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秘书史读书笔记

行文)

(2)西周(我国文书工作史上的开拓时期):上、中、下行文

3.拟文(春秋战国):拟制(起草、讨论、修改、润色)→定稿

4.用印(文书工作+秘书工作的一大进步)

(1)沿革:出现(西周)→流行(春秋战国) (2)种类 ①玺→天子

②官印→卿大夫(作用:A.证明身份、地位。B.各级政府部门职权的合法凭证。)

·玺书:加盖封泥/泥封(在粘泥上加盖印章)的文书。

③虎符:调动军队的印信。 (3)作用:①保证了文书的有效性、严肃性。②防止伪造公文。③加强了文书的管理和控制。 5.传递(春秋战国:发展)

(1)公文传递网(陆+水路):传(书)舍

(2)传递方式(按缓、急和远、近):车、(驿)马、徒步

四、档案工作

(一)天府(最早,中央档案机构)的设立

1.“天府之藏” (1)版、图(基础) (2)谱籍 (3)盟约

(4)重要文书(各级官府上呈) (5)金文文书 (6)甲骨文书 2.处所:宗庙(都城)

3.地位(≈现代的部级单位):‘九府’(大、王、内、外、泉、天、职内、职金、职币府)之一,“守藏史”世代相袭。

(二)副本制度(西周,起始) 1.正本:天府

2.副本:太史、内史、司会、六官

(三)金藤之匮:最机密、最重要的档案

(四)利用(形式) 1.统治、施政的工具。 2.传授学问的工具。

·典型:孔子,开创“学在私门”的风气。

3.汇编成集(影响最大)

(1)《尚书》:上古政治文件档案的汇编。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3)《春秋》(鲁国):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首创以史书形式汇编一国档案之先例。

第四节:社会调查制度(西周→春

秋:500多年)。

一、原因

1.鉴于商灭亡的教训,慑于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牧野之战)

2.周初统治者对新的统治区域缺乏了解。

3.西周统治者重人治,轻鬼神。 4.周的传统。 二、人员和时间 1.太师(主管)

2.公职人员(民间提拔采风) (1)要求:年龄高、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2)时间:十月~正月(每年) 3.行人(朝廷指定采风):三月(每年) 4.公卿列士 5.史官

6.周天子:二月(每五年) 三、程序 1.逐级上报。

2.直接陈述:职位高的官员→天子。 3.配乐演唱:乐官→天子。 四、地域:全国

五、内容:包罗万象,对社会现状的综合调查

六、意义:我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秘书工作的一大创举。

5

简答题

1.战国时期,史官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1)人治观念继续增长。

(2)史官与国君在观念上发生冲突。 (3)选官制度的变化。

2.西周社会调查制度的意义有哪些? (1)西周进行的社会调查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是我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大创举。

(2)各级政府中普遍设置了秘书人员,他们承担着将调查情况从乡、邑,上报到天子的工作,这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一大创举。

3.简析太史寮成形的社会背景及组成人员

(1)社会背景:西周之初百废待举,统治者陷入繁杂的事务之中。为了从事务堆中脱出身,以集中精力去考虑全局性的问题,统治者迫切需要一个协助他们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机构,承担诸如拟制、处理公文等工作。于是,他们将商末中央秘书机构的雏形——太史寮加以发展,使之成形。 (2)组成人员: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合称“五史”。

4.西周史官的分工、分层次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1)分工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同一秘书机构中的秘书人员分别承担各种工作,职责明确。②不同秘书机构中的秘书人员承担着内容各不相同的业务。

(2)分层次表现为两个方面:①根据国家机构间的从属关系,秘书人员分为王宫、朝廷、地方政府、诸侯国等不同的群体层次。②同一部门的秘书人员层次增多。

5.周朝的文书工作主要产生了哪些初步规则?

(1)文书运转有了初步程序。 (2)根据文书运行方向分类。 (3)拟文有了规定程序。

(4)用印制度。 (5)公文传递制度。

6.整个先秦时期(夏至战国)的公文

(2)东周时期,史官地位衰落,产生了御史等一批新的秘书官职,大批士的加入,更新、扩大了秘书队伍。 因此,两周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初第三章:秦、汉(确立时期)

第一节: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文体有哪些?

创时期。 (1)王命文书(下行文):誓、诰、 命、策、典、令、檄文等。 (2)上行文:上书、事书、丁籍、计 书等。

(3)平行文:盟书、载书、移书、谱 牒、版、图、丹书、约剂等。

论述题

1.春秋战国时期,士从事秘书工作的 历史背景、特点和意义

(1)历史背景:①士丧失了原先的特 权,同时,许多平民子弟求学于私门 也成为士,士的数量大增,其要发展 必须依附于某国君、集团或贵族。② 各国国君迫切希望士帮助他们出谋划 策,实现强国和统一天下的大业。同 时,为了战胜旧贵族势力,建立新型 的、可供国君自由任免的政府机构, 他们乐意从士中选用官员。 (2)特点:除了主要职责为谋划、咨 询之外,还具有任期短、流动性大的 特点。

(3)意义: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 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 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 质量,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也 对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提高了秘书人员的地位和声誉, 并且导致古代秘书工作中文书档案和 参谋咨询业务相分离为独立性较强, 各有专门秘书承担的两个部门,对日 后的秘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为什么说西周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 的初创时期?

(1)两周时期,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 成形,王宫、地方政府和诸侯国中也 设立了秘书机构或配备有秘书人员, 最早的档案机构天府设立;产生了初 步的公文拟制、用印、制作制度,公 文种类增加,档案被广泛利用;秘书 人员形成了职业道德和职业个性。

6

一、中枢机构

(一)丞相府:秦(+太尉府、御史大夫寺)

1.原指(丞=承,相=辅助):秉承天子旨意,协助处理国政。

2.实质:办公厅(丞相=首席参谋+办公厅主任,秘书首脑) 3.职数:左、右丞相 4.部门:曹

(二)尚书台:汉

1.结构、官员(光武帝):尚书台→六曹理事 (1)尚书台

①尚书令(主官=办公厅主任):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台务。

②尚书仆射(尚书令的副手):尚书令不在时由他代行其职。

③尚书左丞(=秘书长):台内纲纪,处理台内日常事务。

④尚书右丞(=事务长):台内钱谷等后勤事务。

(2)六曹理事

<1>X曹尚书:处理X文书 ①三公:断狱 ②吏部:公御 ③民:低级官吏

④二千石: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 ⑤南主客:南方各外邦和少数民族 ⑥北主客:北方各外邦和少数民族 <2>尚书郎(每曹6人)(职称演变):守尚书郎中(初入台)→尚书郎(满一年后)→侍郎(满三年后) <3>令史:曹内文书事务

2.地位:不高,但倍受皇帝优待。(表现)

(1)朝会时尚书令有专座,不与百官联席。

(2)凡公御大夫、皇宫内的左右中郎将、校尉等官员,路遇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时,得礼让待其过后方

可行路。

(3)要成为有实权的执政大臣,必须被授予“领尚书事”or“录尚书事”的衔,意为总领尚书台事务,有权审阅、批发奏章和经手诏书等公文。

3.结局:被“秘书令”(曹操)取代 ·规律

1.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 2.一旦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予以抑制、削弱、直接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

3.秘书行业的不稳定性:封建社会中央秘书机构处于反复建立、兴盛、削弱、解体的周期性演变之中,致使秘书官员的职称不断变更,秘书人员不断流动。

(三)演进

1.削弱相府,起用尚书 (1)汉初

∵丞相府下属机构增多,丞相的职权随着机构的扩展而增大

∴皇权(皇帝要极力提高自己的专制地位)VS相权(丞相的权势日益增大) (2)汉武帝

①无拆阅奏章的权力,起传递文件、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作用→有权拆阅、过滤奏章。

②建立初步的官衙:尚书署

2.设立独立的官衙:尚书台(汉成帝,办公处<设于皇宫>:禁中、省中、台阁)

(1)并列为相:大司空(←御史大夫,副丞相)、大司马(太尉)、丞相(→大司徒,汉哀帝时)

(2)职数:5人(“尚书仆射”为首) (3)意义: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正式形成。

3.尚书台取代相府(东汉,刘秀):标志着完成从汉武帝开始的将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的任务。

二、其他中央秘书机构 (一)御史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 1.机构:御史寺(御史的官署)→曹 2.职权(=亲信秘书官) ①收受公卿、百官吏民的奏事。 ②掌管“图籍秘书”(版籍、地图等重要档案和法律文件),以供官民查询。 ③监察百官。

④受命处理皇帝亲自交办的事项。 ⑤受遣代皇帝巡视各郡。 ⑥被遣往各郡监理郡务。 ⑦被遣往军队监军。 3.职位、部门

(1)御史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侍御史(分口管理中、外朝的往来文书,如:“符玺~”,专管皇帝的玉玺、符节;“治书~”,在皇帝身边记录言行)

(2)曹:令史→吏掾(部分) ①奏曹:拟写奏章 ②书曹:收受、处理文书 ③令曹:秘令、法令 ④印曹:刻印

4.演进:设置(秦)→最盛之时(西汉初期)→擢升为相(汉成帝)→“事归台阁”,秘书职能丧失,专事“监察百官、保管图籍档案”(东汉)

(二)政务中心的演变

1.秦:皇宫、朝廷划分不明显,皇帝私府与三公府相混合。 (1)政体:三公九卿 ①“三公”:朝廷事务机构。 ②“九卿”:除“廷尉”、“治粟内史”、“典客”、“奉常”外,基本为皇宫服务。

(2)政务中心:丞相府

2.西汉:

(1)初期:丞相府(主)、御史寺(辅) ①意义:皇宫、朝廷的秘书机构分流,结束皇帝私府与中央政府官署混合的局面。 ②结构

A.中朝:皇帝的近侍组成,在皇宫内

7

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B.外朝:丞相府,官署设于皇宫外,属政府系统。

(2)汉武帝后:尚书署、尚书台(主) (3)东汉:太尉府

*政体:三公综理政务、三公(司徒、司马、司空)复为宰相

(三)皇宫其他秘书官职 1.谒者:传达皇帝命令。

2.符玺令(秦前:符节令):保管皇帝印玺。

3.太史令:推算历法,保管档案图籍,不参与政事。

4.女史:起居注(逐日记录皇帝言行) 5.秘书监(=皇宫档案馆馆长,东汉桓帝):图籍档案(意义:首次出现带有“秘书”字眼的官职,但实际并非秘书官员)

(四)宦官秘书 1.秦:产生 2.两汉 (1)官职

①中常侍(加官:列侯~郎中):出入宫廷,侍从皇帝,传达诏令,掌管机要文书。

②侍中(加官:列侯~郎中):往来殿中奏事→侍从顾问。(品级虽低,权力不小)

③(给事)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令。 (2)演进

①西汉:大都由宦官充任(初期)→宦官+士人(刘邦),相互监督,甚有成效→宦官(吕后)→宦官+士人(汉武帝),士人不足以监督、制约宦官→宦官势力抬头(汉宣帝)

②东汉(在外戚和宦官之间不断的相互残杀中衰落、灭亡):宦官(东汉,刘秀)→定制设“中常侍”4人、“小黄门”10人(明帝)→“中常侍”10人、“小黄门”20人(和帝)

(五)信访机构

1.隶属:九卿→卫尉→公车府 2.职位:公车司马令→公车司马丞

3.职责:掌管司马门(皇宫的外门),接待、受理吏民上书。

4.形式:谤木、肺石,凡不属朝廷政务机构受理范围的建言申诉,都可来此陈述。

三、其他秘书机构 (一)地方政府 1.秦:郡县制 (1)郡(40个)

①府:郡守(主官)→郡丞、长史、都尉(副职);主簿(总管) ②曹(职能部门):佐史(<掾史) ·主记室(=秘书科):主记室史/主记(主官)(=秘书科长,<主簿)→掾史(=秘书员)

(2)县:县令(大县)、县长(小县)(主官)→县丞(副职);主簿(总管) ·主记室:主记(掾)(主官) (3)乡 (4)亭、里 2.西汉

(1)初年:沿用“郡县制” (2)汉武帝 ①全国:州(13个)

<1>州府:刺史(东汉末年改称“州牧”)(一督众郡、国)→从事史→假佐 ·治中从事史→主簿(=办公室主任) ·部郡国从事史→典郡书佐 ·簿曹书佐(假佐之一):处理簿册文书

<2>司隶校尉府(监察京师,领一州七郡,沿用至“东汉”):司隶校尉→从事史(12人)→假佐(25人) ·都官书佐:监察百官的都官从事的秘书。

②地方:州、郡(王国)(仿同“中央政府”)、县

(二)军队:云梦秦简 1.郡:都尉→都丞 2.边境:居延汉简

第二节:秘书官吏

一、选拔

1.秦:秘书官吏列入“文官系统” (1)重要 ①中央

A.开国功臣(李斯)

B.六国旧部→博士(“焚书坑儒”后,“吏师”:从事教育,培训贵族子弟,子弟学成后,推荐至有关部门从事秘书事务)

②地方:试吏法(根据各地民意反映,对地方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召集有关人士,由县↑官员对其目测外貌、口试问题,选其中较优秀者,派至县、乡当秘书官吏)(萧何) (2)一般(中央、地方):学校 2.汉

(1)重要(皇宫)+高级(外朝):皇帝直接任命 (2)一般 <1>途径一:

①察举:‘皇帝’诏命大臣,大臣依标准推荐人才进京,由皇帝提出各种政治问题,考其学识,“对策”(笔试)、“射策”(抽签考试)合格者,分等授官。

②征召:‘皇帝’慕其才名,礼聘文人名士为官。 ③辟除

A.内容:‘高级官员’(三公九卿、刺史<州牧>、郡守)自行聘用僚属,非朝廷命官,其前途依附于主官,由主官推荐给朝廷,经考试(一般人士:经学;文吏:制作章奏)合格后可任用为正式官吏。

B.影响: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是造成东汉时期地方豪强与中央政权的原因之一。

<2>途径二:学校

①太学: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培养国家官吏的专门学校 A.创办者:汉武帝 B.教员:五经博士 C.教材:五经

8

D.主要教学内容:儒学 E.学员

a.称谓:博士弟子

b.组成:‘民间’优秀青年;‘郡县’优秀官吏;‘皇亲国戚、高级官员’子弟

②鸿都门学:古代第一所有‘书法课程’的高级学校。

二、任职资格

1.秦:世袭(作用:为了保证秘书人员政治上的可靠性) 2.汉 (1)一般: ①年龄须在17岁↑ ②背诵籀书9000字↑

③会书8种字体(大篆、小篆、刻符、摹印、殳书、隶书等)

(2)高级:文采+实际工作能力+年限

三、考核制度 1.秦 (1)五善

忠信敬上:忠顺于朝廷,尊重上司。 清廉毋谤:廉洁奉公,任劳任怨。 举事审当:处理政事要谨慎,妥当。 喜为善行:多做好事,利国利民。 恭敬多让:谦虚为事,诚恳待人。 (2)五失

夸以世:防止夸夸其谈,滥唱高调而不务实。

贵以大:防止好大喜工,不实事求是。 擅制割:防止自做主张,越权行事。 犯上弗知害:防止犯上做乱,目无法纪。

贼士而贵贝货:防止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只重视钱财。 2.汉

(1)中央:“常课”/“小考”(每年一考),“大课”(每三年一次) ·好:最;差:殿

(2)郡(国):主官郡守or国相考评 (3)县:县令/长考核 ·集簿:对考核实绩的记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