约定及公正、公平、公道等原则的教育;对评价人员进行评价技能和方法的培训 二、被评价者在准备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 1、被评价者在准备阶段的心理现象
(1)自我认可疑惧心理:被评价者在自我评价中怀疑自己的评价与将来他人的评价是否相符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对自我评价产生消极影响。
(2)被审心理:被评价者在接受他人评价之前,往往产生被动接受审查的评价心理,特别是那些资历较浅的被评价者,更是如此。 2、被评价者在准备阶段的心理调控
(1)在评价工作开展前,要认真做好宣传和沟通工作,讲清评价的目的、意义和积极作用,消除被评价者的思想顾虑;评价方案制定时候,使被评价者增强主人翁意识;让被评价者了解评价的日程安排和工作程序,提高评价工作的透明度。 三、实施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 评价者在实施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 1、评价者在实施阶段的心理现象
(1)首因效应:评价者对被评价者最先获得的印象,影响人们对同一人或事物全面了解的心理现象。首因效应有“先入为主”的强烈印象,故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2)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对认知产生的影响。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新鲜而清晰的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印象。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对象的某些特征具有强烈印象,这种印象会弥散到其他方面,形成总体印象。
(4)参照效应:又称对比效应,某些被评价对象的“形象”影响评价者对另一些被评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