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几乎不能发生运动。所以,肋骨与肋软骨联合处,极难错骨缝。
3、第二至第七肋软骨的楔形端和胸骨上的与其楔形相同的切迹,构成胸肋关节,只能做轻微的滑动。其中第二、第三胸椎关节,有关节腔和松弛的关节囊,活动范围较大,相对而言,稳定性较差,所以错骨缝的发病率高;然而第六、第七胸肋关节没有关节腔,活动极微,故发生错骨缝的可能性极小,至于第四、第五胸肋关节由于有的有关节腔、有的缺如,活动范围也不大,所以错骨缝的发病率也低。
4、第六至第十肋软骨相临的边缘处,各以其光滑的菱形关节面相互连接,被很薄的关节囊及关节囊韧带包绕加固。在呼吸时,它们伴随整个胸廓进行运动;容易发生关节面间位置的轻微错移。由于只有第七、八肋软骨间关节的间隙和活动度较大,其余的肋软骨间关节的均小,所以错骨缝以第七、八肋软骨间关节为多,余者皆少。
(三)关于胸肋间关节,为什么是胸骨向前或向后错移,而不是肋骨错移的分析:胸廓的运动,是肋骨和胸骨的综合运动,有协助呼吸的作用。当吸气时,胸肋关节的肋软骨连同肋骨前端一起做上举、下缘外翻和向外方的综合运动。而此时的胸骨,只向前上方运动。所以,在具备错骨缝的条件时,除去胸骨和肋骨同时都向上方运动的因素不计外,肋骨的向外运动,增加了关节间隙,使胸骨就有可能在向前方的运动中,超越长度而向前滑移,并与最终都回不到正常位置,一致发生前错型错骨缝。反之,呼气时肋软骨连同肋骨前端一起,做下降、下缘内翻和向下方的综合运动,而胸骨则做向下后方的运动,与上同理,以致发生后错型错骨缝。
正因为胸骨在呼吸时,有向后方和前方的运动,而肋骨没有所以向前、后的错移都发生在胸骨,而不是肋骨。
(四)肋软骨间关节错骨缝,关节面间错移方向的分析:肋软骨间关节错骨缝,关节面间错移方向,取决于肋骨运动的变化。如果是在吸气时,关节的两根肋骨就同时做上举、下缘外翻和向外的运动。如果有一根最终没有恢复愿位,就造成那一根肋骨的肋软骨关节面下缘外翻的轻微错移,该肋骨也必向?和另一根肋骨稍显高起。反之,则为下缘内翻的轻微错移,该肋骨就必与其向关节的另一根肋骨稍显低下。由于错移极微,触摩关节间隙很难鉴别,因此应借助肋骨的变化较易摸出的特点,间接的进行鉴别。 (五)复位手法机理分析:
1、肋骨和胸骨在呼吸时的运动,使胸廓的前后经和左右经,发生增大和缩小的变化。如果胸廓受外力挤压,不能正常增大时,必然要使出比正常位大的鼓动之力,来进行肋骨和胸骨的正常运动。复位手法中的夹紧环抱进行阻挡,正是借助这种增加之力,缓解挛筋的肌肉,为复位手法做准备。
2、胸肋关节前错型错骨缝的复位方法,是利用咳嗽时胸腹鼓动着之力抵顶着肋骨,咳嗽时肌肉猛烈的收缩,配合压胸骨向下,采取这两个相反的力复古归原。而后错型整复时,则是略向外下方推压肋骨,以增加肋骨关节间隙,再借鼓动之力提起胸骨。
3、肋软骨间关节错骨缝的机理,也是利用上述原理下压高起的肋骨,或提起低下的肋骨,以恢复两关节面间的正常位置。由于这种轻微的高起或低下是指两个关节面间相对位置变化而言,所以在复位在复位过程中,既然提起低下的肋骨比较困难就都改为压下高起的肋骨,同样可以达到复位的目的。
4、牵搬法和提拉法,都是利用牵搬和提拉之力,使患者尽量挺胸、展肩,以扩大关节间隙,在配合鼓咳的原理达到复位的目的。
第三章胸锁关节错骨缝
胸锁关节由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柄的锁骨切迹构成,由关节盘分关节腔上下两部,使关节面之间更为适合,其稳定性依靠胸锁前后韧带维持。胸锁关节对肩肱关节的活动起一定的
作用,当肩肱关节受外伤超越正常活动范围时,可以间接造成胸锁关节损伤。
古称锁骨为梭子骨,“梭子骨,经名柱骨,横卧于肩前缺盆之外,其两端外接肩节”,其内端无关节支撑,有的书只笼统的叫做血盆骨,也没有此处脱位之说。 现代医学有胸锁关节脱位和半脱位的病名,分为前脱和后脱两类。前脱是在外力作用下,由于第一肋骨前端的支撑作用,将锁骨内端顶出,而脱向前内侧;后脱则是受由肩的后上部向前下方的外力冲击,经锁骨传导致其内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