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
(4)开放性原则
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 如果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 如果系统在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引进的不是“负熵”而是“正熵”,系统也要导致解体和混乱。开放系统就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 二: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有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的开放性原则的最出色运用。
第三章
3.1.和谐社会就是无矛盾冲突的社会。
错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一种无矛盾的社会,也不可能构建一种无矛盾的社会。因为和谐是不同主体、不同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既然是不同的主体、不同事物就必然存在着差异,而差异本身就是矛盾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且差异还会演变成其他各种矛盾形式,如果不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存在,就谈不上和谐社会关系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提就是协调矛盾。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所不在,也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也就是矛盾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矛盾不存在有和没有的问题,也不存在好和坏的问题。矛盾不解决是坏事,矛盾解决了才是好事。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事物就是在不断的解决矛盾过程中前进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要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3.2如何正确理解阶级分析法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中的地位和作用?(P45下面)
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利益矛盾是阶级矛盾的根源,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要求科学分析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极其变动趋势,分析各阶级的差别、矛盾、斗争以及阶级力量变化的趋势,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阶级实质,揭示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长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阶级分析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
3.3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要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方法P42-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矛盾。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
5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同样是不存在的。 一是要善于分清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其中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因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
二是依据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两个对立面。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辩证把握和运用,对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在量上变化的激励与控制,把不和谐因素控制在一个社会矛盾可以接受的限度和范围内,在矛盾运动中寻求积极的动态平衡,在相对平衡中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使整个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发展状态。科学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三是依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通过对我国社会复杂矛盾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强调,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区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次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
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只有积极发现矛盾,主动解决矛盾,才能使社会达到相对和谐。
第四章
4.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是一种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吗?
错误。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的其中一部分。概念:P54-55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是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现象加以了解、说明和解释的一切活动。它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其若干重要方法包括历史主义的方法、科学预见的方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4.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第四章整章,可答大标题,结合具体内容。P48
4.3如何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P56-57,资料整理P5
4.4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分析与评价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自己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帮助人们察往知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但近年来,在如何对待历史却不时出现刺耳的噪音,这就是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这股错误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
6
取向及其伟大成就,如李泽厚《告别革命》。
2.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
3.有明确的政治诉求,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最具代表性的是把自由主义说成最好的、当今中国应当继承发扬的五四传统,才“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二、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1.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
以史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 2.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是用一些片面的材料,但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而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则加以美化,做翻案文章。这就是他们“重写历史”的实质。 3.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 在历史研究中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虚无主义者则无视人类社会历史的这一基本事实,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方法,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阶级论,以所谓客观主义的姿态掩盖其资产阶级的立场。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
历史虚无主义所散布的种种言论,不仅涉及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问题。如果这些原则问题被颠倒、被消解,就会从根本上搞乱人们的思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2.历史虚无主义适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
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他们以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渗透为主要形式,企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内部演变,从而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因此,他们一方面培养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丑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企图搞乱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从而达到他们瓦解社会主义的目的。
3.历史虚无主义企图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攻击的主要方向,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而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如果人民革命这个前提被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章.
5.1人性论是社会研究的逻辑起点吗?
不是。“现实的人”而非人性论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逻辑起点,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人”出发。现实的人处于
7
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一般社会科学是有不同门类和不同学科组成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只是“现实的人”的一个方面的属性,或者一个因素,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人性论关于人的诸种假说,只是从一定角度对现实的人的某种逻辑抽象,作为某特定学科的逻辑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与“现实的人”的现实特点是有很大差别的,它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王国。“现实的人”是这些属性和特点的具体集合,而且这些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约束和相互补充的聚集在一起,共同地表现着某个人的综合性特点。“现实的人”的综合性特点中哪一个表现为主要特点,要从他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来研究。另外,对现实的个人的研究,因其现实特点的丰富性必须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
5.2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58)
所谓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指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在社会研究中,如何研究社会主体,以及通过研究社会主体去研究社会的方法。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的人。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人”出发。 (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它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它构成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只能从这些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中得到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存在于其中。 (三)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就是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内容。离开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如何研究人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共同体,以及人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的方法论思想。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存在,它表现为社会共同体的形式。 社会共同体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社会共同体性质与人的发展要求的矛盾推动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共同体,但并不是所有社会共同体都能促进个人发展。分为虚假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社会进步是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逐步消除、真实性不断实现的过程。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特点:人是社会分工的主人而非奴隶;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条件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以及强制性分工,物质与精神极大丰富。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研究社会历史必须坚持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