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意义的词形变化形式,其目的是揭示词位变体的产生途径,从而进一步分清不同词位和词位变体之间的界限。
2.现代汉语构形法的涉猎范围
现代汉语“构形法”主要有哪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张寿康先生将“构形法”分为名词的构形法、动词的构形法、形容词的构形法以及量词、代词的构形法等。其中名词、量词、代词的构形法有:在指人的名词后加“们”(如“英雄们”、“朋友们”等),成为“复数(概数)形式”;单音节量词重迭(如“年年”、“件件”等),“表示‘每’的意思”;单音节人称代词后加“们”(如“我们”、“他们”等),成为“复数形式”。 动词的构形法有:用“AAB”式或“AABB”式重迭(如“把把关”、“调查调查”等),“表示动作的‘尝试即行’的情态”;单音节动词和支配式合成动词带上轻声音节“一”、“了” 后重迭(如“说一说”、“鼓一鼓掌”、“说了说”、“ 鼓了鼓掌”等),分别表示“尝试即行”、“尝试完成”的情态;多数动词带上“起来”、“下去”、“着”、“过”、“了”、“的”、“得”、“被”、“请”等“辅助词”后(如“看起来”、“看下去”、“看着”、“看过”、“看了”、“看的”、“看得”、“被看”、“请看”等)表示各种“态”。形容词的构形法有:用“AA儿的”式、“AABB”式、“ABAB”式和“A里AB”式重迭(如“好好儿的”、“漂漂亮亮”、“喷香喷香”、“胡里胡涂”等),表示“强调意味”等;形容词带上“起来”、“下去”、“了”、“着”、“过” 等“辅助词”后(如“看起来”、“看下去”、
17
“看了”、“看着”、“看过”等)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变化”。28
陈光磊先生将“构形法”也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加缀法”,就是“在词上添衬某种形态标志来显示其一定的语法特征”,被陈先生认定为“汉语构形的词缀”的有“第(如“第五”)、头(如“头一名”)”等“构形前缀”,有“得/不(如‘看得见’、‘看不见’)、里(如‘糊里糊涂’)、不(如‘滑不济济’)”等“构形中缀”,有“们、了、着、过、头(如‘讨论头’)、看(如‘说说看’)、得/不得、得了/不了、得来/不来、法(法子)(如‘讨论法’、‘红法’)、起来、下去、的慌(如‘闷的慌’)、巴(如‘洗巴洗巴’)”等“构形后缀”;一类是“重叠法”,“就是词素或全词重叠起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主要有“词素重叠”(如AABB式、AAB式、A不AB式等)、“全词重叠”(AA式、ABAB式、A不A式等)、“嵌缀重叠”(如A里AB式、A不BB式、A巴A巴式、A一A式、A了A式、A了一A式、A来A去式、AB来 AB去式等)等三种;还有一类是“加缀—重叠法”,即将“加缀法”和“重叠法”“这两种手段结合起来”,既让全词重叠起来,又在词上添衬某种形态标志,“如‘想一想、看一看’就是动词重叠后加中缀‘一’构成的,表示动作的‘一次体’”。29
葛本仪先生将“构形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附加法”,即“把词位语素附加在词干后面以进行形态变化的方法”,如单音节人称代
2829
张寿康《构词法和构形法》第60~72页。 陈光磊《汉语词法论》第40~55页。
18
词和指人名词带上词尾语素“们”,表示“多数”的语法意义,动词带上词尾语素“了、着、过”,表示“体”的语法意义,等等。另一类是“重叠法”,即“将整个词进行重叠或者把词中的词素分别进行重叠以进行形态变化的方法”,如“AA”式(如“人人”、“个个”、“走走”、“高高”)、“ABAB”式(如“研究研究”、“雪白雪白”)、“AAB”式(如“跑跑步”、“滚滚热”)、“ABB”式(如“冷清清”、“慢腾腾”)、“AABB”式(如“大大方方”、“勤勤恳恳”)、“A里AB”式(如“糊里糊涂”、“罗里罗嗦”)等等。
其中陈光磊先生所讨论的“构形法”范围最广,张寿康先生的次之,葛本仪先生的较窄一些。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