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专升本植物生理练习题

5、二氧化碳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到达一定程度时再增加CO2浓度,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这时的CO2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

6、光合作用能量转化效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中所含能量与被叶绿体吸收参与光合作用的光量子所含能量的比率,如以量子需要量为8计算,兰紫光和红光量子各半,则其能量转化效率大约为25%。

7、光补偿点;在光饱和点以下,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减小而降低,到某一光强时,光合作用中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中释放的CO2达动态平衡,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8、光饱和点;在光照强度较低时,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光强进一步提高时,光合速率的增加逐渐减小,当超过一定光强时即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光饱和现象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9、CAM途径;有些植物夜间气孔开放,通过C4途径固定二氧化碳,形成苹果酸,白天气孔关闭,夜间固定的CO2释放出来,再经C3途径形成碳水化合物,这种夜间吸收CO2,白天进行碳还原的方式,称CAM途径。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称为CAM植物,如仙人掌科和凤梨科的植物属CAM植物。

10、C4途径;是C4植物固定CO2的一种途径,其CO2受体是PEP,固定后的初产物为四碳二羧酸,即草酰乙酸,故称C4途径或四碳二羧酸途径。

11、PQ穿梭;PQ为质体醌,是光合链中含量最多的电子递体,即可传递电子也可以传递质子,具有亲脂性,能在类囊体膜内移动。它在传递电子时,也将质子从间质输入类囊体内腔,PQ在类囊体上的这种氧化还原反复变化称PQ穿梭。

12、原初反应;是光合作用起始的光物理化学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电荷分离,即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并传递给中心色素分子,使之激发,被激发的中心色素分子将高能电子传递给原初电子受体,使之还原,同时又从原初电子供体获得电子,使之氧化。

13、光合磷酸化;由光驱动的光合电子传递所偶联的将ADP和无机磷合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这一现象是Arnon1954年用离体叶绿体测出的。由于与磷酸化相偶联的光合电子传递的方式不同,故将其分为环式光合磷酸式、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与假环式光合磷酸化。 14、光合单位;指同化1分子CO2或释放1分子氧所需要的叶绿体色素分子数目。一个光合单位大约有200—300个色素分子,其中有一作用中心,人们把这一作用中心及其周围的几百个色素分子称为一个光合单位。叶绿体内存在有两个光系统,它们各有一个作用中心及一群天线色素,光合同化力的形成需要有两个光系统,故也有人把这两个作用中心和其周围的天线色素,合称

为一个光合单位。

15、Hill反应;在有适当的电子受体存在的条件下,叶绿体利用光使水光解,即有氧的释放和电子受体的还原,这一过程是光1Hill在1940年发现的,故称Hill反应。

H2O?BH2B?O2叶绿体2 B为受氢体,又称为希尔氧化剂。 高铁氰化钾[K3Fe(CN)6]、草

酸铁、许多醌类、醛类以及多种有机染料都可作为希尔氧化剂。

16、爱因斯坦值;指每摩尔光子(6.02×1023光子)所含有的能量,如700nm波长的红光,其所含能量是41千卡/爱因斯坦,400nm的紫光是72千卡/爱因斯坦。

17、荧光现象与磷光现象;都是指叶绿素分子吸收光后的再发光现象,叶绿素a、b都能发出红色荧光。其寿命约为10-9秒,它是由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时的发光现象。叶绿素也能发射磷光,其寿命可达10-2—103秒,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发出的。

18、单线态与三线态;叶绿素分子中处于同一轨道的配对电子或处于不同轨道的配对电子,其自旋方向均相反时,分子的电子总自旋等于零,光谱学家称此种分子状态为单线态,处于不同轨道的原先配对电子自旋方向相同,这时分子的结构对外界磁场有三种可能的取向,这种具有相同自旋的激发态叫做三线态。

19、红降;在四十年代,以绿藻和红藻为材料,研究其不同光波的光合效率,发现当光波大于680纳米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产额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红降。 20、双光增益效应;1957年伊利诺斯大学爱默生(Robcrt Emcrson)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在680纳米长波红光之外,再加上一些比它波长较短的光,如650—670纳米的光,则量子效率(即量子产颜)大大增高,比两种波长的光单独照射时的总和还要多,这种现象称为双光增益效应或爱默生效应。

21、碳素同化作用;即CO2固定和还原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由于形成的产物中有近45%都是碳素,故称碳素同化作用。主要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还有细菌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22、天线色素;在光合作用中,真正能发生光化学反应的光合色素仅占很少一部分,其余的色素分子只起捕获光能的作用,这些色素吸收的光能都要传递到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所以这些色素分子就称为天线色素,或称聚光色素,又称捕光色素。 23、中心色素;是指能发生光化学反应的色素分子,它在光合色素中仅占很少一部分。 24、Calvin循环;又称C3途径、还原磷酸戊糖循环、光合碳循环,它是CO2固定和还原的主要途径,其CO2的受体是RuBP,CO2固定后的初产物是PGA。

25、质子动力势;根据米切尔(P.Mitchell)的化学渗透学说,光合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膜内外电位差和质子浓度差,二者合称质子动力势,是光合磷酸化的动力。 26、写出下列缩写符号的中文意思

PS I:

PC:

RuBpCasc:

CAM:

光系统I 质兰素 核酮糖双磷酸羧化酶 景天酸代谢

27、叶绿素a吸收的红光比叶绿素b偏向 方面,而在兰紫光区域偏向 方面。长光波 短光波

28、写出下列缩写符号的中文名称

PS II: PQ:

PEP:

CF1—F0:

光系统II 质体醌 烯醇式磷酸丙酮酸 偶联因子复合物

29、矿质元素 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乏时不能形成叶绿素,而 等元素也是叶绿素形成所必需的,缺乏时也产生缺绿病。Mg Fe、Mn、Cu、Zn

30、光系统I(P700)的电子受体是( ),电子供体是( )。铁硫蛋白(Fe—S)质兰素(PC) 31、光合作用中每产生Imol NADPH, PSI必须吸收 受因斯坦光子。2

32、最早提出植物空气营养概念的是我国明代学者 、他在《 》一书中说:“人所食

物,皆为气所化也。”宋应星 《天工开物》

33、光合碳循环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其中( )、( )、( )、( )及( )等酶都是光调节酶,它们中( )酶是CO2同化的关键酶。

RuBp羧化酶 NADP一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FBP一磷酸酯酶 SBP磷酸酯酶 Ru5p激酶 RuBp羧化酶

34、叶绿素卟啉环中的镁被( )置换后,形成去镁叶绿素,被( )置换后仍呈绿色。故制备浸制标本时,常用( )溶液处理。H+ Cu2+ 醋酸铜

35、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其反应的特点是 、 、 。水被氧化为分子态氧 CO2被还原到糖的水平 同时发生日光能的吸收、转化与贮藏。

36、光合生物所含有的光合色素可分为四类 、 、 、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藻色素 细菌叶绿素

37、合成叶绿素分子中吡咯环的起始物质是 。光在形成叶绿素时的作用是使 还原成 。б-氨基酮戊酸 原叶绿素酸酯 叶绿素酸酯

38、植物光合作用可利用的波长范围为( )纳米,叶绿素吸收高峰在( )光区和( )

光区;类胡萝卜素吸收高峰在( )光区。390~760 兰紫 红 兰紫

39、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叶绿体的 进行的,CO2的固定和还原则是在叶绿体的 中进行的。类囊体膜 叶绿体间质

40、光合磷酸化有下列三种类型,即 、 和 ,通常情况下 占主要地位。环式光合磷酸化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假环式光合磷酸化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41、在非环式电子传递中,光系统Ⅱ吸收的光能主要用于 和 ,而光系统Ⅰ吸收的光能则使 还原。H2O的光解 质子泵入类囊体腔内 NADP+还原

42、在非环式电子传递中,一对电子的传递需要吸收 个光量子,偶联 个NADPH2和 个ATP的形成。4 1 1—2(或1.33)

43、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是与 电子传递相偶联的,1分子水的光解需要吸收 个光量子。非环式 4

44、阴生植物的叶绿素a/b比值,比阳生植物 ,高山植物的叶绿素a/b比值比平原地区植物 ,同一植物在强光条件下,其叶绿素a/b比值比弱光条件下的 ,同一叶片随着叶龄的增加,叶绿素a/b比值亦随之 。低 高 高 降低

45、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一般是 ,叶绿素a/b比值是:c3植物为 ,c4植物为 ,而叶黄素/胡萝卜素为 。3:1 3:1

4:1

2:1

46、叶绿素可分为 、 、 、 四种,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含有 。叶绿素a、b、c、d 叶绿素a

47、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的主要步骤是( )、( )、( )和( )。光能的吸收和色素分子激发态的形成 天线色素分子之间激发能的传递 作用中心对电子激发能的捕获 电荷分离

48、在光合作用中具有双重催化功能的酶是( )。它可以催化( )反应和( )反应。Rubisco—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 羧化 加氧

49、根据现代概念,光合作用机理可分为( )、( )、( )及( )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原初反应 光合电子传递 光合磷酸化 碳同化

50、CAM植物的气扎夜间( ),白天( ),夜间通过( )酶羧化CO2生成大量的( )运往( )贮藏,黎明后又转入细胞质,氧化脱羧,所以傍晚的pH值( ),黎明前的pH值( )。开启 关闭 PEP羧化酶 苹果酸 液泡 高 低

51、在光合碳循环中RuBP羧化酶催化( )和( )生成( );PEP羧化酶催化( )和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