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练习题(理论部分)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A 2. A 3. D 4. C 5. D 6.A 7.C 8.B 9.C 10.C 11.C 12.D 13.A 14.A 15.A 16.D 17.B 18.C 二、多选题

1.AD 2.BC 3.ADE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从假设条件、理论内容等方面讨论。(1)H一0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赫一俄模型则假设商品靠单一要素是无法生产的,其他要素如资本、土地在生产中也是不可或缺的;②李嘉图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在国际贸易中应用,而赫一俄模型则暗含着国内、国际贸易都是不同区域间的商品交换,本质是相同的;③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各国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而赫一俄模型则假设各国生产技术、生产函数相同,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2)从理论内容上分析,两者的区别在于对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的说明。①比较优势论: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②要素禀赋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2.答案提示:(1)出口服装;(2)相对价格变大;(3)服装的生产和贸易量进一步加大,福利水平短期内上升;(4)不一定,服装出口增加可能导致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所得可能会减小甚至为负。 3.答案提示:(1)土地报酬增加;(2)资本报酬下降;(3)土地和资本报酬相对下降。

4.答案提示: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

(1)基本内容: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2)评价:①理论贡献:贸易产生的基础或原因由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发展成为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分析框架由单要素模型发展成为两要素模型;弥补了古典理论缺乏需求分析的缺陷;采用总体均衡分析方法对贸易所得及其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长期内,新古典理论发展了隐含在古典理论中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②局限性:赫~俄模型的某些前提假设条件不切实际;赫一俄模型把贸易产生的原因归结为自然禀赋条件不够严谨。

5.答案提示:不同意,中国是劳动丰裕国家,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相当于变相出口劳动,会使劳动力价格提高,就业增加。

6.答案提示: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采用美国的数据对H~O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其结果并不符合H—O模型理论,这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包括熟练劳动说、人力资本说、产品要素密集型逆转、需求偏好差异说、贸易壁垒说以及自然资源说等。

7.答案提示:对国际分工贸易模式基本没有影响,但在假定成本递增的情形中,专业化分工不可能完全实现,即不可能出现极端专业化分工。

8.答案提示: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如X)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如A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如B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当生产商品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较大时,生产要素之间的价格变动就会影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甚至使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

9.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1)发展中国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I:L较优势,可通过出口该类商品获益,而发达国家可通过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优势产品而获益。

(2)美国资本丰裕,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

(3)

>>閻忕偞娲栫槐鎴﹀礂閵婏附鐎�<<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