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一、生态工业土地利用模式
以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学的理念为指导,全面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体系。以名牌产品、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依托,生态工业体系的构建要在工业布局优化、产业链完善、生态工业园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土地利用集约、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具有特色的生态经济区。 二、生态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建立“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建立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各生产基地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选用或者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各类农产品的检测机构。大力发展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以农田林网化、路河林带化、村庄林场化、结构合理化为目标,调整优化树种结构,完善提高农田林网,建设高标准示范区。积极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和村镇绿化美化,结合实际状况,开展生态农业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生态服务业土地利用模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生态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把现有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推动服务业向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本着节约集约原则,以现代物流为龙头,带动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市政和信息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以人文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为主的产业带。
第九章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第一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分区和目标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坚持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农村土地整治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水平,确保实现“耕地占一补一”和“总量动态平衡”,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根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大、分布集中、基础条件好、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及不打破行政界线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划定以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 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分区 (一)潍北沿海区
该区土地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6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总潜力为1.18万公顷(17.73万亩),占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总潜力的19.27%。本区是以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为主,重点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荒碱地综合开发和部分盐田的合理利用。 (二)中部平原区
该区土地总面积715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4.69%,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总潜力为27.41万公顷(41.12万亩),占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总潜力的44.69%。本区是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为主,重点是耕地整理和对采矿塌陷地、废弃地的整理复垦相结合,通过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三)西南山丘区
该区土地总面积284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78%,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总潜力为1.04万公顷(15.61万亩),占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总潜力的16.96%。本区是以土地整理为主,重点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
(四)东南丘陵区
该区土地总面积318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90%,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总潜力为1.17万公顷(17.56万亩),占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总潜力的19.08%。本区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为主,重点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耕地综合整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 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
规划期内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用地和耕地数量,确保耕地面积不少于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补充耕地不低于同期减少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林地等其他农用地得到有效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将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以更大的力度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真正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良方,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有希望”。规划期内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具体任务是:到2020年,为保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1.25万(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