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烯反应釜的设计

由网络中查得

G搅拌器?201.2kg,则

m2?G电机?G减速器?G凸缘?G联轴器?G密封?G搅拌?G底盖?1600?2800?500?600?100?201.2?500?6301.2kg

(3)m3的计算

3取装填系数??0.85,则操作容积为V?60m,有

m3?????V?970?0.85?60?49470kg

(4)m4的计算 夹套中冷却水的计算

12m4?997?{?(D2?(D1??1n)2)?H2?V夹-V筒}41?997?{?(4.02?(3.8?0.054)2)?4.0?8.88-7.75}?4732kg4 故设备总重量为:

m?m1?m2?m3?m4?36969?6301.2?49470?4732?97472.2kg

每台反应釜常用4个支座,但作承重计算时,考虑到安装误差造成的受力

情况变坏,应按2个支座计算。故每个支座承受载荷

Q`?mg97472.2?9.8?477.61KN22,

按支座允许负荷Q允大于实际负荷Q'的原则选用支座JB/T4724-1992支撑式座B8,材料为Q235-AF,支座本体允许载荷

[Q]?550KN?Q`?477.61KN,则4个B8支座能满足支座自身的承载要求。

3.6.3 设备接口

化工容器及设备,往往由于工艺操作等原因,在筒体和封头上需要开一些各种用途的孔。

设备各个接管的选取如下表:

表3-1反应釜各接管规格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公称规格 PN4DN100 PN4DN50 PN4DN200 PN4DN150 PN4DN200 PN4DN100 PN4DN250 PN4DN100 接管外径和壁厚 f100`4 f57` 3.5 f300` 12.5 f150`4.5 f219` 9.5 f100`4 f100`4 f100`4 标准号 HG20593-97 HG20593-97 HG20593-97 HG20593-97 HG20593-97 HG20593-97 HG20593-97 HG20593-97 用途或名称 蒸汽出口 蒸汽入口 压料管套管 压料管 放料口 冷凝水出口 温度计管口 加料口

结束语

近几年国内PVC工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行业内的竞争加剧,生产厂商为

了提高竞争能力,对于大型化的聚合釜及其关键设备和成套工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合釜是PVC聚合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设备。当PVC生产装置能力超过2万吨/年,小型釜的配置,便明显地不经济。聚合釜的大型化是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全部自动化的需要,但具体采用多大容积的聚合釜,还受到配套的工艺技术、电器和自控仪表等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设备制造、设备运输条件和土建投资的制约。但毫无疑问的是,我国PVC行业采用大型聚合釜生产装置成为近年来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本设计正是基于这种发展现状而来。

根据设计任务书给定的设计参数,我查阅了大量化工设备设计资料,尤其是各类设计标准,完成了以下设计任务:

(1)反应釜的总体结构设计。根据工艺要求并考虑制造、安装和维护检修的方便,确定各部分结构形式,如封头形式、传动类型、轴封和各种附件的结构形式。 (2)搅拌容器的设计。

1)根据工艺参数确定各部分几何尺寸;

2)考虑压力、温度、腐蚀因素,选择釜体和夹套材料; 3)对罐体、夹套等进行强度和稳定性计算、校核。

(3)传动系统设计,包括选择电动机,确定传动类型,选择减速器、联轴器及底座设计。

(4)决定并选择轴封类型及有关零部件。

由于本设计中的反应釜为大型釜,因此设计的难点就在于各部件的型号的选取,这需要查阅大量的设计标准。同时,我认为各零部件间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尤其是反应釜传动装置间的配合问题,每两个部件之间的安装配合尺寸都必须认真仔细的选取,在考虑好他们的安装以后,才能选定标准件。另外,我曾因为搅拌轴的轴径过大,而选不到与其配合的轴封,底盖,以及法兰,幸好一个同学的无意提醒,让我改掉了轴的材料,使后续的零件的选取得到大大的简化,节约了许多时间。

致谢

大学的最后这次为期大半学期的毕业设计终将完成了,自4月以来,我将自身的大半时间投入到毕业设计中来,每天在图书馆静静的学习,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我查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另外,在寝室里的一些时间我也没有浪费,在书里无法了解到的一部分信息在网络中却有迹可循,利用百度文库和一些化工设备公司所展示的产品信息中,我也找到了很多需要的数据参数,对于这次毕业设计的圆满完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所做的课题的名称叫做“聚氯乙烯反应釜的设计”,这是一个与我的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密切相关的课题,并且是大学迄今为止以来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设计课题,课题的完成让我对于本专业的认识层次又提高了一个水平,学习到了大量的压力容器设计以及化工容器设计相关的知识,对于我国的聚氯乙烯行业也有一个相应的轮廓认识,我感到受益良多。

首先,十分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丁世云老师,丁老师在我本次设计中遇到困难时,总是能够循循渐进的引导我走出困境,不仅解决了困难,更重要的是让我提升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也十分感谢周围的同学们,他们给予我的帮助和提醒也让我走了许多弯路,使得毕业设计的用时大大的缩短,其质量也有所提升。最后,感谢我的学校,正是身处的学校环境,让我能够顺利的完成这次的毕业设计,图书馆众多的资料,CAD绘图室里的绘图软件,自习室安静的学习环境,都是不可多得的客观环境,正是处于这些优质的客观环境中,我的毕业设计才能顺利,按时的完成。

正是即将离开之际,却是思念最深之时。毕业设计结束了,大学四年的生活也即将结束了,即将离开校园,即将离开老师们,即将离开同学们,毕业设计成了大学生活的片尾曲,成了这些离开的主旋律。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