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功能没有多大的影响,就不会引起细胞表型变化。 7.染色体畸变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答: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体结构的变化。染色体结构变化包括染色体缺失、插入、重复、倒位和易位。
10. 请用简图表示5-溴尿嘧啶(5-BU)引起AT—>GC和GC—>AT的碱基转换过程。 答:P226图5.2.27
12.以下哪个DNA序列最容易受到紫外线的破坏:AGGCAA,CTTTGA,GUAAAU?当细菌
暴露在太阳下,为什么不会被全部杀死?
答:a.CTTTGA序列是最容易受到紫外线的破坏,因为里面嘧啶多,而嘧啶比嘌呤对紫外线敏感得多,容易被紫外线破坏。(P221倒数第三段)
b.因为在正常的微生物细胞中,紫外线造成的DNA损伤是可以得到及时修复的。若将受到紫外线照射后的细胞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菌体的突变率和致死率均会下降,这是光复复活作用。细胞内还存在另一种修复体系——暗修复或修复作用,它不需要光激活。因为有这两种修复作用,所以当细菌暴露在太阳下不会全部杀死。
14.试比较大肠杆菌的F+、F-、Hfr和F`菌株的异同,并图示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答:a.1.F+菌株:细胞内有游离的F因子,有性线毛,可与F-菌株发生接合,从而将F因子转移至F-菌株,使F-菌株成为F+菌株。(P234)
2.F-菌株:细胞没有F因子,细胞表面无性线毛,可与F+菌株接合,并转变成F+菌株,也可与Hfr菌株接合,并获得Hfr菌株的一部份或全套染色体。F+菌株和Hfr菌株脱去F因子则成F-菌株。
3.Hfr菌株:含有与染色体特定位点整合的F因子。
4.F′菌株:它介于F+菌株与Hfr菌株之间,细胞中有游离的、带小段染色体基因的环状F因子,可与F-菌株接合,使其成为F`菌株。F`菌株的形成见F因子转导。(P234-P235) b.(P234图5.3.4,P235图5.3.5、图5.3.6,P236图5.3.7)
13
19.将经60CO处理后的菌液涂布在CM、MM、SM培养基上,请问在哪种培养基上可能长出菌落数最多,为什么?
答:CM培养基上可能长出的菌落数最多;因为CM培养基营养丰富,碳源和氮源都是一些有机物,能满足各种营养缺陷菌株和野生型菌株的生长;而MM培养基营养贫乏,氮源由无机物组成,不含AA、Vitamin和核酸碱基有机物,野生型能生长,营养缺陷型不能生长;SM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上加入某一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合成的营养因子,只能满足该营养缺陷菌株和野生型菌株的生长。
23.在一个细胞群体中,有抗链霉素的菌体,也有对链霉菌素敏感的菌体,请问如何将对链霉菌素抗性最强的菌株筛选出来,并进一步确认它是真正的抗性菌株。
答:用梯度平板法来筛选,先将一般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将皿底斜放,使培养基凝结成斜面,然后将皿放平,再倒入含有适当浓度链霉素的培养基,凝固后放置过夜。由于药物的扩散,上层培养基越薄的部位,其药物浓度越稀,造成一由稀到浓的药物浓度增加的梯度。再将菌液涂布在梯度平板上,药物低浓度区域菌落密度大,大都为敏感菌,药物高浓度区域菌落稀少甚至不长,浓度越高的区域里长出的菌抗性越强。我们就选择药物浓度高区域的菌株。 关于进一步确认它是真正抗性菌株,可以用平板快速检测法去确认。 25.何谓影印培养?它在工业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有哪些?
答:a.影印培养法:先将菌液稀释涂布于完全培养基上,培养长成单菌落,然后将它们分别定位点种于完全培养基,补充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观察同一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P255)
b. 应用:比如1.检测营养缺陷型菌株;2. 测定最低杀菌浓度等等。
27.某突变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上无法生长,而添加了0.1%碱水解酵母核酸后,该菌株能生长。请设计一实验方案以进一步确定该菌株的生长必需物。
答:首先,它是核酸营养缺陷型。可采用生长谱法,分别配制缺A、G、C、T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