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合作,建立了刺桐大桥。等到省里把泉州大桥给了市政府以后,他们就不太看中刺桐大桥的回报问题。再往后,有很多项目相继建成,这是中国走到升级换代阶段后,各地出现的普遍现象。现在在中国建个新的像模像样的大桥,好像轻而易举。所有大桥出来后,有的是收一段的过桥费,有的最后干脆就不收过桥费。
目前的情况是,八座大桥中,除了刺桐大桥还收费,其他大桥都处于免费通车状态。这样一来,可想而知,车辆能绕道就尽量绕道。这对于刺桐大桥项目而言,是利益的分割。
对此,我们看到的是,业主方完全处于无奈状态,拿不出任何基于契约的制约,或和政府做出讨价还价时调整的依据。这就是有苦说不出来。当时的市政府领导早已换届离任,新的领导人对这种刺桐大桥业主的诉求,完全不做回应。名流实业公司的人也无可奈何。
在这个案例里,BOT形式构架中的合作,演变成企业向政府的汇报,而非磋商。但企业的每一次汇报,在新的政府领导班子上,或是石沉大海得不到下文,或是新官不理旧账,不给予任何实质回应。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困扰。
十、配套设备服务提供风险
配套设备服务提供风险,指项目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到位引发的风险。 例1:汤逊湖污水处理厂项目
武汉非国有资本进入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先河的汤逊湖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在历经波折后宣告夭折!日前,该厂开始资产评估,将由武汉凯迪整体移交给武汉市水务集团。 提前有偿移交
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在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注册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9月23日,凯迪电力A股(代码000939)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近年来,该公司逐步进入城市污水处理领域,“本土化”优势使他们首先在武汉当地“下手”。据了解,2001年2月23日,凯迪电力与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公司(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所属国有企业为基础组建,代表市国资委持有国有资产的产权,并以出资人身份对国有资产的投资运作和资本营运等行使决策权。)达成协议,由凯迪公司以BOT方式承建汤逊湖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期两年,经营期20年,经营期满后无偿交给武汉高科。汤逊湖污水处理厂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该区创建于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一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打概念是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汤逊湖污水处理厂分两期建设,设计能力为10万吨/日。一期工程为5万吨/日,负责包括关山、庙山、流芳和藏龙岛地区32平方公里的污水处理。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凯迪公司副总工程师李迪田介绍说,该BOT项目2001年开建,一期工程建成后,配套管网建设、排污费收取等问题有关部门迟迟未能解决,以致工厂闲置至今。为保持设备能够运行,该公司请了10多名工人专门看守厂房,每星期进行两次污水净化调试。为此,他们不得不从厂房外一条排涝沟里抽水。一年来,这种无效投入已达40多万元。今年7月,武汉市政府组织各方协商后决定,将闲置一年多的污水处理厂整体移交武汉市水务集团。据悉,该项目凯迪方面投资近9000万元,武汉市水务集团的出价为6600万元,缺口问题尚待解决。 无奈之举
凯迪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跃瑜介绍说:2001年凯迪电力与武汉高科双方签订的协议约定:凯迪电力主要负责厂网建设;武汉高科主要负责项目立项、征地、
规划、报建等手续,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政策与收费办法。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因道路规划等问题,开发区无法按协议落实当初的承诺,凯迪公司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无法开工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区提出,将该厂的管网建设交给市水务集团。但水务集团不同意接手管网,理由是东湖开发区不属于他们建设范围。开发区进一步提出,将整个开发区的水市场(含供水、排水厂网建设及收费权)全部交给水务集团,其中包括汤逊湖污水处理厂。接收过程中,水务集团设了一道”门槛”:出厂水质必须达标方可整体收购。可处理厂无污水来源,根本无法调试,无法看处理的水质是否达标。水务集团这样做,是为了压低收购价。就这样,管网建设、处理厂移交迟迟不能顺利进行,经市政府多次协调,直至今年7月才基本达成共识。说心里话,如果配套管网能够顺利建设,我们还是希望能按协议来经营管理污水处理厂。现在处理厂整体移交,的确是出于无奈。管网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