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1985年5月27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关学制的内容有:
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B、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义务教育中,社会、家庭、学生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实质是法律规定国家保障的教育。
6、解放后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时间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7、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我国教育的类别结构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9、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被称为学校教育结构。 10、我国学校教育层次结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1)幼儿教育: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机构创设于1903年,名为“蒙养院”,1922年改名为“幼稚园”。
(1)初等教育:我国现行学制中初等教育指的是小学教育。
(2)中等教育: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它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内部又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层。
11、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2、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五四制学制改革实验。
13、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双轨制”、“二战”后至今,日本的学制基本上实行六三三制。
15、我国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
第八章 教育目的
1、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是目的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协调作用。
4、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目的;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目的分别为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和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分两派: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缺点: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缺点: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 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
7、建国以来,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被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的提出时间是1949年12月。
10、我国规定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自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1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是1995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2、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这体现了教育的性质。 14、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德育。 16、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17、教育无目的论的提出者是杜威。
第九章 教育内容
课程的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
(1)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侧重于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重视学校中人际关系、校风、班风及校园环境等因素影响的课程就是潜在课程。
4、近代学科课程的基础是夸美纽斯奠定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5、古希腊“三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古罗马“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6、课程理论:
(1)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的课程论理的是结构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实用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
(3)综合课程论: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写课程的理论就是综合课程论,代表人物英国怀特海。综合课程的三种形式: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7、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瓦·根舍因。
8、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
10、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1、学科设置:学科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根据1992年颁布执行的课程计划,小学开设9门学科;初中开设13门;高中开设12门。
12、学科课程的优点: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缺点: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隔,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