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学名词解释

106、终末细支气管(terminal bronchiole):终末细支气管为细支气管的分支,管径约为0.5mm,内衬单层柱状纤毛上皮,无杯状细胞,管壁内无腺体和软骨片,平滑肌为完整的环行层。

107、肺泡隔(alveolar septum):相邻肺泡上皮之间有薄层结缔组织,称肺泡隔,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大量弹性纤维及肺巨噬细胞。肺泡隔内弹性纤维的存在使肺泡在吸气时充分扩张,呼气时充分回缩。若弹性纤维的弹性减弱,就会影响肺的换气功能,导致肺气肿。肺巨噬细胞分布广泛,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可吞噬进入肺泡的细菌,尘粒及细胞碎片。 108、尘细胞(dust cell):。肺巨噬细胞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可吞噬进入肺泡的细菌,尘粒及细胞碎片,吞噬灰尘颗粒后的肺巨噬细胞称尘细胞,常位于肺泡隔及各级支气管附近。 109、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肺泡隔毛细血管血液中的CO2与肺泡腔内的O2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气-血屏障,也叫呼吸膜。气血屏障包括下列几层结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有的部位没有此层)、肺泡上皮基膜、Ⅰ型肺泡细胞、肺泡表面液体层。

110、表面活性物质(surfactant):Ⅱ型肺泡细胞的胞质中含有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结构,称嗜锇性板层小体,小体内含磷脂,蛋白质和糖胺多糖。板层小体成熟后,将其内容物释入肺泡腔,在肺泡上皮表面铺展,形成一层薄膜,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若这种物质减少,可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大,引起肺不张。 111、肾小叶(renal lobule):每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一个肾小叶,小叶之间有血管走行。

112、皮质迷路(cortical labyrinth):髓放线之间的皮质称为皮质迷路,内有肾小体、近曲小管及远曲小管等结构。 113、髓放线(medullary ray):髓质的结构呈放射状深入皮质,构成髓放线,主要由近端小管直部、远端小管直部、细段及集合小管构成。

114、肾单位(nephron):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与集合小管共同行使泌尿功能。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主要由血管球和肾小囊构成。肾小管又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段。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又分别分为曲部和直部两段。近端小管曲部与肾小体相连,远端小管曲部与集合小管相连。 115、滤过膜(filtration membrane):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滤入肾小囊腔而生成原尿,这一过程要经过三层结构:毛细血管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之间的裂孔膜。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膜或滤过屏障。

116、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球旁细胞位于入球微动脉管壁上,由入球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转化而成。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胞质内含许多分泌颗粒,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肾素。 117、致密斑(macula densa):远端小管在靠近肾小体血管极处,紧贴肾小体一侧的上皮细胞变为高柱状且密集排列,形成一斑块状隆起,称致密斑。一般认为,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可感受远端小管腔内钠离子浓度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调节其分泌活动。

118、髓袢(medullary loop):近端小管直部、细段、远端小管直部共同构成的“U”形结构称为肾单位袢,也叫髓袢。髓袢对尿液浓缩起重要作用。 119、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生精小管是产生精子的管道,管壁主要由生精上皮构成。上皮深面有较厚的基膜及胶原纤维和梭形的类肌细胞。生精上皮包括两种类型的细胞: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

120、生精细胞(spermatogenic cell):生精细胞是产生精子的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精原细胞是最幼稚的生精细胞。从青春期开

始,在垂体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精原细胞不断发育分化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后者经第二次减数分裂后形成精子细胞,精子细胞经过一系列的形态改变后,发育成精子。

121、精原细胞(spermatogonium):精原细胞是最幼稚的生精细胞,紧贴在生精小管基膜上,胞体较小,圆形或椭圆形。精原细胞分A、B两型,A型精原细胞不断分裂,其中一部分留作干细胞,另一部分分化为B型精原细胞。B型精原细胞经过经过几次分裂后,体积变大,分化成初级精母细胞。青春期后,精原细胞不断分裂,可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精子。 122、支持细胞(sustentacular cell):支持细胞是生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的一种,位于生精细胞之间,呈不规则的锥体状。支持细胞的功能很多,可对生精细胞起支持、营养作用;能促使各类生精细胞向管腔移动并促使精子向管腔中释放;能吞噬、处理精子形成过程中脱落的细胞质;还能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ABP),以提高生精小管内雄激素含量,促进精子的发生;还参与构成血-睾屏障。

123、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血-睾屏障是位于血液和生精小管上皮之间的屏障,该屏障包括下列几层: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及支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血睾屏障的存在将生精小管的近腔室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既可保证精子的发生在相当稳定的微环境中进行,另一方面,又可阻止精子抗原逸出,防止发生自体免疫反应。

124、前列腺凝固体(prostatic concretion):前列腺腺体分泌物凝固后形成的板层状小体称为前列腺凝固体。凝固体大小不一,呈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多,钙化后成为前列腺结石。

125、卵泡(ovarian follicle):卵泡主要由中央的卵母细胞和周围的卵泡细胞组成,卵泡的发育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卵泡是卵细胞生长发育的结构,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主要分泌雌激素。

126、原始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原始卵泡位于卵巢皮质浅层,数量多,体积小,由中央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构成。

127、初级卵泡(primary follicle):初级卵泡由原始卵泡发育而来。卵母细胞增大,卵泡细胞增生,由扁平变为立方或柱状,由单层变为多层,最内层为柱状放射状排列的放射冠。在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均质状、嗜酸性的透明带。

128、次级卵泡(secondary follicle):次级卵泡由初级卵泡继续增大发育形成。其卵泡细胞增至6~12层,其中的小腔隙逐渐融合成卵泡腔,腔内充满卵泡液。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内形成卵丘。

129、成熟卵泡(mature follicle):在FSH和LH的共同作用下,次级卵泡继续发育为成熟卵泡。每个月经周期的一批卵泡中,只有一个发育成熟并排卵。此时卵泡液急剧增多,卵泡体积显著增大,卵泡壁越来越薄并向卵巢表面突出。

130、透明带(zona pellucida):初级卵泡内,在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结构,称透明带。电镜下可见放射冠细胞纤细突起穿入透明带与初级卵母细胞的微绒毛和胞膜接触并有缝隙连接。构成透明带的蛋白中有精子受体,在受精过程中,对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和特异性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131、放射冠(corona radiata):从初级卵泡阶段出现,靠近卵母细胞的一层卵泡细胞变为高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为放射冠。

132、卵丘(cumulus oophorus):在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中,由于卵泡腔的扩大,使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形成一个圆形隆起突入卵泡腔内,称为卵丘。 133、卵泡膜(theca folliculi):卵泡周围的基质细胞增殖并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随着卵泡的发育,卵泡膜分化为两层:内层毛细血管丰富,基质细胞分化为膜细胞;外层有

环形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

134、排卵(ovulation):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透明带、放射冠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每个月经周期排一个卵,偶尔排两个或两个以上。排卵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

135、黄体(corpus luteum):排卵后的卵泡壁向腔内塌陷。在LH的作用下,颗粒层及卵泡膜突入卵泡腔,发育成为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外包结缔组织膜,新鲜时显黄色,称黄体。颗粒细胞分化为颗粒黄体细胞,位于黄体中央;膜内层细胞转化为膜黄体细胞,位于黄体周边或随结缔组织进入颗粒黄体细胞团之间。如果没有受精,黄体仅维持12~14天后退化,称月经黄体。

136、间质腺(interstitial gland):接近成熟的卵泡闭锁时,卵母细胞、卵泡细胞及透明带均退化消失,但膜细胞不退化,而是分化形成多边形的上皮样细胞,并被结缔组织分隔成分散的细胞索团,称为间质腺,可分泌雌激素。 137、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自青春期至绝经期,子宫体与子宫底的功能层,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既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从月经的第一天起至下次月经的前一天为一个月经周期。在典型的28天周期中,第1~4天为月经期,第5~14天为增生期,第15~28天为分泌期。 138、获能(capacitation):刚排出的精子并不具备使卵子受精的能力,因为精子头外表面覆盖一层来自精液的糖蛋白,它能阻止顶体酶的释放。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该糖蛋白被去除,精子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获能。

139、受精(fetilization):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称受精,发生于输卵管的壶腹部。

140、顶体反应(acrosome reaction):接触到透明带后,精子头与透明带ZP3结合,诱发顶体前膜与精子头部表面的细胞膜融合,并破裂,形成许多小孔,使顶体酶得以释放,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 141、透明带反应(zona reaction):精子与卵子结合后,卵子的皮质颗粒释放酶类,使透明带结构发生变化,ZP3分子变性,使之不能再与精子结合,从而阻止其他精子穿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为透明带反应。

142、桑椹胚(morula):受精后第3天的早胚含有12~16个卵裂球,外观似桑椹,故称为桑椹胚。

143、胚泡(blastocyst):受精后第4天含有大约100个卵裂球的早胚呈囊泡状,称为胚泡,其中心的腔称为胚泡腔,周边的一层细胞称为滋养层,位于胚泡腔一侧的一团细胞称为内细胞群。

144、蜕膜(decidua):胚泡植入后的子宫内膜改称蜕膜,蜕膜中的基质细胞改称蜕膜细胞。根据蜕膜与胚泡的位置关系,通常将蜕膜分为三个部分:位居胚泡深面的部分称基蜕膜,覆盖在胚泡浅层的部分称包蜕膜,其余部位的蜕膜称壁蜕膜。 145、胚盘(embryonic disc):胚盘是由内细胞群分化来的盘状结构,是整个胚体的原基;第2周时仅由两个胚层即上胚层和下胚层构成,称为二胚层胚盘;第3周时则由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三个胚层构成,称为三胚层胚盘。

146、原条(primitive streak):第3周初,上胚层中线的一侧形成一索条状增厚区称为原条,其头端膨大称为原结。原条中线出现的浅沟称为原沟,原结中心的浅凹称为原凹。 147、脊索(notochord):原结细胞向头端增殖,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的索条状结构称为脊索,对早胚有一定的支架作用,可诱导神经管的发生。

148、口咽膜(buccopharyngeal membrane):口咽膜是脊索头端的一个没有中胚层,即仅由内、外两个胚层构成的小区,它于第4周破裂,使原始口腔与原始咽相通。

149、泄殖腔膜(cloacal membrane):泄殖腔膜是原条尾端的一个没有中胚层,即仅由内、外两个胚层构成的小区,它于第8周破裂,使肛凹与原始直肠相通。 150、神经管(neural tube):在脊索诱导下,外胚层中线增厚呈板状,称为神经板。后来,神经板中央凹陷,形成神经沟;其两侧缘隆起,称为神经褶。两侧神经褶最终在中线愈合,形成神经管。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

151、神经嵴(meural crest):在神经管闭合过程中,神经板外侧缘的一些细胞迁移到神经管背侧,形成一条纵行的细胞索,后来又分裂为两条,分别位于神经管的背外侧,称为神经嵴。神经嵴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基。

152、体节(somite):体节属于轴旁中胚层,是位于脊索两侧、左右对称的块状结构,从颈部至尾部依次形成,共42~44对,将分化为背侧皮肤真皮、骨骼肌和中轴骨骼。 153、轴旁中胚层(paraxial mesoderm):紧邻脊索两侧的中胚层称为轴旁中胚层,该部位将形成42~44对左右对称的块状结构,称为体节,将分化为背侧皮肤真皮、骨骼肌和中轴骨骼。

154、间介中胚层(intermediate mesoderm):间介中胚层是指位于轴旁中胚层和侧中胚层之间的中胚层组织,将分化为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155、侧中胚层(lateral mesoderm):侧中胚层是指中胚层最外侧的部分,其中间的腔称为胚内体腔,该腔将侧中胚层分为两层,与外胚层相贴的是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相贴的是脏壁中胚层。

156、体壁中胚层(parietal mesoderm):胚内体腔将侧中胚层分为两层,与外胚层相贴的是体壁中胚层,将分化为胸、腹部和四肢的真皮、骨骼肌、骨骼和血管等。 157、脏壁中胚层(visceral mesoderm):胚内体腔将侧中胚层分为两层,与内胚层相贴的是脏壁中胚层,将分化为消化管、呼吸道管壁除上皮外的其他结构。

158、胎膜(fetal membrane):胎膜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器官的统称,它们对胚胎起保护、营养、支持等作用,但不构成成体的任何结构,分娩时排出体外,胎膜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

159、绒毛膜(chorion):绒毛膜由滋养层和衬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壁层构成。因其表面有绒毛形成而得名。绒毛膜分为两部分,与包蜕膜相连的部分称为平滑绒毛膜,其绒毛将退化消失;与基蜕膜相连的部分称为丛密绒毛膜,参与胎盘的形成,其绒毛粗大、茂密。 160、羊膜囊(amnion):羊膜囊是一个充满液体即羊水的囊状结构,其壁称为羊膜,中间的腔称为羊膜腔,刚形成时,羊膜囊位于上胚层的上方,羊膜与上胚层边缘相连续。后来随着胚体的形成,羊膜腔扩大,胚体突入羊膜腔内。羊膜在胚胎腹侧包裹体蒂,形成脐带。随着羊膜腔进一步扩大,最终羊膜与绒毛膜相贴,胚外体腔消失。

161、卵黄囊(yolk sac):卵黄囊最初形成时是位于下胚层下方的囊状结构,后来,随着胚体的形成,其远侧端被包入脐带,近侧端呈细管状,与原始消化管相连,称为卵黄蒂。卵黄蒂于第6周闭锁并最终退化。人类卵黄囊无营养功能,其壁上的胚外中胚层是造血干细胞的发源地,原始生殖细胞则起源于其内胚层。

162、尿囊(allantois):尿囊是胚胎发育早期从卵黄囊的尾侧伸向体蒂内的一个盲管。胚体形成后,尿囊开口于原始消化管尾段腹侧,膀胱形成后,尿囊成为从膀胱顶部至脐内的一条细管,称为脐尿管。脐尿管最终闭锁成为脐中韧带。尿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分化形成尿囊动脉和尿囊静脉,后来演变为脐动脉和脐静脉。 163、脐带(umbilical cord):脐带是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的索状结构,表面覆以羊膜,内含黏液性结缔组织,其中除含有闭锁的卵黄囊和脐尿管外,还有脐动脉和脐静脉,其原基是体蒂。脐带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唯一通道。

164、绒毛间隙(intervillous space):绒毛膜上的绒毛干深入子宫蜕膜,绒毛干之间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