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doc

促进学习的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等八种策略。①

有学者按教学活动的进程即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的评价提出相应的策略。 第一、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书面计划就叫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②

第二、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我们把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等三类。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

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

有研究者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指明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重视学法指导;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师生身体素质的提高。④

刘树仁认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确定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比较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⑤

有学者则认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应做到: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上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①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②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③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④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优化练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⑥

第三、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一定义说明了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⑦

(1)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既要看教师的教学是否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好的教育,是否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也要看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是否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的内容,并使学生有渴望学习的良好愿望。

(2)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气氛、学习环境、教学资源、教师角色(规划者、传授者、领导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和学生角色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又包含着不同的内容,规定着各自的目的。

胡继渊,沈正元.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23-24.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7.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7):42-43. 诸葛宏.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20.

刘树仁. 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6,(7):56-57. 平博杰. 也谈有效教学[J].集宁师专学报,2008,30(1):54.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7):42-43.

②③④⑤⑥⑦

(3)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而是要将学生的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

(4)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5)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既要重视评价者的评价,更要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①

(四)对有效教学研究现状的评价

上述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是在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方面仍存在一些欠缺之处。

1.理论研究存在表面化现象。在理论层面对有效教学研究,大多着眼于教学与时间两个方面,没有确切地判断有效教学的标准,同时缺乏对有效教学理念价值方面的指导。由于对有效教学本质认识上的含混不清,缺乏明晰的一致性看法,导致有效教学研究出现表面化现象。这说明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缺少对其内在机制、基本特征、策略等方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2.实践研究存在粗浅化现象。在实践研究方面,往往就事论事,停留于教学活动的直接具体的操作层面,缺乏教学存在的本质认识与教学根本价值取向的理性观照,因此对具体的有效教学实践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研究中存在偏化现象。研究中的“偏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有效教学理论从国外引进过来之后阐述的多,直接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教学的“正面”研究少;二是理论层面宽泛的“共性”研究多,实践层面结合具体教学实际的研究少;三是以课堂教学为假设研究对象,囿于课堂教学的范畴,就课堂教学谈有效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的联系。研究中的“偏化”现象,

既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学理论的“合理”建构。

4.研究中多集中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很少考虑有效教学中教师的发展。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拟从教学哲学的角度论述有效教学,探讨有效教学的内在机制、价值取向及达成策略,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期能丰富教学理论,并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本研究的意义(理论的或/和实践的) 本课题研究在实践方面的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论不仅能丰富教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对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指导教学实践。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存在着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有效教学本体论、价值论及认识论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能提高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为教师掌握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研究在理论方面的意义:

有效教学思想在国外提出的时间不很长,相关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也不

杨学良.有效教学的标准和评价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07,(3):63.

刘德汞,李广洲. 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效”与“学”转向“教”与“学”[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7(6):83.

多。在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研究还不深入。有效教学的理论还有待完善。本文从教学哲学的角度论述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的内在机制、价值取向及实现途径,力图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完善有效教学的理论,从而丰富教学理论体系。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和难点 创新点??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论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继而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本体论的角度分析有效教学包括结构分析、功能机制、存在形态、基本特征、影响因素;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包括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两方面);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如何认识、理解和实施实现有效教学的问题(认识的制高点、理解的关键、实施的策略、途径、方法论等),层层深入,逐步剖析,从而建立起有效教学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大量搜集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积累丰富的文献资料。

2.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各种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从中吸纳有益成分,并体现教学哲学视角下有效教学研究之特色。

3. 分析与综合研究法: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综合得出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的重点内容。

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也正是难点所在,从教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分析有效教学,是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六、本研究已经具备的条件

(一)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将是本研究顺利进行的最有利条件。

(二)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给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及可借鉴之经验。

七、本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

由于本人在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所限,对有效教学的教学哲学分析可能不如预期的深入、全面。

八、本研究的工作计划、方案、时间安排 (一)撰写开题报告阶段:

1.2008年12月——2009年2月 拟定题目、初步构思;

2.2009年2月——2009年3月 查阅相关文献,修订原有设想; 3.2009年3月——2009年4月 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 (二)撰写理论初稿阶段:

2009年4月——2009年12月 搜集大量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三)论文定稿、提交阶段:

2010年1月——2010年3月 修改,定稿。

九、本研究的论文框架 (一)绪论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目的、意义 3.研究综述

4.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3.教育学(教育哲学、教学哲学) [应该具体到何种“理论”] (三)相关概念界定 教学 有效

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 有效教师

(四)有效教学的本体论问题考察 [本体论讨论:有效教学是什么?怎么存在?] [这一部分,每一小节,都需要注意怎样才能做到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有所创新的问题;否则,将有大量的重复。要紧紧抓住“有效教学”与一般研究中的“教学”的根本分野,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1要素分析 [需要注意:与一般要素分析,有什么不同] (1)教师 (2)学生

(3)教学内容 (4)教学手段 2. 结构分析

(1)深层结构 (学为主导) (2)表层结构 (教为主导) (3)两种结构的动态平衡

3.功能机制 (人文同化) 功能分析? (1)人的文化 (2)文的人化

4.存在形态 (有效交往) ???

5.基本特征 [下列,是否充分、必要?] (1)互动性 (2)生成性 (3)人文性

6.影响因素 [下列,是否充分、必要?] (1)个体因素 (2)环境因素

(五)有效教学的价值论问题考察 [既然强调“人文同化”,那“文化”或“知识”方面的问题要不要单独讨论呢?还是将二者融为一体,在讨论人的发展即“人的文化”中,保持对“文的人化”的紧密关注?请慎重斟酌] 1.学生的发展 (1)知识与技能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