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目汇总及分析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知识属性 第四单元 《课堂作业》 经过时间计算 题 型 基本 综合 拓展 √ 时 单元 机 总复习 课时 √ 课 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 陈述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 ) 策略性知识( ) 这是课堂作业本上出现的一道习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两种计时法的表示方法及相互转化,已会简单计算经过的时间,因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较难,所以在计算经过时间上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明白计算的方法,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已选择用“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来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简述 ◆典型错题

题 目:小华下午1时40分到图书馆,17时离开图书馆回家,他最多在图书馆阅读了多长时间?

学生错解:17:00-1:40=15小时20分 ◆原因分析

学生访谈:我一看是1时40分开始,17时离开,就直接减一减计算了。

1.从学生访谈情况看,学生知道计算经过的时间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但忽视了两个时刻不是统一的计时法。特别是开始时间中的“下午”两字给忽略了,从而导致了错误。

2.学生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于此题,如果学生用生活经验去思考一下,试想:在图书馆看书一下子看15个小时以上符合常理吗? ◆教学建议

1.对于两种计时法的比较还欠深入,加强两种计时法的区别,增强灵敏度。

2.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可以用笔圈出时间词,如此题中的开始时间中可以把“下午”两字圈出来,然后把它化成24时记时法后,再利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的方法来计算。让学生明白要先统一计时法,再来计算。

3.计算经过时间的教学是一个应用性、科学性很强的知识点。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正

确可行的方法,还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 ◆资源链接

24时计时法和简单的经过时间计算教学心得

一、通过直观教学使同学们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例如:钟面上的1时,当天的午夜有一个1时,它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到了中午仍有个1时等。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而是出现连续的读用方法。例如:从午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午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

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时。

通过黑板上的钟面,使同学们产生对家里的钟面的联想。通过老师的反复对照读法,使同学们也能很好区别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下面的实际计算打下坚定的基础。有了概念,同时,也就有了有计算的基础,这就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第一阶段。务必引起老师的重视。

二、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推出诸如此类的简易计算公式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讲清24时计时法的概念之后,就要进入实际的计算的教学。但是大部分的同学往往存在着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在实际的计算中总是糊里糊涂的。例如:一列火车10:22从首都北京发车,19:29到达沈阳。求列车的运行时间。还有,一场演唱会从8:30开始到14:30结束,求演唱会演出的时间等。诸如此类的计算举不胜数,要是见一题就给讲一次怎样的计算,那就麻烦太大了。所以凡属这类的计算问题,都可以概括出一个简易的公式,让同学们像应用其它的公式一样,轻松地把数字代入公式中就即刻求出。那就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运行时间。这个公式即通俗易懂又涵盖了很多问题的时间计算。对于同学们来说,在老师的启发下是很容易接受的,运用起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