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练习题(理论部分)

第一章 导 论

一、单选题

1.一定时期内,若一国一定量商品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量增加,该国贸易条件便( )。 A.恶化 B.不变 C.改善 D.不确定 2.净进口是一国(地区)( )。

A.商品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 B.某一商品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

C.某一商品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量小于进口量 D.某一商品在一年内进口量小于出口量 3.贸易条件是指( )。

A.投资环境 B.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比价 C.进出口商品比价 D.市场价格水平 4.上海经香港从美国进口电脑( )。

A.因货物从美国直运上海,不属转口贸易 B.因属转口贸易,货物必须经香港转运 C.货物虽不转运,仍属转口贸易 D.因属转口贸易,必须在香港过境 5.世界贸易统计中( )。

A.世界出口总额等于世界进口总额 B.世界出口总额大于世界进口总额 C.世界进口总额大于世界贸易额 D.世界出口总额小于世界贸易额 6.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应计入( )。

A.总贸易进口额 B.总贸易出口额 C.专门进口额 D.专门出口额 7.贸易量指标是用( )表示的。

A.数量 B.金额 C.指数 D.比值

8.日本某公司向西欧出口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由香港转船,这种贸易可称之为( )。 A.直接贸易 B.间接贸易 C.转口贸易 D.第三国贸易 9.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口同类商品多于出口同类商品称为( )。 A.净出口 B.复出口 C.净进口 D.复进口 10.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 B.自然条件 C.国际生产关系 D.国际贸易 11.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 )间的分工。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达国家 D.发达国家 12.二战后,世界市场上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的主要变化有( )。

A.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贸易 B.机械产品比重迅速增长 C.成套设备贸易迅速增长,但中间性机械产品贸易增长缓慢

D.工业制成品生产增长带动农产品贸易迅速增长,机械产品贸易增长缓慢 13.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先天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社会生产力 C.上层建筑 D.生产关系

14.一国有形商品进出口额和无形商品进出口额( )。

A.同时显示在该国海关的对外贸易统计上 B.同时显示在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 C前者仅显示在该国海关的对外贸易统计上

D.后者同时显示在该国的国际收支表和海关的对外贸易统计上 15.转口贸易的商品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 )。

A.只能采取间接运输 B.只能采取直接运输 C.既可直接运输,也可间接运输 D.只能过境运输 16.在人类历史上,对外贸易产生于( )。

A.社会早期 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末期 D.封建社会早期 17.反映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指标有( )。 A.各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C.各国的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1

B.各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D.各国的制成品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18.战后发达国家实行贸易自由化主要表现为( )。

A.工业品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B.机械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c.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超过机械设备的贸易自由化

D.实现经济一体化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

19.国际分工的形成始于( )。

A.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20.二战后,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分工上看,( )在逐步发展。 A.工业国与矿业国的分工 B.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 C.同层次的工业部门分工 D.一层次的工业部门分工 21.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进出口总额占( )比重。

A.进口额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收入 D.出口额 22.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 )。

A.奢侈品 B.农产品与原材料 C.农产品与工业品 D.矿产品 23.以国境和关境作为标准,国际贸易可分为( )。

A.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 B.有形商品贸易和无形商品贸易 C.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D.过境贸易和转口贸易

24.按照是否有第三国参加作为标准,国际贸易可分为( )。

A.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B.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C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D.过境贸易和转口贸易 25.按是否进入国境作为标准划分国际贸易,称为( )。 A.总贸易 B.专门贸易 C.过境贸易 D.转口贸易 26.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 )。 A.世界地理大发现以后

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

C.始于19世纪80年代,止于20世纪初 D.第二次产业革命后 27.以关境作为划分进出口标准的贸易叫( )。

A.总贸易 B.进出口贸易 C.专门贸易 D.贸易量 28.总贸易体系说明( )。

A.一国作为生产者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具有的意义 B.一国作为消费者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具有的意义 C.一国在国际货物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作用

D.一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作用

29.某年世界出口货物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货物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货物贸易额为( )。

A.0.1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3.3万亿美元

30.1998年某国的出口贸易额为1 840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 400亿美元,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0 000亿美元,则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 )。

A.12.8%B.14.7% C.16.2% D.18.5% 3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

A.国际供求关系 B.买卖双方的约定 C.各国政府间的协商 D.各国资源的禀赋

3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B.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决定因素 C.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本与市场 33.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要受到( )。

A.国内生产价格的制约B.国内供求规律的制约 C.国内价值规律的制约D.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 34.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于( )。 A.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 C.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B.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2

35.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 )。

A.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B.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C.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D.国际分工深化发展阶段 36.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是在( )。

A.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D.16—18世纪中叶 37.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

A.上层建筑 B.资本流动 C.社会生产力 D.社会制度 38.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在( )之间进行的。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宗主国与殖民地

39.通常所说的国际货物贸易额是单指世界( )。

A.出口货物总额 B.进口货物总额 C.对外贸易额 D.贸易量 40.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 劳动强度( )。

A.成反比B.相同 C.成正比 D.不相关

4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最初出现于国际分工的( )。

A.萌芽阶段 B.形成阶段 C.发展阶段 D.深化阶段 42.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

A.国际资本的流动 B.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 D.黄金 43.各国在编制进出口统计时采取不同的方法,我国采取的是( )体系。 A.总贸易 B.专门贸易 C.对外贸易 D.国际贸易 44.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 )来表明。

A.对外贸易 B.贸易顺差 C.有形贸易 D.贸易差额

45.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实际规模,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是( )指标。 A.贸易顺差 &对外贸易额 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D.对外贸易量 46.我国纺织品出口经香港商人之手转卖到非洲,这种国际贸易形式称为( )。 A.直接贸易 B.过境贸易 C.转口贸易 D.服务贸易

47.一国的( )收支是其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A.国民收入 B.进口贸易 C.出口贸易 D.对外贸易 48.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和内容不同分为( )。

A.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B.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 C.过境贸易和转口贸易 D.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49.国际贸易是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特点,并揭示( )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A.贸易往来 B.贸易冲突 C.贸易利益 D.国际商品

50.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叫( )。

A.对外贸易依存度 B.贸易差额 C.国际商品地理分布 D.国际商品流向

51.1999年,某国出口贸易额为220亿美元,进口额为170亿美元,则该年贸易差额数为( )。 A.净出口50亿美元 B.贸易黑字50亿美元 C.贸易逆差50亿美元 D.贸易顺差390亿美元 52.以1990年为基期,2000年某国的进口价格指数为120,出口价格指数144,则该国的净贸易条件是( )。 A.1.2 B.0.83 C.1.1 D.1.3 53.关境和国境的关系是( )。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大于、等于和小于 54.对外贸易量是指( )。

A.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B.按协议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C按浮动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D.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3

55.对外贸易对( )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

A.资本主义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 C.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D.资本原始积累 56.中国某高校聘请外教到本校进行讲学属于( )。

A.过境交付 B.跨境消费 C.自然人流动 D.商业存在

二、多选题

1.贸易条件恶化是指( )。

A.出口价格指数不变,进口价格指数上升 B.进口价格指数不变,出口价格指数上升 C.出口价格指数下降,进口价格指数上升 D.进口价格指数不变,出口价格指数下降 E.进口价格指数上升,出口价格指数上升

2.根据货物或服务的流向,可以将国际贸易划分为( )。

A.出口贸易 B.进口贸易 C.过境贸易 D.转口贸易 E.对外贸易 3.根据有无第三方参加可以将国际贸易划分为( )。

A.直接贸易 B.进口贸易 C.过境贸易 D.转口贸易 E.间接贸易 4.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包括( )。

A.社会生产力 B.自然条件 C.国内市场大小 D.国际生产关系E.上层建筑 5.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可称之为( )。

A.贸易顺差 B.贸易逆差 C贸易赤字 D.出超 E.人超

6.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B.贸易发展严重不平衡 C.进出口商品结构恶化 D.贸易条件持续改善 E.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主要是发达国家 7.《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

A.国际生产关系 B.各国上层建筑 C.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 D.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 E.国际贸易政策 8.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

A.国家的产生 B.阶级的出现 C.剩余产品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E.社会分工的扩大 9.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是指对外贸易提供了( )。 A.劳动力 B.货币资本 C.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D.海外市场 E.剩余价值 lo.以下可列入总进口的项目有( )。

A.供国内消费和使用而直接进入的进口货物 B.进入海关保税工厂的货物

C.进入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区的进口货物 D.本国化货物出口 E.从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区转出出口的货物

11.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 )加( )占( )的比重。

A.出口总额 B.进口总额 C.贸易差额 D.国民生产总值E.国内生产总值

12.对国际价值量不起影响作用的因素有( )。

A.劳动生产率 B.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强度D.自然条件 E.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13.下列几种情况,不属于净贸易条件的是( )。

A.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B.把贸易量加进来进行计算的贸易条件的变化 C.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

D.同时考虑到进出品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 E.把科技发展水平加进来进行计算的贸易条件的变化

三、填空题

1.贸易双方所进行的交易商品是有形的,看得见的称 。

2.如果一国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做 ;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叫做 。 3.世界贸易泛指国家或地区间的 的交换。 4.世界贸易是按各国的 计算出口额。

5.专门贸易体系是以 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

4

6.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是 。

7.对外贸易系数也叫 ,是指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在该国(地区) 或GDP中所占的比重。

8. 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以后,用不变价格来表示的国际贸易规模。联合国及欧美国家等发达国家都用计算 的办法来计算对外贸易变动的情况的。

9. 指各种类别的商品在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通常用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中的 比重表示。

10.在国际贸易统计分类中,以货物通过 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称为总贸易体系,以货物经过 作为标准,称为专门贸易体系。

11.国际贸易按照关境和国境标准的不同,可分为 和 。 12.国际贸易按照商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和 。

13.国际贸易按照有无第三国参加可分为 , 和 。 14.国际贸易按照参加国家多少的不同可分为 和 。

15.国际贸易按照运输工具的不同,可分为 , , 和 贸易。 16.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同期内各类 与 的比值。

四、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值 3.国际贸易额 4.对外(国际)贸易量 5.货物贸易

6.服务贸易 7.贸易差额 8.贸易顺差 9.贸易逆差 10.贸易平衡

1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1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3.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14.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15.直接贸易 16.间接贸易 17.转口贸易 18.过境贸易 19.对外贸易依存度 20.贸易条件 21.总贸易 22.专门贸易 23.有形贸易 24.无形贸易 25.复出口 26.复进口 27.净出口 28.净进口

五、简答题

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内容?学习国际贸易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什么是国际贸易?它的主要分类有哪些?

3.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有无区别?什么时期正式形成了国际贸易? 4.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5.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什么主要的区别?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7.中国的对外贸易早于西欧国家,但为什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不及西欧? 8.各国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国际贸易理论又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释的? 9.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10.为什么说对外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11.试论述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2.为什么说妙地理大发现后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

13.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用一般均衡的方法来分析国际贸易? 六、判断分析题

1.输入本国的货物未经加工制造再输出时,称为复出口。( ) 2.世界贸易额即世界各国进出口总额加总。( )

3.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都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 )

4.当出LI总值大于进LI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贸易顺差或者贸易黑字。( )

5.货物的生产国与货物的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货物买卖的行为,称为转口贸易。( ) 6.国际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而国际贸易量是以数量表示的。( )

7.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是转口贸易。( ) 8.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为对外贸易系数。( ) 9.转口贸易可以直接运送,直接贸易可以间接运送。( )

5

10.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的出口额在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中占的比重。( ) 11.收入贸易条件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

12.直接贸易是货物必须从出口国直接运往进口国。( )

13.国际贸易课的任务是提示各国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 ) 14.以国境作为统计方法和标准,称为专门贸易体系。( )

15.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在概念上没有区别。( ) 16.国际技术贸易属于无形贸易。( ) 17.国际贸易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 )

18.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出现了国际分工。( )

19.国际分工的发展是同机器大工业直接相联系的。( )

20.国际分工的发展是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因素之一。( )

21.商品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都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实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 22.过境贸易时,部分商品允许进入第三国市场。( )

23.一国的国际收支恶化并非仅由该国的贸易收支逆差所致。( ) 24.国际上的复出口在我国称为加工复出口。( )

25.一国出现净出口现象并不表示贸易出超。( )

26.贸易量指数是指以基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期贸易值。( )

27.依照专门贸易体系,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口,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不论其是否办理通关手续,一律列入进口,作为总进口的一部分。( ) 七、计算题

1.已知:某年世界贸易额为45 000亿美元,该年A国的出口额为5 500亿美元,进口额为5 8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为85 000亿美元。问:

(1)该国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为多少? (2)该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为多少?

2.设某国以1985年为基期,1994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上升10%,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8%,同期出口数量指数增加20%。试通过计算说明该国贸易条件的变化。

3.如果以1995年为基期(即1995年出LI单位价格为100),1996年和1997年美国的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为100.05和 99.02,同期出LI额分别为6 250.74亿美元和6 886.97亿美元,请通过计算贸易量判断出美国1997年相对1996年 出口的实际规模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4.以2000年为基期,中国2002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3%,进LI商品价格指数为105%,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25%,试计算2002年中国的单因素贸易条件,并说明该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5.请计算当以2000年为基期,中国2004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为105%,进口价格指数为120%,计算2004年净贸易条件,并说明该净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八、案例分析

1.案情介绍:据中国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统计资料,1995—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条件出现某些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具体情况见表1.1所示。

表1.1 1995—2004年中国外贸条件走势分析

年份 净贸易 条件 收入贸 易条件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100 103 107 104 98 94 91 88 86 85 100 101.7 130.9 133 140.7 156.4 161.3 189.9 217.6 225.5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政策研究室,http://zys.mofcom.gov.cn。

试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6

2.案情介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1997--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态势见表1.2。

表1.2 1997--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亿美元)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出口 总额 181.19 273.5 620.91 1 487.8 1510.48 1827.92 1837.09 1949.31 2492.03 资源密 集产品 91.14 138.28 158.86 214.85 219.25 239.53 204.89 199.41 254.6 比重 (%) 50.30 50.56 25.59 14.44 14.52 13.10 11-15 10.23 lO.22 9.90 8.77 7.94 6.83 6.44 5.46 劳动密 集产品 68.35 79.79 252.62 867.88 849.22 1 048.99 1 026.77 1 057.72 1 288.24 1 309.23 1 541.08 1 951.06 2 570.44 3 233.04 4 128.7 比重 (%) 37.72 29.17 41.69 58.33 56.22 57.39 55.89 54.26 51.69 49.20 47.33 44.52 43.32 42.43 42.60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19.63 21.3 93.18 405.01 441.89 539.36 605.38 692.09 946.98 1 082.53 1 423.01 2 073.54 2 946.2 3 880.06 5 008.9 比重 (%) 10.83 7.79 15.01 27.22 29.25 29.51 32.95 35.50 38.00 40.68 43.70 47.32 49.66 50.92 51.69 2001 2 660.98 263.38 2002 3 255.96 285.4 2003 4 382.28 348.12 2004 2005 2006 5933.26 7619.53 9690.7 405.49 490.37 529.3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6年《中国统计公报》 请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7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2.C 3.C 4.C 5.C 6.A 7.D 8.A 9.C 10.A 11.D 12.A 13.A 14.B 15.C 16.B 17.A 18.A 19.B 20.C 21.B 22.B 23.C 24.B 25.A 26.D 27.C 28.C 29.B 30.C 31.A 32.B 33.D 34.A 35.C 36.B 37.A 38.D 39.A 40.D 41.A 42.C 43.A 44.D 45.D 46.C 47.D 48.A 49.D 50.A 51.B 52.A 53.D 54.D 55.A 56.C

二、多选题 1.ACD 2.ABC 3.ADE 4.ABCDE 5.BCE 6.ABCE 7.CDE 8.DE 9.ABD 10.ABC 11.ABE 12.CDE 13.BCDE 三、填空题

1.有形贸易 2.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3.商品和服务 4.FOB价 5.关境 6.转口贸易 7.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GNP 8.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量 9.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0.国境,关境 11.专门贸易,总贸易 12.货物贸易,服务贸易 13.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14.双边贸易,多边贸易 15.海运贸易,铁路贸易,公路贸易,航空运输 16.商品进出口贸易额,整个进出口贸易额

四、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一国(地区)同别国(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它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对外贸易值: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又称对外贸易值。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货物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

3.国际贸易额:又称国际贸易值,是指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

4.对外(国际)贸易量:是指以一定时期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对外(国际)贸易额,即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以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办法,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计算公式为:对外(国际)贸易量一对外(国际)贸易额/价格指数。 5.货物贸易:又称有形贸易、商品贸易,是指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或流动。

6.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所进行的服务交易活动。

7.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8.贸易顺差: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时,其差额称为贸易顺差,或称贸易黑字,我国也称之为出超。

9.贸易逆差:当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时,其差额称为贸易逆差,或称贸易赤字,我国也称之为入超。 10.贸易平衡:如果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1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通常采用出口或进口商品结构来表示。

1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通常用出口或进口商品结构来表示。它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13.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14.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国(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地区)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8

15.直接贸易:是指贸易商品由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不通过第三方直接进行的贸易活动。

16.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通过第三方或其他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17.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通过第三国(地区)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签订进口合同与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以营利为目的,通常有一个正常的商业加价)。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地区)而言,是转口贸易。

18.过境贸易:是指贸易货物通过一国国境,不经加工地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19.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对外贸易密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开放程度的基本指标。

20.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21.总贸易: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即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出口,即总出口。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之和即为总贸易额。

22.专门贸易:以进出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从外国进入关境和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称专门进口。离开关境的商品称专门出口。但从关境外国境内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商品,则不被统计为出口。专门出口额与专门进口额之和,即为专门贸易额。 23.有形贸易:是指实物商品(有形商品)的贸易。

24.无形贸易:是指非实物商品(无形商品)的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25.复出口:是指一国对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不经任何实质性加工,再行向外出口。 26.复进口:是指一国的产品销往别国后未经加工又被该国重新购回。

27.净出口:是指一国同类商品上有出口也有进口,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部分。 28.净进口:是指一国同类商品上有出口也有进口,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部分。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是国际商品交换的运行机制,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基础,影响国际贸易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政策因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等。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相结合;(2)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3)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4)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5)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 2.答案提示:国际贸易是指一国(地区)同别国(地区)进行的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分类:(1)国际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2)以国境和关境为标准划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3)按照有无第三国参加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4)按照参加国家多少的不同可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3.答案提示:对外贸易亦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国(地区)同别国(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反映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一个国家来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国际贸易。地理大发现以后,形成真正意义的国际贸易。

4.答案提示:特点:(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日趋优化;(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4)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5.答案提示:(1)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们在满足了本国本地区的消费需求外,有大量的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与别国交换。(2)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铁路、轮船、汽车以及电报电话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一体,国际贸易变得更加迅速方便。(3)工业革命使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使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和交换即国际贸易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工业的比重大大增加。(5)工业革命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流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6.答案提示:(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的经济地位逐渐削弱,欧洲和日本的力量迅速崛起,亚、非、拉地区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这种世界经济格局

9

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2)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电子学、原子能、半导体、高分子化学、高能物理学、生物工程学有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世界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增长。(3)交通运输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工具的广泛采用,使世界各地的距离在时间上大大缩小了。(4)此外,战后资本输出迅速地发展,跨国公司迅猛地发展。(5)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对稳定,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的一轮又一轮降低关税的谈判以及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不仅大大降低了各国的贸易壁垒,还建立了一个多边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机制,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公正和自由的环境。这一切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其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增长速度。

7.答案提示:联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新中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慢慢步入正轨。

8.答案提示:贸易利益。供给和需求。

9.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反之,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10.答案提示:(1)对外贸易可提高利润率;(2)通过对外贸易取得国外市场;(3)对外贸易有助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4)对外贸易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5)对外贸易部门可带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 11.答案提示:(1)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发展受国际分工的影响;(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速度;(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5)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6)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利益;(7)国际分工影响与对外贸易依存度。 12.答案提示:(1)使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商业革命,商业性质、贸易范围、经商技术以及商业组织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2)地理大发现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推动了洲际之间的贸易。

13.答案提示:(1)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主要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要素市场上供求变动或政府政策对本产品价格、产量以及直接涉及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我们所采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2)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则要考虑到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它既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两个部门的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的总体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有助于把握任何一种行为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学中经常采用的最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是假定只有两种商品存在的市场模型。在国际贸易一般均衡分析中,我们所用的主要工具是边际分析、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六、判断分析题

1.答案提示:对。

2.答案提示:错。世界货物贸易额是指世界各国出口额的总和。 3.答案提示:错。专门贸易体系以关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 4.答案提示:对。

5.答案提示:对。

6.答案提示:错。国际贸易量以比值表示。 7.答案提示:对。

8.答案提示:错。称为贸易条件。 9.答案提示:对。

10.答案提示:对。

11.答案提示:错。净贸易条件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12.答案提示:错。也可转运。 13.答案提示:错。国际贸易课的任务是研究国际贸易发生发展以及贸易利益并提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14.答案提示:错。以国境作为统计方法和标准,称为总贸易体系。

15.答案提示:错。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用以表明世界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

10

常用它们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国(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地区)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16.答案提示:对。 17.答案提示:对。 18.答案提示:对。 19.答案提示:对。

20.答案提示:错。影响外贸依存度的相关因素很多。 21.答案提示:对。

22.答案提示:错。过境贸易是指贸易货物通过一国国境,不经加工地运往另一国的贸易。 23.答案提示:对。 24.答案提示:对。

25.答案提示:错。进出口就是贸易顺差,出超。 26.答案提示:对。

27.答案提示:错。总贸易体系。 七、计算题

1.答案提示:

(1)5 500/45 000=12.22%。

(2)(5 500+5 800)/85 000=13.29%。 2.答案提示:

(1)(1+10%)/(1+18%)<1,净贸易条件恶化。

(2)(1+10%)(1+20%)/(1+18%)>1,收入贸易条件好转。 3.答案提示:

(1)1996:6 250.74/100.05=62.48 (2)1997:6 886.97/99.02=69.55

美国1997年相对1996年出口的实际规模是扩大了。

4.答案提示:103%×125%/105%=122.62%,2002年中国的单因素贸易条件改善。

5.答案提示:N=Px/Pm = 105%/120%×100=87.5<1,所以,我国2004年的净贸易条件相较于2000年呈现恶化趋势。 八、案例分析题 1.答案提示 (1)适用理论

所谓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约翰·穆勒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目的,将贸易条件分为:

①商品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计算公式为:N=Px/Pm×100;

②收入贸易条件,其认为一国外贸效益不仅取决于进出口商品价格,还取决于出口数量的变动。计算公式:J=Px/Pm×Qx×100;

③单因素贸易条件,其认为构成贸易环境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动都会直接影响一国的外贸效益,因此,还须考虑单一贸易因素的变动对外贸效益的影响。计算公式为:S=Px/Pm×Z×l00;

④多因素贸易条件,其认为构成贸易环境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和影响的,要素间存在联动效应,即单一因素的变动,往往会导致其他因素亦发生变化,从而对外贸效益产生复杂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多因素对外贸效益的影响。计算公式为:D=Px/Pm×Z1×Z2×?×Zn×100。

(2)案情分析

表1.1显示,1995~1997年期间,中国的净贸易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但自1997年以来,中国净贸易

11

条件指数不断减小,表明中国净贸易条件处于恶化中,相对而言,中国收入贸易条件却趋于改善。该现象表明目前中国外贸出口额和贸易顺差的增大,主要得益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剧增,而非出口商品质量的提升,即近年来中国外贸依然属于“以量取胜”,而非“以质取胜”,中国目前仅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 (3)案例启示

中国的外贸发展,特别是出口贸易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出口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但中国出口额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出口数量的激增,出口商品价格却没有相应提升,可能与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价值附加值低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在外贸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贯彻“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和优化,提升中国外贸效益,加速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的进程。 2.答案提示 (1)适用理论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一般以比重表示,可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SITC)1位数商品编码,国际贸易商品可被划分为10大类。0类食品和活动物、1类饮料和烟草、2类非食用原料、3类矿物原料及润滑油、4类动植物油脂、5类化学制品及有关产品、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机械与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成品类、9类未分类其他商品;其中,0一4类为初级产品,5—8类为工业制成品。在此基础上,o一8类产品又可细分为3类。第。一4类初级产品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第6类与第8类制成品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第5类与第7类制成品产品视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2)案情分析

表1.2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要素不断丰裕,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逐渐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为主,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正不断升级和优化。 (3)案例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迅猛发展,在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同时,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其根源在于对外开放所带来的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因此,中国应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贸战略,积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推动中国外贸迈上新台阶,真正成为贸易强国。

12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一、单选题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 )。

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 B.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

C.国际贸易的“杠杆原理” 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2.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的商品的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 )。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3.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是( )。

A.奖出限入,保证贸易顺差 B.国家不要干预对外贸易 C.保护幼稚工业 D.保护国内垄断行业 4.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5.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基调是( )。

A.重商主义 B.自由贸易 C.保护贸易 D.协调管理贸易 6.亚当·斯密认为两国进行贸易的基础是( )。

A.两国商品绝对成本的差异 B.两国商品相对成本的差异 C.两国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 D.两国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

7.提出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西方经济学家是(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俄林 D.海尔斯 8.主张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西方经济学家是( )。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赫克歇尔·俄林 D.萨缪尔森

9.晚期重商主义理论被称为( )。

A.货币价值论 B.贸易差额论 C.财富价值论 D.货币平衡论

10.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 )。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11.绝对成本学说是相对成本学说的( )。

A.同一形式 B.发展形式 C.特殊形式 D.理论形式 12.大卫·李嘉图的代表作是( )。 A.《国富论》 B.《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C.《域际与国际贸易》 D.《投入一产出经济学》 13.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认为国际分工建立在 ( )之上。

A.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 B.绝对成本与绝对成本 C.比较成本与绝对成本D.比较成本与比较成本 14.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采用的贸易政策是( )。

A.重商主义 B.自由贸易政策 C.贸易自由化 D.超保护主义政策 1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俄林 D.格鲁贝尔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表2.1所列数据,正确的选项是( )。

中 国 美 国 生产每吨小麦的 生产每万米布匹的 成本(劳动人数/年) 成本(劳动人数/年) 2 1 2 3 A.美国小麦生产的绝对成本低于中国 B.美国小麦生产的相对成本低于中国

13

C美国布匹生产的绝对成本高于中国 D.美国布匹生产的相对成本高于中国 E.美国布匹生产与小麦生产的绝对成本都高于中国

2.重商主义( )。

A.产生于15~17世纪 B.主张实行金本位制度 C.主张货币即金银是唯一的财富

D.认为贸易逆差有利 E.认为贸易顺差有利

3.中国生产手表花8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花9个劳动日,印度生产这两种产品分别为12和lo个劳动日,因此( )。

A.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有比较利益 B.印度生产和出口手表有比较利益 C.中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有比较利益 D.印度生产和出口自行车有比较利益 E.中国生产两种产品都有比较优势

三、填空题

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即 和 ,两者均认为 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只有 才能够增加一国的财富数量。

2.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办法进行分工是 的基本观点。

3.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 ,由此,他也成为最先明确提出 贸易思想的经济学家。 4.绝对利益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产品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而比较利益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产品在国与国之间 的差异。

5.比较利益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与各国产品的绝对成本没有直接和必然的关系,只要国与国之间存在 的相对差异,两国就可以按照“两优择其重, ”的原则来分工。 6.如果一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的平均成本低于另外一个国家的,则表明该国拥有 。 7.如果一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外一个国 家的,则表明该国拥有 。 五、简答题

1.根据重商主义观点,一国必须保持贸易顺差。在两国贸易中是否可能?为什么? 2.“贸易中的正和博弈是强权理论。对于弱国来说,自由贸易的结果只能是变得更穷”。请评论上述观点。 3.评述重商主义的积极作用和缺陷。

4.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5.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6.有比较优势的一定有绝对优势,但有绝对优势的不一定有比较优势。请对这句话进行分析。 7.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2.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X y A 4 2 B 8 4 8.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9.甲乙两国同时生产汽车和机床,甲国比乙国生产汽车成本低1/3,生产机床成本低2/5,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其他条件一样时,甲国应专门生产什么? 10.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11.试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来阐述比较优势理论。

12.一个小国和一个大国发生贸易,哪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提高幅度更大一些?为什么?

13.比尔·盖茨先生无论在编写软件还是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比尔·盖茨先生编写软件的速度是秘书的N倍,打字的速度是秘书的2倍。由于盖茨在编程和打字上都强于其秘书,他是否应该自己来完成全部的工作,以节省下每天付给秘书的20美元的薪水(据说盖茨如果掉了100美元,他是不会弯腰去捡的,因为弯腰的5秒钟会使他丧失1万美元)。试用学过的贸易理论来解释盖茨先生是否要自己做编写软件和打字的全部工作?

14

七、计算题

1.表2.3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一单位计算机和一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表2.3

中 国 加拿大 计算机 100小时 60小时 小麦 4小时 3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 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

2.假定中国总劳动为600小时,生产每单位钢铁y需要4小时,而生产每单位大米x需要2小时,中国的福利函数为U—XY。

(1)求封闭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福利水平。

(2)假设开放后大米的相对价格为1,求开放后中国的福利总水平。 (3)求开放后福利所得变化。

3.两种产品多个国家的情况。表2.4给出了四个国家生产1 单位大米和小麦的劳动投入量。 表2.4

大米 小麦 美国 2 O.5 法国 5 2 中 国 9 3 泰国 8 6 已知国际市场均衡的大米相对价格为2,则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各国的贸易模式如何?当国际市场对大米需求增加导致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至3.5,各国贸易模式会受到影响吗?如果有,怎样变化? 4.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情况。表2.5给出了两国生产四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时间。 表2.5

美国 菲律宾 芯片 25 100 香蕉 5 1 单放机 10 20 汽车 50 250 如果美国工资是$lO/小时,菲律宾工资水平是$3/小时,两国发生贸易,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各应生产和出口什么产品?如果美国工资上升为$11/小时,贸易模式会受影响吗?

5.本国生产黄油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5,生产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夕h国生产黄油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生产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3。

(1)本国在哪样商品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外国在哪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

(2)本国用5单位黄油换取外国3单位布,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本国用5单位黄油换取外国6单位布,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6.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和B国的人均产量均为2吨;如果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15

7.本国共有1 5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大米和小麦两种产品。大米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5,小麦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2:

(1)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用小麦衡量的大米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3)贸易前,大米对小麦的相对价格是多少?

8.表2.6列出了中国和美国生产1单位钢铁和1单位大米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钢铁和大米都只用劳动,美国的总劳动为500小时,中国的总劳动为1 000小时。 表2.6

中 国 美国 钢铁 40小时 20小时 大米 5小时 4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钢铁的机会成本。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钢铁的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钢铁交换7单位大米,美国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钢铁交换24单位大米,贸易是否会发生?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

9.本国生产球棒的单位劳动投入为6,生产网球拍的单位劳动投入为2;外国生产球棒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生产网球拍的单位劳动投入为4。

(1)本国在哪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

(2)对本国和外国而言,用球棒表示的网球拍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3)在贸易均衡状态下,网球拍的价格区间是多少? 八、案例分析

1.案情介绍:荷兰20世纪50年代发现海岸线蕴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发展成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动力萎缩,国内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20世纪80年代初,荷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试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2.案情介绍:(1)全球咨询公司PAC集团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通用、丰田、福特等3家顶级汽车制造商的在华零配件采购额将比预期减少80亿美元,到2010年,将总共减少160亿美元,本土零部件制造商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急速丧失,汽车零部件中国造遭遇边缘化危机。(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超过2/3的企业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其平均利润率只有0.61%,总亏损额接近100亿元,此归因于“中国大部分服装企业都是生产型企业,没有一个强大的品牌设计规划。这也就意味着在外贸产业链中,订单客户始终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成本中心。” 试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16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C 3.A 4.A 5.B 6.A 7.B 8.B 9.B 10.A 11.C 12.B 13.A 14.A 15.A 二、多选题

1.ABCD 2.ABCE 3.AD 三、填空题

1.货币差额论,贸易差额论,金银,对外贸易 2.比较优势说 3.自由贸易,自由贸易 4.绝对成本,劳动生产率 5.劳动生产率,两劣取其轻 6.绝对优势 7.比较优势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不可能,一国的顺差必定意味着另一国的逆差。

2.答案提示:该观点是错误的。两国的需求强度决定博弈的效果,如果强国对弱国需求强度大,则弱国更有优势,弱国可从自由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利得。

3.答案提示:(1)积极作用:①理论贡献: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贸易顺差概念;关于进出口对国家财富的影响,对后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亦有启发;开始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把对外贸易看成为这一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②政策意义: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对各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参考价值;推动了当时的国际贸易和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贸易政策和措施对当今世界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仍有一定的影响。(2)缺陷和不足:①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的理论观点是不成熟的、肤浅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②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③重商主义将金银等贵金属同财富等同起来的财富观是错误的;④重商主义者将国际贸易视作是一种“零和博弈”的观点是不科学的;⑤重商主义者希望通过持续的贸易顺差聚敛金银财富的观点是难以持久的。

4.答案提示:(1)主要内容:各自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交换,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绝对劣势的产品,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2)评价:①贡献:开创了对国际贸易进行经济分析的先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推动了历史进步。②局限性: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著名的“斯密假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具普遍性。

5.答案提示:(1)主要内容: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2)评价:①贡献:比较利益论比绝对利益论更全面、更深刻;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②局限性:静态分析的局限性;极端的专业分工模式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不完全和不彻底;李嘉图模型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剖析不全面。

6.答案提示:它混淆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概念。如果一国生产某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称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所需要的单位劳动投入的话,则称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严上拥有绝对优势。因此,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有比较优势的不一定有绝对优势,有绝对优势的也不一定有比较优势。

7.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郡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8.答案提示:会。所谓特定要素是指在特定部门专门使用而小能快速转移至其他部门,如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人才等。

9.答案提示:机床。因为甲国机床生产比汽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

17

10.答案提示:相对成本更能真实反映物价水平,特别是产品的相对消费成本,理性消费者会选择消费相对成本更低的商品。

11.答案提示:现代经济学采用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对比较优势理论展开论述。(1)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考察贸易后相对价格变动、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贸易双方两种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不同,相对价格较低的一方具有比较优势,成为该产品的唯一生产者。出口使该产品在出口国的国内相对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反之,进口国的国内相对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即产生价格效应。由于参与贸易的各国不仅通过出口增加了收入,而且还由于进口便宜产品而节省了原来用于消费同量产品的开支,各国总的消费量都增加了。国际贸易使各国按实物衡量或按原来物价计算的总收入增加(假定贸易品是一种正常品,收入的需求弹性为正),使需求增加,即产生收入效应。(2)一般均衡分析:通过对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来分析说明贸易所得。参与国际贸易的总收益包括“分工所得”和“交换所得”两部分。在总体上,都可称为“配置所得”。交换所得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分工所得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根据比较优势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生产能力没有发生变化,但贸易品的消费量增加(画图分析略)。

12.答案提示:小国福利提高更大。贸易所得与贸易前后相对价格的变化程度成正比,即如果产品出口价格越高,或是进口产品的价格越低,一国贸易所得就越大。由于大国市场远大于小国,从小国进口占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对大国市场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很大。但对小国而言,由于其产量的较大部分从供应本国市场转移到国际市场,该产品的价格会大幅上升,直至接近大国的国内市场价格,两国贸易才会停止。因此小国的贸易所得增长幅度大于大国贸易所得的增长幅度。

13.答案提示:不应该。因为盖茨先生编写软件相对于打字而言更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内容,盖茨应专业从事软件编写。 七、计算题

1.答案提示:

(1)中国和加拿大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分别是25和20; 中国:100/4=25;加拿大:60/3=20。

(2)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在生产计算机和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

(3)在世界价格为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时,加拿大和中国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分别节省3/11小时和12小时劳动时间;在世界价格为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1/2小时和4小时劳动时间。

(4)加拿大生产计算机为600/60=10单位,中国生产小麦为800/4=200单位,收益如图所示。两国实现专业化生产后,加拿大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同样的劳动投入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产出),在图中表现为小麦的消费数量增加,消费无差异曲线向外移动,总效用增加。同样,中国的计算机消费量也增加,消费无差异曲线向外移动,总效用增加。

图2.1加拿大

18

图2.2中国

3.答案提示:

(1)在国际市场大米的相对价格为2时,泰国生产大米,美、法、中生产小麦; (2)大米相对价格为3.5时,美国生产小麦,法、中、泰均生产大米,贸易模式改变。 因为美1R=4W;法1R=2.5w;中:1R=3w;泰1R=4/3W 4.答案提示:

(1)美国生产和出口芯片和汽车,菲律宾生产和出口香蕉和单放机;

(2)如果美国工资上升为$11/小时,贸易模式不会受影响。

5.答案提示:

(1)本国生产黄油有优势,外国生产布有优势,因为本国生产黄油的生产成本低于外国生产黄油的生产成本。

(2)本国:进口3单位布只出口5单位黄油,但若国内交换则需15单位黄油,节约10单位黄油。 外国:出口3单位布可进口5单位黄油,但若国内交换只得1单位黄油,获利4单位黄油。 (3)同理:本国贸易所得24单位黄油,外国贸易所得3单位黄油。 6.答案提示:

A国棉花与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1/5,B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为1/8。A国产棉花,B国生产大米。 7.答案提示: (2)5/2;(3)5/2。

8.答案提示:

(1)贸易前,中国和美国生产钢铁的机会成本分别是8和5。 (2)中国和美国分别在生产大米和钢铁上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钢铁交换7单位的棉大米,美国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8/7个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5个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钢铁交换24单位的棉大米,中国不会参加贸易。

(4)美国生产钢铁25单位,中国生产棉大米200单位,世界福利水平提高。 9.答案提示:

(1)本国在网球拍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2)本国是2/6=1/3;外国是4/1=4。

(3)世界均衡价格处于两个国家的自给自足价格之间,为:1/3<世界均衡价格<4。 八、案例分析 1.答案提示 (1)适用理论

该案例所揭示的是荷兰病问题。所谓荷兰病是指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常用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2)案情分析

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一成不变地依赖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来发展外向型经济,忽视应有的产业升级,可能最终导致该国在国际贸易中虽然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合理,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该案例说明了即一国除关注静态比较优势外,更应注重动态比较优势。 (3)案例启示

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外贸发展的过程中,不应单纯地依赖既有的静态比较优势,而应根据国际经济发展

19

趋势、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保护和扶持重点产业的发展,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如利用新的国际分工和经济格局,从发达国家引进资本和技术,利用国际资源,充分发挥“干中学”效应,开拓国际市场,使产业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进而转向出口替代,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和高度化,追求动态化比较优势。 2.答案提示

(1)适用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论认为,国家间应按照“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各国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但须注意,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要素禀赋变化、技术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一国原本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能会逐渐丧失,但亦会在某些新的产业和商品上创立比较优势。因此,各国必须动态化本国比较优势,以保持贸易发展、贸易利得和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

(2)案情分析

案例显示,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税收政策改变、劳动力成本上升、新《劳动法》出台、环保新规及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物流成本上升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中国产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成本提高16%,中国零部件的制造成本不再低廉,特别是一些低附加值产品以及对物料、人工等原材料消耗较大的产品,是竞争力丧失最为明显的两大类产品。此症说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中国日益缺乏能达到质量要求且价格低廉的本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即中国汽车零部件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3)案例启示

在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一国应根据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决定其分工模式和贸易模式,即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如此可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节约社会劳动,增进社会福利。但在依据比较优势时,必须注意比较优势的动态性,而不能单纯地依赖现有的比较优势,进而陷入比较优势刚性陷阱,削弱甚至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应通过自主创新、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干中学”、技术引进、利用FDI、品牌创建等不断树立新的比较优势,保证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和可持续性。

20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俄林认为一国应出口( )。

A.相对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B.相对稀缺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C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 D.劳动成本相对高的产品

2.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B.各国劳动生产力不同 C.各国技术水平不同 D.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 3.下列关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正确的有( )。 A.商品的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利益驱动力

B.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C.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差异造成的

D.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 4.根据提供曲线,两商品进行国际贸易的比价线( )。 A.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间

D.与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相同

5.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过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并不意味着在此点处的( )。 A.X的机会成本 B.X与y的相对价格

c。X对y的边际转换率 D.X对y的边际替代率 6.以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其贸易理论的学说是( )。 A.比较成本说 B.要素供给比例说 C.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D.人力资本说

7.H—O理论认为,进行贸易的结果是各国之间的要素价格 的差别将( )。

A.扩大 B不变

C.消失 D.扩大、不变或消失

8.一国拥有充裕的资本要素,所以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对外交换,这种说法来自( )。 A.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B.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C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D.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9.只要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它就会继续增加产量。在成本递增情形下,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也要增加,并逐渐接近于市场价格。厂商增产到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时,厂商获得最大利润,不再增加生产。这时。厂商达到( )。

A.最大边际利润 R最大边际投资回报

C.短期均衡 D.长期均衡状态

10.“劳动丰裕的国家应当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该结论源于( )。 A.比较成本说 B.人力资本说 C要素禀赋论 D.产业内贸易说 11.里昂惕夫悖论说明( )存在的矛盾。 A.绝对利益论与相对利益论

21

B.相对利益论与要素禀赋论

C.实践的验证结果与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 D.实践的验证结果与相对利益论理论结论 12.赫克歇尔一俄林提出( )学说。

A.绝对成本 B.比较成本 C相互需求 D.要素禀赋

13.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中国应出口( )。 A.劳动密集型产品 B.资本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

14.俄林提出,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以按照( )状况,专心生产其最为有利和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促成各国的专业化。

A.要素丰缺 B.自然条件 C.比较利益 D.资本多寡

15.在2×2×2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假设衣服与小麦分别是劳动与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已知,aLc=2,aLW=5 aFc=4,aFw=B,则B的值必定是( )。

A.B>10 B.B<10 C.B<5 D.B<20

16.在2×2×2的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中,假设衣服与小麦分别是劳动与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已知aLc/aLW= =2/5,则必有aFc/ aFw ( )。

A. =2/5 B.≤2/5 C.≥2/5 D.<2/5

17. 在2×2×2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假设本国(H)与外国(F)分别是相对劳动(L)与资本(C)充裕型的国家。已知CH=50,LH=150,CF=30,LF=B,则B的取值是( )。 A.B>60 B.B>90 C.B<60 D.B<90

18.在2×2×2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假设本国(H)与外国(F)分别是相对劳动与土地充裕型的国家。已知LH/FH=5/3,则LF/FF必有( )。

A.≥5/3 B.≤5/3 C.<5/3 D.>5/3 二、多项选择题

1.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设立的假定条件包括( )。 A.生产要素在国内是完全自由流动的 B.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是自由流动的

C.贸易是平衡的

D.没有规模经济利益 E.两国生产函数不同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 A.商品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

B.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和要素组合情况 C.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D.替代成本差异

3.主张实行19由贸易的学者有( )。 A.亚当·斯密 B.李斯特 C.凯恩斯 D.大卫·李嘉图 E.俄林 五、简答题

1.试对比分析比较成本说与要素禀赋论的区别。

2.假设A国是个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以劳动力和土地两种要素生产服装和玉米。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玉米是土地密集型产品。给定A国作为一个小国参加自由贸易。 (1)A国会出口什么产品?

22

(2)A国国内服装和玉米的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化?

(3)假设突然有大批移民进入A国,对该国的生产、贸易量和福利有什么影响?请简要说明。 (4)如果A国是个大国,上述3题的结论还会一样吗?

3.如果假定法国生产葡萄和汽车,土地是生产葡萄的特定要素,资本是生产汽车的特定要素。工人可以在这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请在特定要素模型的框架内,讨论国内要素的报酬怎样变化。 (1)世界市场上葡萄的价格上升5%; (2)有大量外国汽车厂商到法国投资; (3)生产葡萄和汽车的工人都减少。

4.简述H—O定理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会造成工人工资下降,失业增加。”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阐述。 6.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对它的一些可能解释是什么?

7.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和假定机会成本递增对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结论有何影响? 8.什么是要素密集型逆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这种现象?

9.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lO.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 11.需求逆转是否会影响要素价格均等?为什么?

12.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商品价格如何变化? (1)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

(2)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3)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13.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加以解释。

14.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15.假设某一国能源部门(比如石油部门)和制造业部门除劳动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那么,世界市场上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该国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16.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判断短期内国际贸易能否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为什么?(提示: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长期条件下,要素禀赋的任何变化都不影响要素实际收入,但在短期内,要素禀赋的变化会影响要素实际收入,根据这一区别,并联系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再加以分析。 17.贸易会如何影响各国的生产和消费?哪些国家从贸易中受益?

18. 在土地便宜的美国,用来养牛的人均土地要高于用于种植小麦所用的人均土地。但是在那些比较拥挤的国家里,土地昂贵而劳动力便宜,人们用于养牛业的人均土地通常比美国用于种植小麦的人均土地更少。我们是否仍然可以说,与种植小麦相比,养牛业是土地密集型?为什么?

19.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20.“中国工人每小时工资为2.50美元,如果允许中国无限制地向美国出口,美国工人的工资也会降到这个水平。你不可能只进口5美元~件的T恤衫,而不进口2.50美元的工资率。”请分析这段话。 六、判断分析题

1.依据专用要素模型,贸易会使专用于出口部门的要素利益受损。( )

2.依据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国家倾向于进口那些使用其充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稀缺要素所有者会因贸易获益。( )

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预期国际贸易将会替代国际投资。( ) 5.依照琼斯放大效应原理,如果衣服的价格因出口而增加了20%,则劳动的工资率也会因此增加20%。( )

6.在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中,生产技术决定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度。( )

23

9.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的程度是各国比较利益形成的基础。

10.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利益理论不适用。( )

11.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

12.要素禀赋论假设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

13.在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中,A国和B国的供应曲线之所以向均衡点聚集是因为出口产品边际成本递增,进口产品边际效用递减。( ) 七、计算题

1.假定本国有1 500单位劳动和1 200单位资本,外国有1 600单位劳动和1 400单位资本,分别生产小麦和棉花生产单位小麦需要投入8单位劳动和6单位资本,生产单位棉花需要投入5单位劳动和5单位资本,求:

(1)小麦和棉花的要素密集型;

(2)本国和外国的要素丰裕型;

(3)确定自由贸易条件下本国和外国的分工模式和贸易模式。

2.本国有1 000单位劳动力(L)和1 200单位的土地(F),用于生产食品和衣服。生产1单位是食品需要5单位劳动力和8单位土地,生产1单位衣服需要5单位劳动和5单位土地。 (1)分别确定食品和衣服的要素密集度。

(2)本国是否可用本国资源生产100单位的食品和100单位的衣服?为什么?

3.假设在自给自足条件下,中国的汽车价格是20万/辆,需求量为100万辆。中美两国进行汽车贸易,国际市场价格为15万/辆,中国自己生产60万辆,从美国进口60万辆。中国的消费者是获得收益还是受到损失?生产者呢?总 福利增加了吗?

6.设中国是汽车进口的小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c=2 000—0.02P Sc=1 200+0.02P 并设国际市场上汽车的价格为10 000,请用数字和图形说明下列问题: (1)贸易前,中国汽车的产量和价格;

(2)自由贸易下,中国汽车的产量及进口或出口量;

(3)自由贸易对国内消费者、厂商和整个社会的福利影响。

7.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则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2)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假设所有要素都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装或多少商品?

24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A 2. A 3. D 4. C 5. D 6.A 7.C 8.B 9.C 10.C 11.C 12.D 13.A 14.A 15.A 16.D 17.B 18.C 二、多选题

1.AD 2.BC 3.ADE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从假设条件、理论内容等方面讨论。(1)H一0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赫一俄模型则假设商品靠单一要素是无法生产的,其他要素如资本、土地在生产中也是不可或缺的;②李嘉图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在国际贸易中应用,而赫一俄模型则暗含着国内、国际贸易都是不同区域间的商品交换,本质是相同的;③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各国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而赫一俄模型则假设各国生产技术、生产函数相同,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2)从理论内容上分析,两者的区别在于对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的说明。①比较优势论: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②要素禀赋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2.答案提示:(1)出口服装;(2)相对价格变大;(3)服装的生产和贸易量进一步加大,福利水平短期内上升;(4)不一定,服装出口增加可能导致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所得可能会减小甚至为负。 3.答案提示:(1)土地报酬增加;(2)资本报酬下降;(3)土地和资本报酬相对下降。

4.答案提示: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

(1)基本内容: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2)评价:①理论贡献:贸易产生的基础或原因由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发展成为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分析框架由单要素模型发展成为两要素模型;弥补了古典理论缺乏需求分析的缺陷;采用总体均衡分析方法对贸易所得及其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长期内,新古典理论发展了隐含在古典理论中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②局限性:赫~俄模型的某些前提假设条件不切实际;赫一俄模型把贸易产生的原因归结为自然禀赋条件不够严谨。

5.答案提示:不同意,中国是劳动丰裕国家,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相当于变相出口劳动,会使劳动力价格提高,就业增加。

6.答案提示: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采用美国的数据对H~O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其结果并不符合H—O模型理论,这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包括熟练劳动说、人力资本说、产品要素密集型逆转、需求偏好差异说、贸易壁垒说以及自然资源说等。

7.答案提示:对国际分工贸易模式基本没有影响,但在假定成本递增的情形中,专业化分工不可能完全实现,即不可能出现极端专业化分工。

8.答案提示: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如X)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如A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如B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当生产商品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较大时,生产要素之间的价格变动就会影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甚至使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

9.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1)发展中国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I:L较优势,可通过出口该类商品获益,而发达国家可通过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优势产品而获益。

(2)美国资本丰裕,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

(3)工资水平低是因为劳动力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缺乏。

10.答案提示: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将不会引发国际贸易。不过,

25

国际贸易还可能存在,这时候的国际分工将有更多的偶然性质。

11.答案提示:需求逆转导致两个国家相同产品的价格不一样,使得要素价格无法均等。

12.答案提示:(1)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2)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13.答案提示: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挥了比较优势,促进了生产,提高了福利。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比较优势由起初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所以贸易结构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14.答案提示: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上升;进口竞争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下降。

15.答案提示:随着世界市场能源价格上升,一部分劳动力将由制造业部门流到能源部门,能源部门产量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量下降。

16.答案提示:根据特定要素模型,短期内,特定要素在两个部门间无法流动。按照本章的分析,虽然都是资本,但是z和y部门的资本回报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会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

17.答案提示:贸易不足使各国生产本国密集使用本国资本丰裕要素的产品,贸易双方国家都受益,但丰裕要素受益,稀缺要素受损。

18.答案提示:不可以,相对要素密集度是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

19.答案提示:外资流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东道国的要素禀赋,比如,使得原来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变成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当要素禀赋改变以后,东道国可以发挥新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乎。如果外资流人的东道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增加特别多,以至于影响到国际价格,这将使得此国此种产品的出口价格有下降的压力,不利于贸易条件的维持和改善。

20.这是H—O—S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观点。按照该理论,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供给程度不同,两国工资会稳定在2.5—5美元之间的某个价格水平上。因为中国出口T恤衫会使中国国内供给下降,价格上升,劳动工资率上升;美国进口T恤衫会使美国国内供给上升,价格下降,劳工工资率下降,直至两国价格与工资率都相等。但在现实世界中,各国商品的国内供给和工资率水平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两国贸易品的价格和国内工资率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均等化。 六、判断分析题

1.答案提示:错。依据专用要素模型,贸易会使专用于出口部门的要素获益。

2.答案提示:错。依据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国家倾向于出口那些使用其充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3.答案提示:错。丰裕要素。 4.答案提示:对。

5.答案提示:错。依照琼斯放大效应原理,如果衣服的价格 因出口而增加了20%,则劳动工资率的增加会超过20%。 6.答案提示:错。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度由自然禀赋和获得 性禀赋决定。

7.答案提示:错。aFC/aFw>2/5。 8.答案提示:错。B>90。 9.答案提示:对。

10.答案提示:错。比较利益理论同样适用。

26

第四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选题

1.在今天,部门间贸易在( )国家间占主导地位。 A.欧盟 B.欧亚 C.北美 D.北欧

2.( )理论认为,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高。 A.引力模型 B.偏好相似性

C.比较优势理论 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 )理论认为,贸易国的福利会因产品品种的增加而增加。 A.垄断竞争理论 R外部经济理论

C. 比较优势理论 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日本的贸易立国战略的成功,可用( )解释。 A.比较优势理论 B.要素禀赋理论 C.规模经济理论 D.战略性贸易政策

5.( )可以解释世界贸易的高度地理集中倾向。 A.引力模型 B.偏好相似理论

C.规模经济 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模型为现代贸易理论中的( )奠定了基础。 A.引力模型 B.兰开斯特模型

C.垄断竞争理论 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7.( )分析表明,贸易产品的质量越高,则消费者的效用越高。 A.李嘉图 &俄林 C弗农 D.林德特

8.( )分析表明,国家间的资源结构越不同,则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A.李嘉图 B.俄林 C.弗农 D.林德特

9.( )的分析表明,新产品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并出口的。 A.李嘉图 B.俄林 C.弗农 D.林德特

10.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的发明与出口首先是( )。 A.知识充裕型国家 B.资本充裕型国家

C.劳动充裕型国家 D.知识与资本均充裕的国家

11.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是( )。 A.产业内贸易说 B.技术差距说 C.人力资本说 D.偏好相似说

12.在需求偏好相似说中,影响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均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一国富裕程度 D.人们的偏好

13.人力资本说用对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符合( )的学说。 A.赫克歇尔一俄林原理 B.里昂惕夫之谜 C.比较成本学说 D.劳动熟练说

14.需求偏好相似说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 )贸易发展的理论。 A.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 B工业制成品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D.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 15.人力资本说最先由( )提出。

A.俄林 B.里昂惕夫 C基辛 16.需求偏好相似说是由( )提出的。

D.凯南

A.基辛 B.凯南 C.林德尔 D.格鲁贝尔

17.从需求角度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是( )。

27

A.人力资本说 B。偏好相似说 C.技术差距说 D.劳动效率说

18. 美国舒尔茨1966年提出( )。

A.熟练劳动说 B.偏好相似说 C.人力资本说 D.技术差距说

19.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

A.比较成本理论 B.产品周期理论 C.技术差距理论 D.大宗产品理论 20.以劳动价值论来解释贸易理论的学说是( )。

A.比较成本说 B.要素供给比例说 C.要素价格均等化说D.人力资本说 21.在投资驱动阶段,是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 )。

A.劳动密集型 B.资本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知识密集型 22.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次序是( )。

A.要素一创薪一投资一财富 B.要素一投资一财富一创新 C.要素一投资一创新一财富 D.财富一创新一投资一要素 23.根据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相互贸易容易产生于( )。 A.产出水平相近的国家13.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c.投资水平相近的国家D.储蓄水平相近的国家 24.规模经济与追求差异产品矛盾的最佳解决途径是( )。 A.国际分工 B.国际贸易 C.国际合作 D.国际金融

2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海默 B.弗农

C.亚当·斯密 D.弗里德曼

26.弗农认为,产品周期可分为产品创新、成熟和( )三个阶段。 A.衰退 B.标准化 C.成长 D.进入 、 27.( )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A.公司内贸易 B.中间产品贸易 C.产业间贸易 D.产业内贸易

28.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提出并发展完善了( )理论。

A.内部化 B.国际生产折衷 c.产品生命周期 D.断优势

29. 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处于标准化时期的产品通常是( )。 A.劳动密集型产品 B.资本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资源密集型产品

30.“劳动丰裕的国家应当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该结论源于( ) A.比较成本说 B.人力资本说 C.要素禀赋说 D-产业内贸易说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列关于新产品出口垄断时期的正确说法有( ) A.企业竞争的关键是成本

B.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 C.创新企业垄断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D.国外开始仿制新产品

E.创新企业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产品出IZ 2.产业内贸易理论解释主要包括( )。 A.产品差异性 B.规模经济

28

。 C.产品周期论 D.偏好相似说 E.不完全竞争

3.规模经济分为( )。

A.企业规模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

C.国家规模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

4.规模经济通常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请问如下几种情况中,属于内部规模经济的有( )。

A.美国印第安纳州艾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生产了美国大 多数的管乐器

B.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本田车要么是从日本进口的,要么 是从俄亥俄州的马力维尔州生产的

C.欧洲唯一的大型客机生产商——空中客车公司的所有 飞机都在法国的土鲁斯组装

D.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特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业中心 三、填空题

1.美国投资银行与娱乐业分别集中在纽约与好莱坞的事实表明( )存在。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单个企业水平而非行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 )。 3.汽车换食品的贸易被称为( )。 4.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 )。 5.( )无法准确预见贸易方式。

6.部门内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之间经济结构的( )。 7.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之间经济结构的( )。 8.以( )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9.在现代贸易中,( )贸易变得日益重要。

10.在今天,部门内贸易在 ( ) 国家间占主导地位。 11.格鲁贝尔认为,与产业内贸易有关的差别产品有三种类型,它们适用不同的理论解释。第一种是( ) ,但生产投入很不相同的产品;第二种是生产投入极为相似,但( )的产品,第三种是( )、功能极为 相似、生产投入也几乎一样的产品,这些产品仅仅存在款式、质量或功能的细微差别。

12.弗农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阶段;第二个阶段是( )阶段;第三阶段是( )阶段;第四阶段是( ) 。

13.林德尔得出的结论是,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它们的( )就越相似,贸易也就越大。 14.林德尔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能用于解释自然资源密集使用的( )的贸易,不适用于( )的贸易。

15.按照偏好相似性论的观点,一国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取决于该产品的( )需求,如果贸易国之间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越相似,那么相互贸易的倾向就越( ),产业内贸易量就越( )。 四、名词解释

1.产业内贸易 2.规模报酬 3.规模经济 4.产品生命周期 5.模仿时滞 6.人力资本 五、简答题

1.试述规模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3.下述例子中,主要显示出的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 (1)云南省昆明市郊斗南镇的鲜花市场; (2)天津的食街; (3)微软公司;

(4)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 (5)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

29

4.下述例子中,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优势还是规模经济? (1)加拿大是主要的新闻纸出口国; (2)Intel生产了世界上半数以上的CPU; (3)美国和日本相互出口复印机;

(4)中国是主要的电视机出口国;

(5)东南亚国家大量出口运动服装和鞋。

5.讨论以下问题:美国为什么在喷气式飞机制造方面还保留有比较优势,而在钢铁制造和汽车生产方面都正在失去比较优势?

6.试举例说明产品周期理论。

7.试比较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8.如果创新国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转而研究开发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发生产业内贸易?如果发生产业内贸易,那么贸易应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

9.结合相似需求论和产品周期论,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

10.在外部规模经济下,各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并不平衡,那么你认为一些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是否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关?

12.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13.什么是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相比,它有何特点?如何测度产业内贸易?

14.简述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以及竞争优势的转移过程。

15.根据迈克·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竞争优势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试对该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16.如何测度产业内贸易?简述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内容。

17.需求相似理论的含义是什么?它能充分解释现代贸易实践吗?

18.以外部经济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和以内部经济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有何异同?

19.产品生命周期贸易模式是什么?为创造技术领先优势,我们应采取怎样的产业政策? 20.简述技术差距理论的主要内容。

21.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解释有哪些?

22.何谓生产要素禀赋论和收入偏好相似说?两者有何区别? 六、判断分析题

1.印度软件生产与出口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的现象可用内部经济来解释。( )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内部经济。( ) 3.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区际贸易。( )

4.引力模型认为,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高。( ) 5.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之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 6.弗农的分析表明,贸易的产品质量越高,则消费者的效用越高。( ) 7.日本的贸易立国战略的成功,可用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 ( )

8.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为现代贸易理论中的垄断竞争理论奠定了基础。( ) 9.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 10.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规模经济一定存在。( )

11.重叠需求国际贸易不是无条件的,它只发生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 ) 12.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政府的“积极干预”。( )

13.美国和日本生产和出口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半导体,这是因为两国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 14.产业内贸易是规模经济和完全竞争起关键作用的结果。( )

15.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工业国间的大量贸易建立在新产品和采用新工艺生产基础上。( ) 七、计算题

2.给定美国某些行业的进出口数据(万美元),请计算该国各行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IIT。

30

新鲜水果 玩 具 微型面包车 电影电视

向其他国家的出口额 从其他国家的进口额 65 56 700 300 54 680 200 97 九、案例分析题

1.案情介绍:据相关报道,2006年10月19日明基表示,明基西门子在阿根廷、巴拉圭与乌拉圭的分公司都将在11月后停止经营,智利分公司的运营也可能停止。明基副总裁游可用表示,南美洲各分公司继续经营与否,需视各分公司财务报表而定。9月28日,明基宣布不再为总部位于莫尼黑的明基移动通讯提供资金,同时将向当地法院申请无力清偿保护。2006年11月2日,百年老店飞利浦把手机业务卖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并宣称其不再经营手机业务,而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利润的行业。但同时,手机跨国大佬们却纷纷研发新的手机或功能,如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跨国手机厂商们做的就是重新定位3G手机——诺基亚把3G手机定位为移动商务解决方案的核心,摩托罗拉视3G手机为“无缝联接”的载体,索爱则希望3G手机成为多媒体智能终端。在3G时代,给终端厂商带来的利润的将是更多整合的 功能。

试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2.案情介绍:2007年4月3日美国快递巨头UPS公司公布其中小企业调查2007年《UPS亚洲商业监察》,表明7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大陆的中小企业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中小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但同时该调查也发现,缺乏创新已成为阻碍中国大陆中小企业竞争力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有90%的本地受访者表示,对中小企业竞争力而言,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但同时又是最为缺乏的因素。 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十、素质拓展题

运用“钻石理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31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2.B 3.A 4.D 5.A 6.C 7.D 8.B 9.C 10.D 11.D 12.A 13.A 14.B 15.C 16.C 17.B 18.C 19.B 20.A 21.B 22.C 23.B 24.C 25.B 26.A 27.D 28.C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DE 3.BD 4.BC

三、填空题

1.外部经济 2.内部规模经济 3.部门间贸易 4.部门内贸易 5.规模经济 6.相似性 7.差异性 8.规模经济理论 9.部门内 10.发达 11.有相似替代性,替代性不同,要素投入相同 12.创新,成长,成熟,衰退 13.需求偏好 14.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 15.偏好,明显,大 四、名词解释

1.产业内贸易:是某一产业内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双向流动。其定义是以生产替代和消费替代为基础的,即“相同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和/或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的进出口活动”。产业内贸易分可以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两种类型。

2.规模报酬:指当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时,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总产量变化情况。根据产量变化程度,规模报酬可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3.规模经济:指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在规模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总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了要素投入的增加速度,这意味着平均成本的下降,生产效率提高了。根据厂商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种情况。其中,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其他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平均成本的下降;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厂商自身产出量的增加而导致的平均成本的下降。

4.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也和有机物一样,存在着产生、发展、成熟、衰退和消亡的过程,随着技术的扩散,产品也一般要经过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产品的整个周期中,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就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

5.模仿时滞:指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间的时间间隔。模仿时滞可以分为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两个阶段,而反应时滞阶段的初期则是需求时滞阶段。

6.人力资本:指通过对劳动力的投资(包括教育投资、培训开支、卫生保健费用等)使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从而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起来,可以产生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规模经济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也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动因,在规模经济作用下,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普遍存在。根据厂商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种情况。其中,前者是指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其他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平均成本的下降,其实现依赖于产业规模;后者是指由于厂商自身产出量的增加而导致的平均成本的下降,其实现依赖于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它们对于市场结构和国际贸易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2.答案提示:两者的研究假设和分析框架不同。(1)规模报酬不变与变动;(2)产品市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3)单一要素与多种要素;(4)要素同质与要素异质;(5)静态与动态分析;(6)供求单方面分析与综合分析。

3.答案提示:(1)外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3)内部规模经济;(4)外部规模经济;(5)内部规模经济。

4.答案提示:(1)比较优势;(2)规模经济;(3)规模经济;(4)规模经济;(5)比较优势。

5.答案提示:飞机制造业进入门槛很高,投资巨大,很难形成规模经济,一旦形成,地位举足轻重。 6.答案提示:如电子计算机,发达国家研发软件、芯片、主板,发展中国家进行零配件生产与组装。

发达国家从研发开始到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市场,到批量生产,提供出口;随着技术扩散和降低成本

32

的要求,该产品生产逐渐趋于成熟,转移到与研发国生产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标准化阶段,世界其他国家(如发展中国家)在进口该产品后,也发生了产品的仿制,并且由于它们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而使该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美国则由于国内成本的高昂而逐步放弃了该产品的生产,改为由其他国家进口该产品;在衰退期,进口逐渐占据了研发国市场,产品生命周期终结。

7.答案提示: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和要素密集度转变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而要素禀赋理论是静态的。两个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问题。

8. 答案提示:创新国如果研究的是相同产业中的更新品种,则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会出现产业内贸易,因为此时其他发达国家生产的是此产业产品的旧品种。

9.答案提示:根据产品周期理论,美国作为创新国,一直保持在汽车新产品方面具有研发和生产优势,是其保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原因。由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部分消费者也对汽车新品有需求,这使得美国对汽车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动力,因为较大的市场使得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利可图。

10. 答案提示:有关系,这是为什么各国都希望提升出口结构的原因。不过,各国在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并不会依人们的意志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较优势、国内市场规模等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国内生产缺乏强劲需求的支撑,难以为厂商提供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因而难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国际分工地位。

12.答案提示: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而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已经研究,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说明;新贸易理论强调差异产品在形成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所有产品都是同质的。

13.答案提示:

(1)产业内贸易的特征是某一产业内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双向流动。

(2)产业内贸易理论引入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认为决定两个相似或相同国家同一产业内分工的根本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其利益来源主要是规模经济的充分实现和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变体产品范围的扩大。同时,各国的历史条件对国际间产业内分工格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4.答案提示:第一阶段为产品创新期。创新国依靠技术优势研制出新产品,并开始在国内市场上销售。本阶段的产品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第二阶段为产品成长期。这个阶段又分为前期和后期阶段。在前期阶段,已开发的新产品开始进入与创新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消费偏好相近的其他发达国家,技术的不断扩散使得这些国家开始仿制这种新产品,并进入市场。在后期阶段,仿制品也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与创新国产品竞争,并逐步取代创新国。这个阶段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第三阶段是成熟期,也称标准化阶段。世界其他国家在进口该产品后,开始仿制生产,而创新国则由于国内成本的高昂而逐步放弃了该产品的生产,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这个阶段产品是劳动或资源密集型的。第四阶段是衰退期。该产品的进口逐渐占据了创新国市场。产品生命周期在创新国完结。

15.答案提示:

(1)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有以下几个来源: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激烈的同业竞争。这四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成菱形状,似钻石,因而该理论被称为“钻石理论”。另外,机遇和政府作用也会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2)评价:①积极意义:它超越了传统理论对国家优势地位的认识,首先从多角度、多层次阐明了国家优势的确切内涵,指出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根本点在于竞争,在于优势产业的确定,而这是由四个基本面连同两个辅助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它对于解释二战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新现象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对于一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有重大的借鉴意义。②局限性:它过于强调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而低估了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

16.答案提示:产业内贸易理论引入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认为决定两个相似或相同国家同一产业内分工的根本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其利益来源主要是规模经济的充分实现和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变体产品范围的扩大。同时,各国的历史条件对国际间产业内分工格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7.答案提示: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他认

33

为,需求是产生贸易的基础;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间贸易量越大;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偏好就会越相似,相互需求也就越大,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该理论不能全面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贸易模式。

18.答案提示:立场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同。(1)外部规模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整个产业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内,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的供应商,培育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并有利于知识外溢,使得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所有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如美国硅谷的计算机工业、中国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等。(2)在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产业中,大厂商要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因而能迫使小厂商退出市场,并最终把市场控制在自己手中,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19.答案提示:产业内贸易为主,具体表现为出口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应提高研发能力,加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开发建设,即资助研发,鼓励企业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与名牌等。

20.答案提示:技术差距理论将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技术变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持续的创造发明过程将会导致贸易的发生。而一国的技术领先优势将使其具有获得出口市场的优势。

21.答案提示:产品差异性;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偏好相似说。

22.答案提示:(1)生产要素禀赋论从供应商角度分析,收入偏好相似说从收入需求角度分析;(2)生产要素禀赋论分析产业之间的贸易,收入偏好相似说分析的是产业内贸易;(3)生产要素禀赋论解释一般现象,收入偏好相似说解释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现象。 六、判断分析题

1.答案提示:错。外部经济。 2.答案提示:错。外部经济。 3.答案提示:错。产业内贸易。

4.答案提示:错。需求偏好理论认为,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高。

5.答案提示:错。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之间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即差异性。 6.答案提示:错。弗农创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7.答案提示:错。要素禀赋论不能解释日本的贸易立国战略的成功,而是战略性贸易政策。 8.答案提示:对。 9.答案提示:对。

10.答案提示:错。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规模经济不存在。

11.答案提示:错。多数发生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 12.答案提示:对。

13.答案提示:错。在半导体生产上,外部规模经济极其显著,半导体产业倾向于集中在特定的几个地点。如果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某国有一个特定的地点建立了这一产业,那么该国半导体的出口并不是因为其比较优势,而是因为规模经济的存在。 14.答案提示:错。不完全竞争。 15.答案提示:对。 七、计算题

2. 90.76%,15.22%,44.44%,48.87%。

九、案例分析题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在创新期,需要投入大量研发与开发费用,故此阶段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价格也很高,只能在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在成长期,国外开始对产品产生需求,产量迅速提高,但模仿国还不能生产,市场由创新国垄断;在成熟期,生产技术定型,开始大规模生产,模仿国也开始生产;只需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力即可完成生产,技术优势让位成本优势,模仿国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生产激增,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以低价出口,创新国产量下降,生产向模仿国转移;衰退期,模仿国生产持续扩张,开始向创新国低价出口,创新国生产大幅下降直至完全停

34

止,创新国致力于更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2)案情分析

在国际市场上,手机产业已经是高度成熟的行业,其已属于普通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故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是否拥有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故手机的竞争优势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此外,由于手机生产技术的高度成熟化,使得手机产业的进入门槛降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带来残酷的竞争和利润率的不断下降。因此,面对已失去竞争优势且利润率低下的手机产业,跨国公司纷纷退出,并转向技术更高、利润更丰厚的新产品的研发。

(3)案例启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面对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技术优势缺乏的现实国情,需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积极实施技术和产品引进,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技术应该坚持引进一消化一吸收和创新原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及产品更新换代趋势,不断开放新的技术和产品,否则将永远都只能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只能获得微薄且不稳定的国际贸易利得。

2.答案提示

(1)适用理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是否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而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关键要素,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在于是否拥有适宜的传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2)案情分析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小企业所能获取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等)日渐丰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给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出良好和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特别是企业经营的市场化,使得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和支持产业日渐完善,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又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自身灵活的经营模式、组织结构又为其实施先进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中国中小企业在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以及竞争状态等四个要素都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使得中国中小企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更具竞争力。

但由于中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充分,加上经营行为的短视性,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特别是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支持政策的偏向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性,使得中小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缺乏动力和能力,缺乏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3)案例启示

中国在从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以及竞争状态四个要素人手,提升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创造适宜的创新机制、培育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如加大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融通资金,对技术研发实施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发,鼓励中小企业间进行研发合作,创设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风险投资等。

35

第五章保护贸易理论

一、单选题

1.“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这句话出自( )。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弗里德斯希·李斯特 D.保罗·克鲁格曼

2.世界贸易组织将( )作为允许发展中国家对某些产业进行保护的依据。 A.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B.重商主义

C.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D.贸易乘数理论

3.保护贸易的倡导者李斯特承认( )是贸易保护的“唯一成立的理由” A.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B.重商主义

C.战略性贸易政策 D.贸易乘数理论

4.以下哪个不是凯恩斯指出的顺差过大的影响?( ) A.物价下降 B.货币供给过多 C.利率下降 D.资本外流

5.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本质的区别是( )。 A是否存在国家干预 B.是否存在规模经济

C.产品是否存在多样化 D.是否在限制进口的同时又促进出口 6.( ),战略性贸易政策效果越好。

A.产业准人程度越高 B.政府信息越完全

C.道德风险越大 D.市场竞争性越强

7.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判断当时美国和德国处于( )。 A.畜牧阶段 B农业阶段 C.农工业阶段 D.农工商业阶段 8.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的措施是( )。

A.关税 B.配额 C.进口许可证 D.产品技术标准

9.布兰德一斯宾瑟模型中,在对方企业不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一国政府对其企业的生产补贴会导致( )。

A.被补贴企业利润提高 B.未实行补贴国家福利改善 C.未实行补贴国家企业产出减少 D.未实行补贴国家利润上升 10.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之所以被冠以“战略”,是因为( )。 A.该政策要保护的产业对该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B.该政策要保护的企业对该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C.政府在制定该贸易政策时会把对手国的反应考虑在内 D. 企业在制定生产策略时会把对手的反应考虑在内 11.强调贸易保护对促进就业具有积极作用的是( )。 A.重商主义 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C.贸易乘数理论 D.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2.强调贸易保护有助于缓解货币供给不足的是( )。 A.重商主义 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C.贸易乘数理论 D.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3. 强调贸易保护有助于创造“财富生产力”的理论是( )。 A. 重商主义 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C.贸易乘数理论 D.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4. 强调贸易保护有助于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是( )。 A.重商主义 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C.贸易乘数理论 D.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36

15.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础不包括( )。 A.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B.外部经济

C. 内部规模经济 D.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

16. 强调将要素禀赋比率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作为幼稚产业判断标准的是( )。 A.总体经济发展标准 B.产业基准标准 C.外部经济标准 D.潜在竞争力标准

17. 强调将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即作为幼稚产业判断标准的是( )。 A.总体经济发展标准 B.产业基准标准 C.外部经济标准 D.潜在竞争力标准 18.为幼稚产业选择提出现值标准的是( )。 A.穆勒 B.巴斯塔布尔 C.小岛清 D.坎普 19.为幼稚产业选择提出潜在竞争力标准的是( )。 A.穆勒 B-巴斯塔布尔 C.小岛清 D.坎普

20.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认为,提高关税后,落后进口国的消费损失( )。 A.存在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B.是其生产力发展的代价 C.是国家干预30年之久所致

D.是发展本国农业的必要条件

21.根据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应当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时期是( )。 A.农业期 B.农工业时期 C.农工商时期 D.工业出口垄断时期 22.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是( )。 A.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学说

B.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D.比较优势论

C.凯恩斯学派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23.李斯特的保护贸易学说主张保护( )。

A.幼稚工业 B.垄断工业 C.夕阳工业 D.商业 24.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

A.保持贸易顺差 B.保护幼稚工业 C.保护成熟的垄断工业 D.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 25.重商主义属于( )。

A.保护贸易政策 B.自由贸易政策 C.超保护主义 D.中庸政策 26.保护垄断工业是( )的主要内容。

A.战略贸易政策 B.超保护贸易政策 C.管理贸易政策 D.中庸政策 27.( )诞生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两大流派的最终形成。

A.关税保护论 B.幼稚工业论 C.对外贸易乘数论 D.战略性贸易论 28.各国“奖出限人”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和扩大出口,这属于( )。 A.保护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 B.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 C.新保护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 D.自由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 29.李斯特认为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最高期限为( )。 A.20年 B.30年 C.50年 D.10年 30.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兴起于20世纪的( )。 A.30年代 B.50年代 C.70年代 D.90年代

31.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是( )。

A.保护农业 B.保护金银 C.奖出限人 D.鼓励出口

32.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为( )。

A.保护贸易政策 B.自由贸易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管理贸易政策 33.在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前后,出现了( )。

A.保护贸易政策 B.超保护贸易政策 C.自由贸易政策 D.管理贸易政策

37

二、多项选择题

1.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

A.保护生产力 B.保护幼稚工业 C.发展成熟的垄断工业 D.培育自由竞争能力 2.支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观点有( )。

A.改善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 B.国内市场扭曲 C.改善贸易条件 D.增加国内就业 E.维持公平贸易 3.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是( )。 A.保护的对象是衰落的垄断工业 B.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c.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D.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 E.受到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

4.超保护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区别是( )。 A.保护的时间延长 B.保护的对象扩大 C.保护的目的变化 D.由保护转为进攻 E.保护的措施多样化

5.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成两大类型,应当是( )。 A.超保护贸易政策 B.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自由贸易政策 D.贸易自由化 E.保护贸易政策

6.提出自由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

A.李斯特 B.凯恩斯 C. 亚当·斯密 D.大卫·李嘉图

7.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新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主要是指( )。 A.实施关税保护措施 B.实施非关税保护措施 C.关税形式多样化 D.非关税措施种类多样化 8.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 A.长期保护 B.有效保护

C.适度保护 D.有阶段性保护 六、判断分析题

1.贸易乘数理论是针对某些具体产业的保护理论。( )

2.李斯特认为,应采用关税制度和非关税手段来实现贸易保护主义。( )

3.对幼稚产业的保护不是无休止的,而是有限期的,超过了规定的限期,该产业即便没有成长起来,也要解除对它的保护。( )

4.李斯特并不否认自由贸易政策的一般正确性。( ) 5.穆勒提出的幼稚产业选择标准是现值标准。( )

6.凯恩斯并非认为贸易顺差越大越好,它只是将贸易顺差作为克服经济萧条的手段。( )

7.小岛清有关幼稚产业选择的总体经济发展标准可理解为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能带来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 )

8.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种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是零和博弈。( )

9.坎普在提出幼稚产业选择的外部经济标准的同时对穆勒的潜在竞争力标准和巴斯塔布尔的现值标准持否定态度。 ( )

10.外部经济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理论基础。( )

11.影响战略性贸易政策效果的一个因素是战略性产业的准入程度,准入程度越高,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果越好。( )

12.早期重商主义又称重工主义。( )

13. 战略性贸易政策针对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

38

14.战略性贸易政策针对的是具有规模报酬不变这一技术特征的产业。( )

15.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上,而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上。( )

16.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追求的是受保护产业的成长与独立,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还要看重受保护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 )

17.重商主义晚期要求每一笔贸易都要是顺差,而重商主义早期则只要求一定时期总体贸易为顺差。( )

18.贸易乘数说的基础是凯恩斯的乘数理论。( )

19.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主张用关税作为保护手段,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张的保护手段还包括补贴、配额等非关税手段。( )

20.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之所以被冠以“战略’’两字,是因为该 政策要保护的产业对该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21.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只有当贸易出现顺差时对外贸易才会提高国民收入。( ) 22.李斯特主张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时间以50年为最高期限。 ( )

23.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是指政府规定本国商人在采购时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 )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 25.重商主义属于自由贸易政策。( )

26.李斯特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提出了超保护贸易理论。( )

27.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主张既保护新兴工业和幼稚产业,又保护衰落的垄断工业。( ) 28.超保护贸易政策既限制别国产品进入,又鼓励本国产品扩大输出。( )

七、案例分析题

1.案情介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指出:装备制造业存在着总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改革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以及市场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使得外资对我国的高端装备市场形成强力积压,本土企业的份额明显缩小。鉴于此,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明确对16个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如提出国家在年度投资安排中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重大技术装备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以解决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债务负担、推动企业重组和自主创新。2007年1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四部门发布《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停止执行相应整机和成套设备的进口免税政策,实施进口零部件、原材料先征后退政策;企业所退税款一般作为国家投资处理,转作国家资本金,主要用于企业新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其中,上市公司所退税款按定向增发新股转作国家资本金。一个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主导完成的政策性课题报告称:中国将建立支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产业基金。 试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2.案情介绍:2007年3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关于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工作汇报,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作为大型战略性高技术装备,大飞机研制兼有政治、经济、国防、技术四重意义:(1)大飞机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能力,在鼓舞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方面,其价值不逊于“两弹一星”和太空飞船。(2)大飞机具有巨大的市场盈利空间,到2020年我国大约需要新增干线客机1 600架,总价值为1 500亿至1 800亿美元;而到2050年,我国大约还需要更新和新增干线客机3 000多架,加上各类支线客机和民用运输机,总价值在3 500亿至4 000亿美元之间;此仅是国内市场的统计,如果参与国际竞争,大飞机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3)若大飞机研制成功,将使中国实现大型军用飞机的国产化,进一步增强国防实力。 (4)大飞机处于产业链的顶端,堪称拉动工业技术链条的“总龙头”,其研制必将有力地拉动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强化民族工业的力量,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总之,自主研制大型飞机,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航空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科学技术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化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试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对此加以分析。

39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C 2. A 3. A 4. A 5. B 6.B 7.C 8.A 9.A 10.C 11.C 12.A 13.B 14.D 15.D 16.A 17.B 18.B 19.A 20.B 21.B 22.C 23.A 24.B 25.A 26.B 27.B 28.B 29.B 30.A 31.C 32.A 33.B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BCDE 3.BCDE 4.APGDE 5.CE 6.CD 7.BD 8.CD 六、判断分析题

1.答案提示:错。幼稚产业论是针对某些具体产业的保护理论。 2.答案提示:错。李斯特认为应采用关税制度来实现贸易保护主义。 3.答案提示:对。 4.答案提示:对。

5.答案提示:错。巴斯塔布尔的现值标准。 6.答案提示:对。 7.答案提示:对。 8.答案提示:对。

9.答案提示:错。坎普标准是在穆勒的潜在竞争力标准和巴斯塔布尔的现值标准基础上补充得到的。 10.答案提示:对。

11. 答案提示:错。准入程度越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果越好。 12. 答案提示:错。早期重商主义又称货币差额论。 13.答案提示:对。

14.答案提示:错。战略性贸易政策针对的是具有规模报酬递增这一技术特征的产业。 15.答案提示:对。

16.答案提示:对。

17.答案提示:错。重商主义早期要求每一笔贸易都要是顺差,而重商主义晚期则只要求一定时期总体贸易为顺差。

18.答案提示:对。 19.答案提示:对。

20.答案提示:错。因为政府干预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考虑贸易对象国政府的反应。 21.答案提示:对。

22.答案提示:错。30年。 23.答案提示:对。

24.答案提示:对。

25.答案提示:错。重商主义属于保护贸易政策。

26.答案提示:对。

27.答案提示:错。超保护贸易理论主张既保护新兴工业和幼稚产业,又保护衰落的垄断工业。 28.答案提示:对。 七、案例分析题 1.答案提示

(1)适用理论

李斯特幼稚工业保护论认为,一个国家不能无原则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应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经济发展阶段论为依据,对本国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而又面临强烈的国际竞争压力的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生产体系的完善和长远国际贸易利得的改善。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建立在本国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骨干企业生产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基础上的。产业政策既可利用本国比较优势,积极不断地形成具有新比较优势的产业;又可通过对国内“幼

40

稚产业”的保护、主导产业的扶植,可提高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更甚者,可通过充分发挥战略产业的外溢效应和外部经济性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2)案情分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好符合李斯特所定义的幼稚工业论,对其进行保护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长期的贸易利得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促使对该行业进行保护,以鼓励其发展壮大,形成国际竞争力。

(3)案例启示

虽然实施自由贸易能使贸易参与国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社会财富。但由于参与国间社会生产力、贸易商品结构、生产技术水平、工业体系的先进性和完整性等均存在差异,使得不同的贸易参与国所处的国际分工层次、所获取的贸易利得大小、贸易利得的稳定性和长远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贸易利得的长期和最大化,一国应根据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选择幼稚产业进行适度保护。但选择的幼稚产业必须满足如下条件:①产业要有盈利性,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当高的进入壁垒;②本国产业必须面临着外国厂商的激烈竞争或潜在竞争;③与出口相关的产业应该比外国产业更为集中,至少同样集中;④扶持政策不应引起生产要素价格过高上涨;⑤本国产业相对于外国竞争者有相当的成本优势;⑥国际新技术向外国竞争厂商的外溢最少,且政府干预有助于把外国技术转移给本国(如鼓励技术转让的引资政策);⑦研究开发与资本成本构成产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可能领先的产品正处于产品开发、生产、研发的早期阶段。

2. 答案提示 (1)适用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借助研发(R&D)补贴、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征税、保护国内市场等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髓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科,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转移其垄断利润,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2)案情分析

鉴于此,中国选择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且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大飞机项目作为战略性产业加以发展,以谋求该产业具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垄断利润。 (3)案例启示

在具有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的行业中,特别是技术密集型的该类行业,一国不应秉持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和规模经济不变假设基础上的自由贸易理论,而应依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选择战略性产业,实施具有战略性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以充分分享国际贸易所产生的福利改进。

41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