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1年制订,2005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001 英 文 名:Public Financ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前 置 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后 置 课: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税收学、比较财政学、国有资产管理 学 分:3学分 课 时:51课时

主讲教师:蔡军、吴美华、何志敏、王红领、陈桂华、陶学荣、郭晔、蒋兆才等 选定教材:陈共.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概述:

《财政学》是财政学本科专业和税务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课程从市场失灵引出公共部门(政府)的经济作用,在讲述公共产品、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等问题。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财政理论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论证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和税收部分,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第四部分为国债部分,主要阐述国债原理、规模及国债市场。第五部分为政府预算,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第六部分为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主要阐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关问题。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教学目的:

1.财政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学科,由于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论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内容,因而又可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学生在研究经济基本要素与框架的基础之上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政府的作用和财政的职能,为进一步研究财政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2.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是财政专业的基础课,其研究的视野要透过繁杂的财政现象揭示本质和客观的规律性。财政运行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一相互关系,促进经济与财政的健康发展,是财政学教学的一条根本线索以及又一目的。

3.财政收支是财政分配的主要内容,各收支项目的成立依据、运行特点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1

财政收支总量平衡与否与国民经济平衡的关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4.分析依据财政收支活动的规律,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如税收制度、支出制度、预算体制、财政监督制度等),深入探讨依据财政运行规律形成的财政政策(如政策的目标、手段、传导机制与效果等),都是财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或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再生产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理论,都要贯彻于教学全过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放在第一位。其次要运用好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

2.在基本理论上,既要借鉴西方经济学与西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又要紧密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经济、财政体制改革的实际,还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理财思想,发展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

3.明确对象,坚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繁有简。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课堂讲授中,主要地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对那些学生自学可以理解掌握的,就不必在课堂上讲解;对那些学生似懂非懂的,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最后总结、答疑;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重点讲,但不应一讲到底,而应该留有余地,给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

4.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借助于网络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