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 书本与现实的教育缺少一致性 ? 教育方式上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 ? 自身缺乏正确的主体意识,不注重自我培养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价值偏差的矫正

?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 ? 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树立正确价值观 ? 培养素质和技能,形成正确角色意识和角色价值 ? 重视育人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中价值观的塑造 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 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

? 掌握个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

首要内容。

? 生活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化主要在家庭之中完成。随着社会发展,对个人的生活知识

与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

(二)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

职业活动不仅是个体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个性、完善社会性的重要途径。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基本内容。 (三)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对个人的外定型即社会为每一个成员确定的一套行为模式。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内容。

(四)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并按社会结构的规定行动。 二、社会化的途径 (一)社会教化

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执行者是指这些机构的组织者以及具体实施社会化的人。 1.家庭 2.学校 3.同辈群体 4.工作单位 5.邻里与社区 6.大众传播媒介

?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 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 再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管教孩子的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 问题:你对虎爸虎妈式教育的看法 学校教育的功用 1)受教育者视角

? 学校教育首先获取一张文凭,而文凭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 学校教育为个体的社会流动提供渠道;

? 学校教育为个人习得价值观(修身)和必要的技能。 2)社会的视角

? 将社会共同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传达给个体,以延续和加强社会的凝聚力量; (学校教育就是提供一种环境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智力倾向和道德倾向——杜威) 进行社会控制(在学校学习社会规范)

? 进行人才筛选和人力资源储备(学校扮演鉴定人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角色); ? 高等教育机构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地,促进社会发展和变迁。 中国学校教育的批判

1)中国初等教育中存在的制度冲突——以义务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小学和初中教育由于高中实施升学制度的干扰而彻底瓦解。

如基础教育中因为升学考试而出现的歧视制度—分班制度,这一制度在孩子们尚未理解社会基本含义的时候就已经被社会贴上了某种标签,似乎顺理成章、非常合理的分班制度,实际上强化了既有的社会分层结构。

教育是一项高危的行业,危险的不是自己,而是这些无辜的孩子!!! 2)中国高等教育中的 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

纳税人的钱为什么更偏向城市学生。失去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会使农村人口失去了更多的竞争机会和获得更高经济收入的机会,进而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格局和社会的不平等。 3)对学校教育制度另一批判是针对考试的

考试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成绩好能力不一定强,成绩差能力不一定弱,那为什么一定要考试?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替代考试的其它工具(不是最好的,但却最有效):在义务教育阶段,考试仍然是几乎所有学校教育中最通用的约束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双方不滥用各自权利和检验知识传播效果的工具。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只要高等教育甚至高中教育以及“好学校”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稀缺资源,考试就仍然是解决资源分配问题的公平手段。

? 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

的社会群体。

? 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

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 ? 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服饰

发型、隐语、符号)的影响。 工作单位

? 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 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

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

(二)个体内化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个人经过一定发展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映模式的过程。它是个人认识社会现实,加工社会影响,并使之转化为个人内部意识和内在素质的过程。 1.模仿学习

2.主观认同:重要他人与参照群体 3.角色扮演 4.自我强化 5.反思总结

上述五种内化方式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实现个体的内化。

讨论: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二重生活世界: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 现实世界的虚拟化? 虚拟世界的现实化?

积极影响与正功能 消极影响与负功能 正确对待与利用网络

第四节 社会角色扮演

? 社会角色的含义 ? 社会角色的类型 ? 社会角色的扮演 ? 社会角色失调

一、社会角色(social role)概念

社会角色是与社会地位密切联系的、是对应于一系列角色期望的、有赖于个体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一套行为模式。

(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二)角色是权力、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三)角色是对于特定地位的行为期待 (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角色丛(集) role set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角色集的两种情况

情况一:多种角色集于一身,这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如在图中提到的这位教师,他就汇集了十几种乃至几十种社会角色。

情况二: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里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在图二种,这位教师要同其他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校长等多种角色打交道,由此形成一个角色集。 角色集的解释力

? 可以比较充分地解释社会关系网络是怎样形成的。 ? 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角色冲突形成的原因。

? 可能解释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的焦点以及解决这些焦点的复杂性。为如何扮演好自己

的社会角色,协调好各种角色关系提供依据。

二、角色类型

? 获得方式: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achieved role& ascribed role

? 承担角色的心理: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 规范化: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 目标: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种族、性别、年龄等。

? 自致角色(成就角色):主要靠个人活动与努力获得的角色,如职业、阶级等。 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

不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习惯方式去做 3、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规定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

开放型角色对行为规范没有明确、严格限制,承担者有较多自由和发挥余地.如父母、夫妻、朋友

4、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功利型角色以追求效益和利益为目标,如商家。

? 表现性角色,指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角

色。

? 现代社会表现性角色的变质和奢侈 三、角色扮演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进行互动的时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 角色的确定 ? 角色的表现 ? 角色的扮演 ? 角色距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