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处理时,需要根据
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
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会计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
7 .相关性和可靠性受到其它哪些质量特征的制约?
答: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就是要如实表达,即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内容真实、数
字准确、资料可靠,会计的记录和报告不加任何掩饰。
第二,可核性。所谓可核性是指信息应经得住复核和验证,即由独立的专业和文化素养基本相同的人员,
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第三,中立性。所谓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不偏不依,不带主观成份。将真相如实地和盘托出,结论让用
户自己去判断。会计人员不能为了某种特定利益者的意愿或偏好而对会计信息作特殊安排,故意选用不适当的
计量和计算方法,隐瞒或歪曲部分事实,来诱使特定的行为反映。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取决于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但又不完全为会计人员所左右,有时会计人员受经
济环境和会计方法本身的局限,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则力不从心。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程度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对过去、现在及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则此项信息
具有预测价值。决策者可根据预测的可能结果,做出其认为最佳的选择,从而影响其决策。因此,预测价值是
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具有影响决策者决策的作用。
第二,反馈价值。一项信息如能有助于决策者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即具有反馈价值。把过
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与当初的预期的结果相比较,验证过去的决策是否有误,总结经
验防止今后决策时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反馈价值有助于未来决策。
信息反馈价值与信息预测价值同时并存,相互影响。验证过去才有助于预测未来。不明白过去,预测就缺 乏基础。
最佳的会计信息当然是既具备很强的相关性又有很高的可靠性,二者能同时增加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 最
为理想的。然而在现实中, “ 可靠性与相关性常常互相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可靠性会有所 削
弱,反之亦然。 ” 二者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如何权衡取决于决策者对其重要性的评价。 8 .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涵义是什么?在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应遵循哪些要求?
答: 会计确认:是依据一定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5 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财产物资都须都须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
量。 会计计量 包
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
在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应遵循: 权责发生制原则 、 配比原则 、 历史成本原则 、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 性支出的原则
9 . 什么是账户? 账户的基本结构如何?账户中各项金额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所谓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账户的结构 :如前所述,账户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因
此,随着会计主体会计事项的不断发生,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管多么错
综复杂,从数量上看不外乎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所以用来积累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各种有关数据的账户,
在结构上就应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左方和右方。一方登记增加数,另一方则登记减少数。至于哪一方登记增
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由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所记录的经济内容而决定。这就是账户的基本结构。这一基本
结构,不会因企业在实际中所使用的账 户具体格式不同而发生变化。
每个账户一般有四个金额要素,即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账户如有 期
初余额,首先应当在记录增加额的那一方登记,会计事项发生后,要将增减内容记录在相应的栏内。一定期间
记录到账户增加方的数额合计,称为增加发生额;记录到账户减少方的数额合计,称为减少发生额。正常情况
下,账户四个数额之间的关系如下: 发生额 本期减少 发生额 本期增加 初余额 账户期 末余额
账户期 ? + =
账户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期,即为下期的期初余额。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反映的是该类经济内容在本
期内变动的情况,而期末余额则反映变动的结果。
10 .什么是会计科目?会计科目与账户有何异同?
答: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同时也是各单位设置账户的一个重要依据。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共同点:都是分门别类地反映某项经济内容,即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账户
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从理论上来讲,会计科目和账户在会计学中是两个不同的
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主要区别是:会计科目通常由国家统一规定,是各单位设置账户、处理
账务所必须遵循
的依据,而账户则由各会计主体自行设置,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工具;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经济内容,而账
户不仅表明相同的经济内容,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并通过账户的结构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
即会计科目仅仅是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而账户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由于账户是根据6
会计科目设置的,并按照会计科目命名,也就是说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两者的称谓及核算内容完全一致,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与账户常被作为同义语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 11 .什么是复式记账?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所谓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应账户中相互联
系的进行登记,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理论依据:如前所述,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而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是资金 运
动的具体过程,只有把企业所有经济业务无一遗漏地进行核算,才能完整地反映出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貌,为经
营管理提供其所需要的全部核算资料。
企业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无非就是涉及资金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并且某项资金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总
是与另一项资金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相伴而生。换言之,在资金运动中,一部分资金的减少或增加,总是有另
一部分资金的增减变动作为其变化的原因。这样就要求会计上在记账的时候,必须要把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
资金增减变化的原因和结果都记录下来,从而完整、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而复
式记账方法恰恰就是适应了资金运动的这一规律性的客观要求,把每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到的资金在量上的增
减变化,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记 录予以全面反映。可见,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是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
12 .何谓借贷记账法?如何理解其 “ 借 ” 、 “ 贷 ” 二字的含义?
答:借贷记账法是以 “ 借 ” 和 “ 贷 ” 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这种记账方法大约起源于 15 世纪的 意
大利。当时,意大利沿海城市的商品经济特别是海上贸易已有很大的发展,在商品交换中,为了适应借贷资本
和商业资本经营者管理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借贷记账方法。
“ 借 ” 、 “ 贷 ” 两字的涵义,最初是从借贷资本家的角度来解释的。借贷资本家以经营货币资金为主要业 务 ,
对于收进来的存款,记在贷主 (Creditor) 的名下,表示自身的债务即欠人的增加;对于付出去的放款,则记在借
主 (Debtor) 的名下,表示自身的债权即人欠的增加。这样, “ 借 ” 、 “ 贷 ” 两字分别表示借贷资本家的债权 ( 人欠 ) 、 债务 ( 欠人 ) 及其增减变化。
13 .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在借贷记账法下,任何账户都分为借、贷两方,而且把账户的左方称为 “ 借方 ” ,账户的右方称为 “ 贷方 ” 。
记账时,账户的借贷两方必须做相反方向的记录,即对于每一个账户来说,如果借方用来登记增加额,则贷方
就用来登记减少额;如果借方用来登记减少额,则贷方就用来登记增加额。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借方登记的合
计数称为借方发生额;贷方登记的合计数称为贷方发生额。那么,究竟用哪一方来登记增加额,用哪一方来登
记减少额呢?这要根据各个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也就是它的性质来决定。 下面分别说明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
( 1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账户的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由于资产的减少额不可 能7
大于它的期初余额与本期增加额之和,所以,这类账户期末如有余额,必定在借方。该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 公式如下: 发生额 本期贷方 发生额 本期借方 余额
期初借方
期末借方余额 资产类账户 ? + =
( 2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所决定,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正好相反,
其贷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由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额与期初余额之和,通常也要大于其本期减少额,所以,这类账户期末如有余额,必定在贷方。该类账户期末 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发生额 本期借方 发生额 本期贷方 余额
期初贷方
账户期末贷方余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 ? + =
( 3 )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大多由资产转化而来,所以费用在抵销收入之前,可将其视为一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