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紧接着河源的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小,侵蚀强烈,纵断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河段;中游水量逐渐增加,但比降已较和缓,流水下切力已开始缩小,河床位置比降稳定,侵蚀和堆积作用大致保持平衡,纵断面往往成平滑下凹曲线;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浅滩和沙洲;河口是河流入海,入湖或汇入更高级河流处,经常有泥沙淤积,有时分叉现象显著,在入海,湖处形成三角洲。 13.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年径流量的概念。
(1)径流的形成过程:①停蓄阶段: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又被土壤吸收,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降水量超过上述消耗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称为填洼。
②漫流阶段: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经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向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叫漫流阶段。而土壤,岩石的下渗强度,从开始下渗即逐步减小,一定时间后常称为稳定值,这个稳定值称为稳渗率。坡面漫流作为地表径流向河槽汇集的中间环节,分为片流,沟流和壤中流三种形式,其中沟流是主要形式。
③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后沿河网向下流动,使河流流量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口,小部分渗入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待洪水消退后,地下水又反过来补给河流。河槽集流过程在降水停止后还将继续很长时间。这个阶段包括雨水由坡面进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2)年径流量的概念:河流的年正常径流量是指多年径流量的算术平均值,即平均每年中流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4.河流补给形式及特点。
(1)降水补给: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融水补给: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这类河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也较有规律。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时间略迟,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
(3)地下水补给:河流从地下所获得的水量补给,称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深层地下水因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其补给通常没有季节变化,浅层地下水补给状况则视地下水与河流之间有无水力联系而定。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湖泊、沼泽水补给量的大小和变化,取决于湖泊和沼泽水对水量的调节作用。湖泊面积越大水量越多,调节作用越显著。一般说来,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稳定。
(5)人工补给: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属于人工补给的范围。
15.按照湖水与径流的关系以及湖水矿化度对湖泊进行分类。
(1)按照湖水与径流的关系,把湖泊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内陆湖完全没有径流入海,常属非排水湖。外流湖以河流为排泄水道又称排水湖,湖水最终注入
第9页,共26页
海洋。
(2)按照湖水的矿化程度,把湖泊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其中咸水湖又可根据水中溶解盐类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分为碳酸盐湖、硫酸盐湖、氯化物盐湖等。排水湖为淡水湖,非排水湖多为咸水湖。 16.沼泽形成过程。 (1)水体沼泽化: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毡向湖中央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大量有机物质堆积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渐变浅,最后形成沼泽。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沼泽化的过程与此相似。当河水不深,流速也不大时,水生植物从岸边生长,造成泥炭堆积,最终导致河流沿岸沼泽化。这些都属于水体沼泽化。 (2)陆地沼泽化:陆地沼泽化表现为多种形式,但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两种。在过湿区域的森林砍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碍木本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又成为苔藓植物的温床,最后形成苔藓沼泽,这是森林沼泽化;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河水泛滥及邻近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潜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厌氧环境,死亡有机质在厌氧菌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层,这是草甸沼泽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