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特色(现行版) - 图文

整个崔家大院尽在眼前。同时,在院墙的隐避处辟有更道,以便夜间更夫巡视全院,这些更道不为一般人所知。 2.院落选址位于城市中轴线

户部山位于徐州南门外,原名南山,因西楚霸王项羽曾在此操练兵马又称为戏马台。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暴涨,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在堤溃的前一天告示全城,并将办公机构迁至戏马台聚奎堂,“因筑垣修宇,遂为署焉”,后渐名户部山。从那以后,户部山成为富商大贾建房造屋之地,故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在户部山”的民谣。崔家大院西临彭城路,为古城徐州的城市中轴线,不但地理位置优越,且负阴抱阳,是理想的阳宅之地。2001年在崔家巷改造施工中发现一方“永远示禁”碑,碑文记载:“郡城古迹,凡有关风水者,俱不准附近居民擅自拆毁。户部山旧存玉铃、右节、左丽、金雉四门,历经重修,更应仍存旧制保护。诚恐附近居民人等不知例禁,私自拆毁合行,出示禁止,以使附近居民及乡保人等知悉。嗣后倘有因盖私宅将该古迹擅自拆毁者,该乡保即赴县禀告以拿究,各具凛遵,毋违特示。特授江南徐州府铜山县正堂加十级纪录朱为立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原来,户部山西坡山前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河上南北各架一座石桥,在此建房正符合背山面水的阳宅选址要求,这通碑刻反映了崔家大院选址时对风水的勘察。

3.建筑布局依山借势

崔家大院全盛时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这一地块东西狭长,南北较短,东西坡度35度,落差7.1米,建筑布局十分局促,但古代工匠精心布置,创造出了比平地更为出色的院落格局。崔家大院整个地块由低至高分为五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前后布置四合院,其间以影壁、天井、腰廊、垂花门、月亮门、随墙门等贯穿连接,形成轴线交错、严谨多变的院落格局。因此,整个大院虽然房屋众多,院落重重,但轴线清晰,严谨有序。户部山为寸土寸金之地,为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对建筑的处理往往依山就势,自由灵活。如上院一进小前院的堂屋(一层)和西花厅院的鸳鸯楼(二层)东西并列,为一条屋脊,处理手法十分巧妙。为巧借山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工匠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楼房鸳鸯楼,这种楼的一层和二层处在前后两个不同的四合院,房门朝向相反,因此,鸳鸯楼的一层为西花厅院的堂屋,二层为二进西跨院的南屋,它巧妙地解决了地势落差较大造成的不利因素,一楼而隔成前后两个四合院,可谓独具匠心。

4.梁架结构及建筑构件地域特征鲜明

崔家大院的梁架结构和装饰构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少是徐州古民居中独有的文化基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梁架结构。崔家大院除厅堂等重要建筑使用抬梁结构外,其他房屋基本都使用“金字梁”结构,或“金字梁”与抬梁的混合结构。所谓“金字梁”因其屋架部分的轮廓和形式类似于汉字的“金”字而得名,梁架由一

根大梁和两根叉手组成,大梁上各有一根短的站柱,俗称“站人”。“金字梁”不但结构简单,用料节省,且受力坚固,施工方便,在进深不大的民宅中非常实用。“金字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梁架形式、受力特点和构造做法完全不同于穿斗和抬梁建筑体系,这种古老的梁架结构受到越来越多建筑专家的关注。 二是大量使用挑檐檩。为增加非厅堂类建筑的美观,明间往往使用挑檐,并在檐柱外设多层插栱以承托挑檐檩。崔家大院的插栱为两出跳或三出跳的“插栱”形式,即在二或三层的插栱上置座斗,最高的座斗上翼形的横栱“一斗二升”,承托檐檩。迎面望去,层层插栱、一斗二升的横栱与挑檐檩形成的立面造型美观,极富装饰效果。

三是屋脊上安装各式泥塑构件,脊端安装兽头。为增加屋面的装饰性,每个四合院有一口主屋屋面安装荷花奇石脊、凤戏牡丹脊、富贵牡丹脊等,脊两端安装高大的龙头鱼尾兽头。荷花奇石脊每块长50厘米、高37厘米、厚15厘米,五块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画面中心或为盛开的荷花,或为含苞欲放的荷花,两侧为或翻卷或浮于水面的荷叶,并分别配以斜竹、太湖石、螃蟹、鱼鹰、青蛙、小鸟等,下部是泛起的涟漪,内容丰富,生动传神。凤戏牡丹脊中间是两只相向起飞的凤凰,凤凰身后是朵朵盛开的牡丹。除屋面安装花脊外,两侧山墙上还安装狮子滚绣球、凤戏牡丹、富贵平安等山花,以与花脊相配。如果是厅堂,垛头上还安装“鹿鹤同春”、“松鹤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